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葉塞率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野菜分类,把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的时候会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柿子、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和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酸甜甜,还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子,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期,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人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材料。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的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在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了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些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的,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被抬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能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山里,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他的妻子成为了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在我们生活周围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有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过程。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葉塞率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野菜分类,把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的时候会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柿子、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和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酸甜甜,还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子,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期,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人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材料。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的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在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了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些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的,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被抬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能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山里,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他的妻子成为了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在我们生活周围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有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