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译策略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之一。乱译是常见翻译问题之一,是随意更换语表形式,而未能准确传达语里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意译与乱译容易混淆,二者具有相似性和区别性。意译与乱译研究有利于翻译学者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好直译、意译策略,避免乱译。
关键词:翻译;乱译;意译
翻译策略体系包括译前信息取舍策略、译前文化导向策略、译中语意转化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若干。译中语意转化策略包括直译策略与意译策略,二者的熟练运用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之一。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误译的客观存在性,直译策略用得欠灵活一点,就成了死译,意译策略用得欠规范一点,就成了乱译,稍有不慎,就有错译、漏译,防不胜防。
一、乱译
当前译界对误译、错译与乱译等相似概念还存在混用现象。翻译求似律认为,译文应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按照意似、形似和风格似缺失或失真的程度,误译可分为翻译腔和错译。错译即错误的翻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只达到不似标准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错译是误译的极限,是翻译失误的典型代表。按照翻译错误的方式,错译可分为乱译、死译、漏译和添译。乱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失误行为,必然具备误译的基本特征。乱译,即“胡乱翻译”,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准确理解原语文本,随意更换了原语的语言形式,不负责任地对信息进行曲解,从而未能准确转换语言的意义,造成译语信息从语形、语意与语用角度都无法表达原语信息,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
乱译属于误译,与疾病有相似之处,但凡疾病都有症状,乱译的特征即为乱译的症状。语言以语表形式为外壳,承载语言的意义。翻译时,意义的转换是根本目的,语表形式的保留是锦上添花。乱译具有隐蔽性强和失形失意两大症状。隐蔽性强指译者添加了原语没有的信息,遗漏了原语已有信息,使译语信息不断添意、漏意。失形失意指乱译译文不但更换了原语语形,而且没能准确、完整地转换语里意义,导致原语的语表形式与语里意义都没有得到保留,译语与原语不对应。
二、意译与乱译
意译是传达语言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原语语表形式的翻译策略。乱译为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随意更换了语言形式,又未能准确转换语言的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从概念可见,二者容易混淆。意译与乱译具有相似性和区别性。
相似性指意译与乱译都舍弃原语形式。在归化的翻译观下,意译是最完美的翻译策略,它既传达了原文的语里意义,又去掉了读者陌生的原语形式,更换为读者熟悉的形象。乱译中,译者按照意译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去掉了读者陌生的原语形式,更换为读者熟悉的形象,乱译的失败之处在于没能通过译语中新选取的译语形式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语意。从相似性可见,意译策略的操作失当,会导致乱译现象的产生。
区别性指意译舍形保意,乱译失形失意。虽然意译与乱译都竭力更换原语的语表形式,但二者在语言意义的转换上却截然相反。意译会按照意义转换的需要,对语言形式通过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对译七法的处理,使新的译语语表形式为语里意义的准确、完整传达而服务。但乱译却忽略了语意完整转换这一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无原则地更换了原语语表形式之后,也没能准确完整地传达语意,导致译文添意漏意、失形失意。
意译与乱译的区别还在于乱译具有策略滥用的特征。策略滥用指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多地对译文进行方法性的处理。
三、乱译规避
在分析清楚乱译的特征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避乱译问题的产生,总体步骤分为定、析、破三步。定,即确定乱译特征。析,即分析乱译成因。破,即修改乱译。破解乱译有三个方案,即透彻理解、完整转换、准确表达。针对理解失准导致的乱译,可从语汇、语法、文化、百科知识理解角度解决问题。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语汇理解要注意短语、习语、俗语的特殊含义;针对失形失意特征的乱译问题,可以通过正确运用直译、意译策略进行规避。保形保意的直译策略为首选,确保原语信息得到完整转换。在原语语表形式无法保留的情况下,采用舍形保意的意译策略。针对策略滥用导致的乱译,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首选全译、直译的翻译策略,避免策略滥用,使译文符合译语规范,准确、灵活地表達原语语义。
四、乱译影响
针对乱译现象,不应简单地一概否定。翻译策略体系的第一层为译前信息取舍策略,包括全译与变译。全译追求信息的完整转换,变译追求运用特殊方法达到特殊效果。在全译视角下,乱译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乱译数量越少,译文质量越高。但在变译视角下,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效果的译文。在变译视角下,对译文的评判应跳脱出“原语语言意义、原语语言形式、原语语用价值”的小三角,而从“语际、思维、文化”大三角的角度探索该译文产生的深刻原因及在该方法指导下产生的译文效果,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双语及其文化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语际、思维、文化”的角度审视许多的“乱译”时就会发现,该“乱译”是译者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为之,对其特定翻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按照译者层面因素,乱译存在有意乱译和无意乱译两种类别。乱译也具有正面意义和反面影响两个因素。
通过有意乱译的手段,有识之士可以借题发挥,在原文的基础上删减对译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不相关的内容,添加译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表达己见的目的,此时翻译已是译者表达观点的手段之一,译者已经不仅仅是译者,更应称其为“作者”,翻译活动仅仅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一部分,整个翻译过程成为了更加宏观的写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另外,乱译译文也可以在翻译教学中充当反面教材,帮助翻译学习。
刨除有意乱译的部分后,对限于译者的双语水平,导致的无意乱译,我们应当大力批判,这种无意乱译译文对翻译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扭曲原意乱译使原作质量受损,降低了原作的意义和可读性。通过滥用翻译策略,乱译译文会影响汉语的规范性与地道性,使汉语在欧化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小川.直译与死译[J].海外英语,2013(7).
[3]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小川.茶文化翻译文本中的误译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8(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服务于翻译质量控制的误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E087)。
作者简介:张小川(1982— ),黑龙江哈尔滨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关键词:翻译;乱译;意译
翻译策略体系包括译前信息取舍策略、译前文化导向策略、译中语意转化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若干。译中语意转化策略包括直译策略与意译策略,二者的熟练运用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之一。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误译的客观存在性,直译策略用得欠灵活一点,就成了死译,意译策略用得欠规范一点,就成了乱译,稍有不慎,就有错译、漏译,防不胜防。
一、乱译
当前译界对误译、错译与乱译等相似概念还存在混用现象。翻译求似律认为,译文应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按照意似、形似和风格似缺失或失真的程度,误译可分为翻译腔和错译。错译即错误的翻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只达到不似标准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错译是误译的极限,是翻译失误的典型代表。按照翻译错误的方式,错译可分为乱译、死译、漏译和添译。乱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失误行为,必然具备误译的基本特征。乱译,即“胡乱翻译”,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准确理解原语文本,随意更换了原语的语言形式,不负责任地对信息进行曲解,从而未能准确转换语言的意义,造成译语信息从语形、语意与语用角度都无法表达原语信息,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
乱译属于误译,与疾病有相似之处,但凡疾病都有症状,乱译的特征即为乱译的症状。语言以语表形式为外壳,承载语言的意义。翻译时,意义的转换是根本目的,语表形式的保留是锦上添花。乱译具有隐蔽性强和失形失意两大症状。隐蔽性强指译者添加了原语没有的信息,遗漏了原语已有信息,使译语信息不断添意、漏意。失形失意指乱译译文不但更换了原语语形,而且没能准确、完整地转换语里意义,导致原语的语表形式与语里意义都没有得到保留,译语与原语不对应。
二、意译与乱译
意译是传达语言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原语语表形式的翻译策略。乱译为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随意更换了语言形式,又未能准确转换语言的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从概念可见,二者容易混淆。意译与乱译具有相似性和区别性。
相似性指意译与乱译都舍弃原语形式。在归化的翻译观下,意译是最完美的翻译策略,它既传达了原文的语里意义,又去掉了读者陌生的原语形式,更换为读者熟悉的形象。乱译中,译者按照意译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去掉了读者陌生的原语形式,更换为读者熟悉的形象,乱译的失败之处在于没能通过译语中新选取的译语形式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语意。从相似性可见,意译策略的操作失当,会导致乱译现象的产生。
区别性指意译舍形保意,乱译失形失意。虽然意译与乱译都竭力更换原语的语表形式,但二者在语言意义的转换上却截然相反。意译会按照意义转换的需要,对语言形式通过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对译七法的处理,使新的译语语表形式为语里意义的准确、完整传达而服务。但乱译却忽略了语意完整转换这一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无原则地更换了原语语表形式之后,也没能准确完整地传达语意,导致译文添意漏意、失形失意。
意译与乱译的区别还在于乱译具有策略滥用的特征。策略滥用指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多地对译文进行方法性的处理。
三、乱译规避
在分析清楚乱译的特征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避乱译问题的产生,总体步骤分为定、析、破三步。定,即确定乱译特征。析,即分析乱译成因。破,即修改乱译。破解乱译有三个方案,即透彻理解、完整转换、准确表达。针对理解失准导致的乱译,可从语汇、语法、文化、百科知识理解角度解决问题。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语汇理解要注意短语、习语、俗语的特殊含义;针对失形失意特征的乱译问题,可以通过正确运用直译、意译策略进行规避。保形保意的直译策略为首选,确保原语信息得到完整转换。在原语语表形式无法保留的情况下,采用舍形保意的意译策略。针对策略滥用导致的乱译,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首选全译、直译的翻译策略,避免策略滥用,使译文符合译语规范,准确、灵活地表達原语语义。
四、乱译影响
针对乱译现象,不应简单地一概否定。翻译策略体系的第一层为译前信息取舍策略,包括全译与变译。全译追求信息的完整转换,变译追求运用特殊方法达到特殊效果。在全译视角下,乱译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乱译数量越少,译文质量越高。但在变译视角下,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会对原语采用非常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效果的译文。在变译视角下,对译文的评判应跳脱出“原语语言意义、原语语言形式、原语语用价值”的小三角,而从“语际、思维、文化”大三角的角度探索该译文产生的深刻原因及在该方法指导下产生的译文效果,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双语及其文化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语际、思维、文化”的角度审视许多的“乱译”时就会发现,该“乱译”是译者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为之,对其特定翻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按照译者层面因素,乱译存在有意乱译和无意乱译两种类别。乱译也具有正面意义和反面影响两个因素。
通过有意乱译的手段,有识之士可以借题发挥,在原文的基础上删减对译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不相关的内容,添加译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表达己见的目的,此时翻译已是译者表达观点的手段之一,译者已经不仅仅是译者,更应称其为“作者”,翻译活动仅仅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一部分,整个翻译过程成为了更加宏观的写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另外,乱译译文也可以在翻译教学中充当反面教材,帮助翻译学习。
刨除有意乱译的部分后,对限于译者的双语水平,导致的无意乱译,我们应当大力批判,这种无意乱译译文对翻译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扭曲原意乱译使原作质量受损,降低了原作的意义和可读性。通过滥用翻译策略,乱译译文会影响汉语的规范性与地道性,使汉语在欧化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小川.直译与死译[J].海外英语,2013(7).
[3]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小川.茶文化翻译文本中的误译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8(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服务于翻译质量控制的误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E087)。
作者简介:张小川(1982— ),黑龙江哈尔滨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