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工作烦,是欲望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几个人觉得工作快乐,更现实的是,大部分人的不快乐来自工作。“如果能环游四海就好了!”“我愿容忍今日之辛苦以换取早早退休的自由。”工作族这样注解。
  为韩国数十万工作族解开心锁的智光大师说,我们的心灵被工作耗损,问题并不在工作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在工作中产生的难以实现的欲望、傲慢与攀比、野心和不安。“如果你认定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赚钱手段,我们需要用工作赚来的钱财去别处寻找幸福和自由,那么幸福和自由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这并非是在推崇宗教,而是宗教有种化解的力量,能化解人心最深处的欲望。
  
  痛苦来自工作怎么办?
  
  我们该审视的,不是这份工作,而是我们的内心
  “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再寻常不过了。活着,并不为什么特别的理由,只要能“活着”即可。那么,怎样的活法才是最好的呢?诚然,所有的人都希望过着幸福的生活,不被苦痛纠缠。
  可我们真实的人生又怎样呢?人们相信两个人一起生活比孤身一人要幸福,于是选择了婚姻,可之后却被婚姻生活几欲逼疯,还不如独自一人生活。可单身就会幸福吗?绝不,因为人们又会被寂寞逼疯。
  职场生活也是如此。
  没有工作的人为寻得一份工作忙里忙外。而有工作的却因为厌恶职场,深陷苦海难抽身的也不在少数。有人因找不到工作苦恼不已,有人却因为有工作痛苦不堪。若这份工作是你痛苦的根源,辞职走人又有何难?“舍弃这么好的工作,你是不是犯傻啊?”这些旁人的疑问,大可不必在意,只要安静地离开,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但是辞了这份工作真的就会幸福吗?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其实,我们不该把注意力集中到“是否该放弃工作”这个问题上,而是应该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努力去消除我们在职场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我们该审视的,不是这份工作,而是我们内心“痛苦来自工作”的错误认知。
  二话不说先把工作辞了,然后再去追问自己之前苦恼烦闷的原因,大概只会追悔莫及。因为你越是在踌躇难决时撂挑子走人,就越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后悔不已。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目前的职位上再忍辱负重一些时候,同时从这一刻起开始修炼心性。试试看一边工作一边修行是否能使心灵获得安宁。而辞职一事,当你的内心完全平静下来之后再谈,也为时不晚。
  人在静心深思后,会心如明镜,愈加聪慧。从而做出无悔的选择。问题是大家在“做,还是不做”的迷茫中,总喜欢把决定权推给别人。做还是不做,这是自己的选择。
  
  工作离理想太远了!
  
  每个日标和理想都既带来活力又带来折磨
  虽说行走职场是为了钱,但其全部意义不止于此。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人所不齿,因为大家都相信,一个人必须有目标,并且只有在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才能充满朝气与活力,锐意进取,并从这个过程中受益良多。但每个目标与理想,同时会强加施行给你无尽的痛苦。
  欢欢喜喜开了一家店。但经营店面的过程中又会被愁苦缠绕;同样,被某公司录取但随后苦闷也随之而来……
  所有情况都是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是什么决定天堂和地狱之间的骤变呢?
  人们向我倾诉万般苦恼,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我要随心所欲,心想事成”。最好面试一次就被录取;干够了,可以轻松脱身;想升职,就能如愿以偿得到提拔。诸位不快乐因为事情不如你所期盼的那么顺利。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必定令你失落。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职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工作场所。只不过对于想进去的人来说。它变成天堂;对于想出来的人来说,它是个地狱。视之为地狱天天期盼逃离,但若是工作时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套利,那么职场生活便会一日如三秋,更加难捱。可见苦闷是源自人心,而不是职场。
  
  工作与性格不对盘!
  
  苦恼和憎恶其实来源于你的野心
  工作与个性不对盘时该怎么办呢?其实终归不过一句话:改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便可,为何仍委曲求全呢?一个字:钱。
  工作与个性南辕北辙,但不能痛快放手,原因就在于它能保你衣食无忧。而若是做自己梦想的事情,则可能报酬微薄,甚至一无所获。于是,你便说服自己,念在钱的份上,不喜欢也忍了吧。
  许多尼泊尔或者菲律宾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韩国来做零活营生,是因为杂务零活适合他们的个性吗?当然不是。原因是他们虽在这里做零活,却比在自己国家赚钱更多。在饭店或酒吧里工作的女孩们是真心乐意侍候前去找乐的男人们吗?当然不是,委屈自己去做这些,都只是为了钱。他们不会终身从事这些职业,而是企盼着在短时间内凑足一笔钱,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诸位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深入内心细细寻索,会发现你对当前不对盘的工作的苦恼与憎恶其实是来源于你的野心。你梦想着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既合自己的个性,又提供优渥的报酬。但现实却非如此。当前的工作实在难以继续,你大可今天就辞职,重新寻觅自己向往的工作。
  “纵以千金来聘,决不改变心意。”你一定有过这种想法吧?既然这么想了。就付诸行动吧。也许你会说,如今经济如此不景气。怎么能随便辞掉工作呢?就业是很困难,但只要稍加努力,你就不至于饿着自己。哪怕是去做清洁工,做短暂的兼职,都能保证三餐无忧。
  继续一边抱怨一边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现在这个份工作其实还算不错,再找一份更好的也算难事了。虽然叫苦连天,却没有离开,实际还是出于对有利于你的现状的顾虑。心有不甘却原地踟蹰,完全是自己的选择。选择由自己做出,之后的伤痛却归结到他人身上,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欲求,应止于所需。世间没有一个定性的“我”。就如同没有形状的水一样,随着器皿的不同,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修行的最高境界称为“化作”,意即随从因缘灵活而改变。安排你做清洁。就让一切亮堂起来;要求你唱歌,就爽快地答应,放低姿态,这样的生活也一样惬意。
  人固然需要钱,但若能在挣钱的同时不沦为奴隶,一直抱有主人的姿态,才能在劳动中尝到乐趣。
  
  工作让我生气!
  
  是非对错,原无定论
  火气缘何而来呢?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言行让你忍无可忍。那么这些言行是不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呢?不尽然。有人难以接受,有人则不以为意。只考虑你自己的立场,他的言行的确可恨。
  打个比方,当基督教徒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见解时,同为基督教徒的伙伴们确信不疑,但旁边的佛教徒朋友们听了可能就不太爽快了。总统宣布的某些政策,有些地区的人们对此连连摇头,有些地区的人们则拍手称好。
  由此可见,并不是某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的怒火,而是相较于你的立场而言时引发了你的错觉。也就是说,不是他令你发火,而是你闻其言观其行后自己生了火气。而生气是因为你认为“我对他错”,所以生气其实是在你过于执著于自己的见解或价值观时发生的反应。所以,若想不生气,将“我才是对的” 这一想法放下即可。
  个人也是如此,诸位读者在为人父母。养得一儿半女后,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才会恍然明白:年幼时一口咬定的,认为是颠扑不灭的。原来全是错的。
  世间原无是非对错。在发火时要懂得自我反省:我又偏激固执了。我又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了。这,就是一种修行。
  
  上司太可恶!
  
  这是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冲突
  一位35岁的职场女性问我,该如何与她的女上司相处。“公司女上司情绪变化莫测,做事毫无准则,只随着自己的脾性,从不顾虑他人的感受,言辞刻薄。”但是真正让她苦恼的是,“但是似乎更大的问题出在我身上。我一门心思希望她能认可我的能力,关注到我。我甚至不能忍受她关注其他同事。下班后看不到她我也会想:‘是啊,她也不过是看不清资深、终日徘徊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罢了。她反而需要我去承认、去爱戴的可怜人啊!’这样想着,我似乎能理解她的乖戾暴躁,但是一到公司见了她,又鬼使神差地看她的眼色行事,手忙脚乱中屡出失误!”
  分析这位女士的问题,首先是她认为她的上司有问题,并且认为想在这位上司面前表现的自己也不正常。事实上。她错在认为上司是个有问题的人,其次也没有必要顾虑上司的看法。
  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镜,要知道,不论这个人说了什么不可原谅的话。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事,也只是一些言语和行为而已。
  事实上,你正在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着别人的人生是否倾斜。不是她在折磨你。而是你评判着别人的是否对错,折磨着自己。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那都是她自己的人生,你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干涉着别人的人生。
  你的女儿都不能按照你的期望去成长,何况你的上司呢?
  其次,“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高贵且珍贵的存在。应该目不斜视,堂堂正正地生活。”这种自尊意识反而会使得你尊重他人,理解并接受他人。
  之所以把上司看做坏人,是你纠结于“我相”而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想法判断世界。这是一种傲慢心理。
  如果人有傲慢心理,那他最终也会走向其反面——卑微。就像痴迷于金钱的人会鄙视没有钱的人,可是遇到比自己更有钱的人就会变得卑微一样。这就像铜钱的两面。
  每个人都怀有优越感和自卑感。人们会因为优越感而产生“夸大妄想”,因为自卑感而产生“被害妄想”。这两种心理经常相随而生,很多人在两种心理的交替折磨下自杀,同时容易愤世嫉俗。常常做出随意杀人纵火,对街上无辜行人开枪,这是比肉体患疾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唇裂儿童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本来可以过得开心快乐,可所有看到这个孩子的人皱起眉头,说“这孩子怎么这副模样?”从此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有缺陷,自卑感随之而生。
  人们若是小学都不上,跑进深山老林生活,识不识字不算是个问题,以前高中毕业生也能挺直腰杆,但在人人读大学的趋势下,没读大学的人便有了自卑感,那么所有人都留学之后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事实上,客观存在没有优劣之分,卑微之心是从攀比中产生的。
  
  未来没有目标
  
  不要赋予人生太多意义
  一位35岁的未婚女性一直很不安,因为觉得自己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对于这种没有计划支撑的飘渺未来我感到心慌。”
  我的建议是,观察一下自然界吧,地球绕着太阳转,它追逐的目标何在?答案不必探究,因为地球本来就是这样转的。
  再看看地球上的生物,春华秋实、生长荣枯,花儿绽放又凋零,这又是为什么呢?麇鹿和兔子满山蹦跳为的是什么?老虎和狮子又为何活上一遭?没有什么神秘的,这不过是它们的生存方式而已。人类也是一样,从动物的立场看,也是在演绎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就算毫无思想地活着,也不会对自然的秩序和生命界的必然进程有一丝的背离。这不是人类尊严的堕落,也不是自然秩序的崩塌,即使你的人生没有什么目标,也不必恐慌。
  对人生给予了太多的意义和期望,难免会变得焦躁不安。就在今天早晨,我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早餐,我还有什么可不安的吗?
  
  真是太累了!
  
  凡事要适度
  硬撑着身体做事。健康就会被慢慢损坏,英年早逝,这真是令人惋惜的事情,但是无果无事可忙,也不是好事。韩语里“人生”的“生”字,严格地说原本就是来自于“用。字。我们使用的一些器皿如果不能再用了,就意味着寿终正寝了,所谓还有生命,就是还能用。
  人生在世,须有用于社会和他人。诸位如果在公司没有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你承担的就是一个没有生气的角色。所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
  为什么工作量会不可避免地加重呢?因为诸位拿了丰硕的薪水。就要负担相应量的劳动。上级布置下大量工作,如果你不创造出相应的价值,那就只有被炒鱿鱼了。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却欲望无边,总是渴望得到超过自己能力的报酬,所以虽然进了大企业,却担当不了与这份薪水相应的工作,以致产生巨大的压力。别人对你评价低了,可能惹得你心里不舒坦;但听多了言过其实的赞美,你就会渐渐背负压力。为了配得上那些浮夸的赞美,你要拼死拼活去完成自己能力之外的工作。职场中受了过高的评价,就要烦心如何才能不负众望。心里战战兢兢,生怕暴露自己真正的实力,脸上还要虚张声势,自信满满,这种表里不一使人忐忑,因此患上精神疾病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医生为患者提供免费医疗,他还会有压力吗?答案是工作20小时也会神清气爽,因为他没有后顾之忧。但是收了千万韩元的医疗费,一颗心也就绝对轻松不起来,如果摆脱钱的羁绊,“医生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想得开,放得下,才能安心又高效。
其他文献
李永波刚进入少年羽毛球队的时候,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无名小卒。在来到羽毛球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略带羞涩的少年很少说话,每天只是默默地苦练球技。然而,几个月之后,就是这个老实巴交的少年却因为一件事而成为了全队的焦点。  那时候,队里的主力队员们都是以脚步移动速度快、爆发力极强的特点而在各种大赛中取得佳绩的。于是,全队上下都开始模仿学习这几个主力队员的技术特点,开始苦练移动速度和快节奏的打球方式。一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晚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它的确切含义是:在肝硬化或其他严重肝实质病变基础上所发生的肾功能衰竭,无肾病的其他病因和病史,不包括同
近年来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膀胱移行上皮出现恶变时,细胞膜可出现各种改变。这种改变之一是细胞膜上ABO(H)抗原全部或部分的丢失。而且该抗原的丢失程度与细胞分化、肌浸
1微型小说是一种好读而不好写的文体,它有点像微雕,更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艺术。微型小说虽然古已有之,但真正成为独立的文体风靡中国大陆,还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一  前一阵子,我心血来潮,广罗关于风的诗文来读,从宋玉的《风赋》,到李商隐的《风雨》,到刘亮程的《风中的院门》,凡能搜集到的,都不放过。一连好几天,我沉浸其中,直到某个深夜,有一种声音,在窗子外面飘了进来:你认识风吗?  我当时懵了。那一夜,我怎么也不能入睡。我既不敢说认识,也不敢说不认识。  说实在的,现在的我,与风很是隔膜,我在城里呆久了,倒不是与风久违了,是我的感觉出了毛病——迟钝,甚或麻
公司概况四川江油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系中国医药集团-中国中药公司(原中国药材公司)旗下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以附子深加工为主的毒性饮片生产基地
朝鲜版宝玉、黛玉长什么样?由朝鲜演员演绎的经典《红楼梦》又将有哪些新鲜元素?目前,朝鲜国内正掀起一股“红楼梦热”。尽管朝鲜不少民众早就看过中国版的电视剧《红楼梦》,
作者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对部分肾炎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进行了免疫球蛋白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The authors used one-way immunodi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nephritis and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在机械、化工等技术的帮助下,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不过,由于受教育水平、思维定性等原因,大多数人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现代生活背后的这些技术,并且,
第一次认识埙这种乐器,是在很小的时候,看一部古装电影,一场大战后一个将军捧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吹得呜呜咽咽,当时就觉得很惊奇,这么丑的东西居然能发出这么美妙悠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