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8月30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对中国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七个方面描述与分析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关键词】黄金大米事件 框架分析 凤凰网
2012年8月3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向媒体揭发了美国塔夫茨大学曾于2008年5月至6月对中国湖南衡阳江口镇江口小学儿童进行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的事件,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面对这样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媒体究竟是怎样进行报道的呢?本文以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为例,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七个方面来分析与探讨媒介关于该事件的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一、理论概述
框架的概念源自于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Bateson,1955),随后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74)将此概念引入到文化社会学中,后来“框架”概念又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并成为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一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一种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认知结构或认识取向”。①美国学者甘姆逊(Gamson,1989)发展了戈夫曼的理论,将框架定义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界限(boundary)”,指代人们观察世界的镜头,代表观察事物的取材范围;一个是“架构(building frame)”,指代人们由框架建构的内容,代表一种意义联结,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②“框架”使得我们认识世界,同时,它也框限了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
框架概念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后引发了学术界的思考。恩特曼(Entman,1993)认为,新闻记者所呈现的新闻内容,可能特意加强某些讯息或刻意模糊其它讯息,来配合其所选取的切入框架。在媒体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里,受众生活在一个众多媒体或精心或无意安排的景观社会里,媒介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了选择、凸显、重组、强调、排除等作用,构建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关于“黄金大米事件”,媒体如何塑造与呈现该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于该事件的理解与态度。
目前框架理论应用于传播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媒介框架如何被建构;(2)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3)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③本文所进行的框架分析,则是上述研究领域中的第二个: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二、研究设计
内容分析法是“20世纪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献研究方法,它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④本文采用此种分析法。
1、媒体选择
凤凰网是凤凰传媒集团旗下的综合新闻资讯网站。凤凰网长期以来受特殊地理位置与特殊体制环境的影响,一直以客观、全面、不偏不倚的报道风格见长。根据Alexa中国2012年9月的数据表明,凤凰网在中国区排名位列第9,其浏览量在全球电视与纸质媒体的网站中排名第一。
2、时间限定
从2012年8月30日绿色和平组织向媒体曝光“黄金大米事件”到12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联合发布对“黄金大米事件”的调查结果至今,公众对“黄金大米事件”的讨论一直不断。本文选取2012年8月30日至2013年4月1日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相关报道,跨度为5个月。
3、分析单位
在凤凰网中以“黄金大米”为关键词进行站内搜索,获取的包括新闻、评论、博客、视频、图表在内的所有文本均为本文的分析单位。每一“则”新闻/评论/博客/视频/图表均视为一个分析单位,判断依据为有独立的标题并且有记者的署名。重复刊登或者一文多标题仅记载报道频次。
4、类目设定
社会学家坦卡特及其研究同伴提出的11个“框架列表”的方法将量化的分析引入框架分析当中,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的分析文本框架。本文借用与修改了前人框架分析的路径,设立下列几个可操作性的类目来帮助分析文本:(1)报道数量;(2)报道版面;(3)报道体裁;(4)新闻来源;(5)消息来源;(6)报道主题;(7)报道基调。
三、框架分析
1、报道数量
“黄金大米事件”的事态发展大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事件曝光阶段;(2)媒体质疑与调查阶段;(3)当事方公布调查结果阶段。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密度是与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的。从8月31日事件曝光到9月10日这个阶段,报道数量密且报道次数频繁;从9月10日之后到9月20日左右,报道的密度与频次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自9月20日之后,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新闻量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官方并未公布有突破性的调查进展,而记者的调查也无法获得官方的回应;直至12月6日当事方公布调查结果后至12月中下旬,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讨论出现最高峰,媒体中引发了一场关于科研与道德的争论。
2、报道版面
通过对文本的统计分析,“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主要集中于资讯、财经、科技、视频、博报、环保、健康、读书、评论、教育和公益版块。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将近一半集中在资讯版块,所占比例为46.23%;其次,财经、科技与博报版块也有较大比例的份额,分别为16.32%、10.84%和7.27%;视频版块总数为56则,占据了8.50%的比例。其他版块均占据了1%-2%的份额,相差不大。 3、报道体裁
图2表示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体裁,新闻评论的数量最多,报道频次为245次,占约34%的百分比;其次通讯也出现了166次,而作为凤凰网特色栏目的凤凰博报的份额仅次于通讯,占据第三的位置,百分比为26.06%。新闻评论、通讯与博报三者占据将近80%的份额。消息与视频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4、报道新闻来源
“黄金大米事件”中的新闻来源主要包括卫生部、专家、环保人士、当事人(美国塔夫茨大学、论文作者、中国疾控中心、湖南省疾控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被试儿童、被试儿童家长)、记者以及凤凰网博客用户。数据表明,“黄金大米事件”的新闻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自行采集以及有当事人提供。
5、报道消息来源
数据表明,凤凰网“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中,凤凰网与凤凰卫视占据了整体报道的42%,近一半来源于凤凰网(包含凤凰卫视)的自采与原创。而其他媒体中,从文本数据中了解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京华时报以及中新视频是该事件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6、报道主题
根据对“黄金大米事件”报道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报道的主题分为“单一型主题”与“复合型主题”。单一型主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支持“黄金大米试验”;(2)谴责“黄金大米试验”(伤科研、毁道德、骗孩子);(3)支持“黄金大米试验”,但反对违背科研伦理;(4)事件发展及其结果;(5)问责“黄金大米事件”;(6)质疑官方调查结果;(7)关怀被试验儿童;(8)西方学术霸权。而新闻媒体往往是从多个角度来阐释议题,因而复合型的主题也占据一定比例,主要包含以下八类:(1)“事件发展 问责”;(2)“事件发展 谴责”;(3)“事件发展 关怀被试儿童”;(4)“谴责 关怀被试儿童”;(5)“事件发展 质疑”;(6)“质疑 问责”;(7)“质疑 谴责”;(8)“谴责 问责”。
7、报道基调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发现,对“黄金大米事件”表示批判态度的报道占据第一位,而表示中立态度的份额仅次于批判。而有极少数的报道则表示支持“黄金大米试验”,这类消息来源主要来自于有生物学背景的专家,根据文本数据统计,这类人群的比例占到7%左右。
四、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对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凤凰网“黄金大米事件”报道的基本特点:
1、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坚持新闻及时性的原则,步步追踪事件的发展动向。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均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报道出来,虽然此时的新闻报道对事件的深度挖掘还不够,但体现了凤凰网对社会公共议题的敏感性与关注度。
2、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呈现上注重消息来源的多样性,但仍然突出自创风格。在呈现了卫生部、专家、环保人士、事件当事人以及博客网友的意见之外,凤凰网仍以记者采编为主。这符合凤凰网一贯坚持的原创、客观的价值观。
3、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并不拘泥于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谨慎中体现出理性。该事件的报道体裁以新闻评论为主,但公共话题的相关进展也是凤凰网关注的重点。凤凰网坚持严谨的作风,在事实中找到思辨的方向。
4、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主题阐释上,客观公正,力图完整呈现事件原貌,但“框架”却表露无疑。学者瑟曼特克(Semetko)和沃肯伯格(Valkenburg)等曾将媒介框架分为冲突(conflict)、人情味(human interest)、道德(morality)、责任(attribution)和经济影响(economic consequence)框架等。⑤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框架基本与上述框架相符。在事件的曝光阶段,主要围绕着“事件的曝光”以及“当事人的回应”这两个主题展开,展现事件的发展细节与当事方的回应,系“冲突”框架;随后,记者介入该事件的调查,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事件的真相,在这个时期,媒体的报道框架多样且复杂,有的仍旧是事件进展的“冲突”框架,有的则是在还原事件真相基础上建构对该事件的道德谴责与问责的“道德”与“责任”框架,有的则是关怀此次事件中被试儿童善后的“人情味”框架。还有少数专家也表达了对“黄金大米试验”的支持态度,展望黄金大米的潜在价值,即“经济影响”框架。
结语
“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体现了凤凰网自采与原创新闻的专业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特征,尽可能的展现对于该事件报道的不同声音。除了文字以外,凤凰网还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全方位的还原事件真相,引发公众的思考。对于“转基因”这样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开放的讨论环境更加有助于拉近公众、官方与专家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社会风险议题交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Goffman,E.,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21
②Gamson.W.A.,et al.Media Imagin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Reality,Anm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373-393
③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国际新闻界》,2007(4):20
④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⑤Semetko,H.A.
【关键词】黄金大米事件 框架分析 凤凰网
2012年8月3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向媒体揭发了美国塔夫茨大学曾于2008年5月至6月对中国湖南衡阳江口镇江口小学儿童进行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的事件,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面对这样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媒体究竟是怎样进行报道的呢?本文以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为例,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七个方面来分析与探讨媒介关于该事件的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一、理论概述
框架的概念源自于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Bateson,1955),随后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74)将此概念引入到文化社会学中,后来“框架”概念又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并成为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一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一种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认知结构或认识取向”。①美国学者甘姆逊(Gamson,1989)发展了戈夫曼的理论,将框架定义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界限(boundary)”,指代人们观察世界的镜头,代表观察事物的取材范围;一个是“架构(building frame)”,指代人们由框架建构的内容,代表一种意义联结,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②“框架”使得我们认识世界,同时,它也框限了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
框架概念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后引发了学术界的思考。恩特曼(Entman,1993)认为,新闻记者所呈现的新闻内容,可能特意加强某些讯息或刻意模糊其它讯息,来配合其所选取的切入框架。在媒体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里,受众生活在一个众多媒体或精心或无意安排的景观社会里,媒介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了选择、凸显、重组、强调、排除等作用,构建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关于“黄金大米事件”,媒体如何塑造与呈现该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于该事件的理解与态度。
目前框架理论应用于传播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媒介框架如何被建构;(2)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3)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③本文所进行的框架分析,则是上述研究领域中的第二个: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二、研究设计
内容分析法是“20世纪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献研究方法,它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④本文采用此种分析法。
1、媒体选择
凤凰网是凤凰传媒集团旗下的综合新闻资讯网站。凤凰网长期以来受特殊地理位置与特殊体制环境的影响,一直以客观、全面、不偏不倚的报道风格见长。根据Alexa中国2012年9月的数据表明,凤凰网在中国区排名位列第9,其浏览量在全球电视与纸质媒体的网站中排名第一。
2、时间限定
从2012年8月30日绿色和平组织向媒体曝光“黄金大米事件”到12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联合发布对“黄金大米事件”的调查结果至今,公众对“黄金大米事件”的讨论一直不断。本文选取2012年8月30日至2013年4月1日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相关报道,跨度为5个月。
3、分析单位
在凤凰网中以“黄金大米”为关键词进行站内搜索,获取的包括新闻、评论、博客、视频、图表在内的所有文本均为本文的分析单位。每一“则”新闻/评论/博客/视频/图表均视为一个分析单位,判断依据为有独立的标题并且有记者的署名。重复刊登或者一文多标题仅记载报道频次。
4、类目设定
社会学家坦卡特及其研究同伴提出的11个“框架列表”的方法将量化的分析引入框架分析当中,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的分析文本框架。本文借用与修改了前人框架分析的路径,设立下列几个可操作性的类目来帮助分析文本:(1)报道数量;(2)报道版面;(3)报道体裁;(4)新闻来源;(5)消息来源;(6)报道主题;(7)报道基调。
三、框架分析
1、报道数量
“黄金大米事件”的事态发展大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事件曝光阶段;(2)媒体质疑与调查阶段;(3)当事方公布调查结果阶段。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密度是与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的。从8月31日事件曝光到9月10日这个阶段,报道数量密且报道次数频繁;从9月10日之后到9月20日左右,报道的密度与频次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自9月20日之后,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新闻量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官方并未公布有突破性的调查进展,而记者的调查也无法获得官方的回应;直至12月6日当事方公布调查结果后至12月中下旬,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讨论出现最高峰,媒体中引发了一场关于科研与道德的争论。
2、报道版面
通过对文本的统计分析,“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主要集中于资讯、财经、科技、视频、博报、环保、健康、读书、评论、教育和公益版块。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将近一半集中在资讯版块,所占比例为46.23%;其次,财经、科技与博报版块也有较大比例的份额,分别为16.32%、10.84%和7.27%;视频版块总数为56则,占据了8.50%的比例。其他版块均占据了1%-2%的份额,相差不大。 3、报道体裁
图2表示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体裁,新闻评论的数量最多,报道频次为245次,占约34%的百分比;其次通讯也出现了166次,而作为凤凰网特色栏目的凤凰博报的份额仅次于通讯,占据第三的位置,百分比为26.06%。新闻评论、通讯与博报三者占据将近80%的份额。消息与视频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4、报道新闻来源
“黄金大米事件”中的新闻来源主要包括卫生部、专家、环保人士、当事人(美国塔夫茨大学、论文作者、中国疾控中心、湖南省疾控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被试儿童、被试儿童家长)、记者以及凤凰网博客用户。数据表明,“黄金大米事件”的新闻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自行采集以及有当事人提供。
5、报道消息来源
数据表明,凤凰网“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中,凤凰网与凤凰卫视占据了整体报道的42%,近一半来源于凤凰网(包含凤凰卫视)的自采与原创。而其他媒体中,从文本数据中了解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京华时报以及中新视频是该事件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6、报道主题
根据对“黄金大米事件”报道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报道的主题分为“单一型主题”与“复合型主题”。单一型主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支持“黄金大米试验”;(2)谴责“黄金大米试验”(伤科研、毁道德、骗孩子);(3)支持“黄金大米试验”,但反对违背科研伦理;(4)事件发展及其结果;(5)问责“黄金大米事件”;(6)质疑官方调查结果;(7)关怀被试验儿童;(8)西方学术霸权。而新闻媒体往往是从多个角度来阐释议题,因而复合型的主题也占据一定比例,主要包含以下八类:(1)“事件发展 问责”;(2)“事件发展 谴责”;(3)“事件发展 关怀被试儿童”;(4)“谴责 关怀被试儿童”;(5)“事件发展 质疑”;(6)“质疑 问责”;(7)“质疑 谴责”;(8)“谴责 问责”。
7、报道基调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发现,对“黄金大米事件”表示批判态度的报道占据第一位,而表示中立态度的份额仅次于批判。而有极少数的报道则表示支持“黄金大米试验”,这类消息来源主要来自于有生物学背景的专家,根据文本数据统计,这类人群的比例占到7%左右。
四、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对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凤凰网“黄金大米事件”报道的基本特点:
1、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坚持新闻及时性的原则,步步追踪事件的发展动向。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均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报道出来,虽然此时的新闻报道对事件的深度挖掘还不够,但体现了凤凰网对社会公共议题的敏感性与关注度。
2、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呈现上注重消息来源的多样性,但仍然突出自创风格。在呈现了卫生部、专家、环保人士、事件当事人以及博客网友的意见之外,凤凰网仍以记者采编为主。这符合凤凰网一贯坚持的原创、客观的价值观。
3、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并不拘泥于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谨慎中体现出理性。该事件的报道体裁以新闻评论为主,但公共话题的相关进展也是凤凰网关注的重点。凤凰网坚持严谨的作风,在事实中找到思辨的方向。
4、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主题阐释上,客观公正,力图完整呈现事件原貌,但“框架”却表露无疑。学者瑟曼特克(Semetko)和沃肯伯格(Valkenburg)等曾将媒介框架分为冲突(conflict)、人情味(human interest)、道德(morality)、责任(attribution)和经济影响(economic consequence)框架等。⑤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框架基本与上述框架相符。在事件的曝光阶段,主要围绕着“事件的曝光”以及“当事人的回应”这两个主题展开,展现事件的发展细节与当事方的回应,系“冲突”框架;随后,记者介入该事件的调查,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事件的真相,在这个时期,媒体的报道框架多样且复杂,有的仍旧是事件进展的“冲突”框架,有的则是在还原事件真相基础上建构对该事件的道德谴责与问责的“道德”与“责任”框架,有的则是关怀此次事件中被试儿童善后的“人情味”框架。还有少数专家也表达了对“黄金大米试验”的支持态度,展望黄金大米的潜在价值,即“经济影响”框架。
结语
“黄金大米事件”的报道体现了凤凰网自采与原创新闻的专业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特征,尽可能的展现对于该事件报道的不同声音。除了文字以外,凤凰网还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全方位的还原事件真相,引发公众的思考。对于“转基因”这样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开放的讨论环境更加有助于拉近公众、官方与专家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社会风险议题交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Goffman,E.,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21
②Gamson.W.A.,et al.Media Imagin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Reality,Anm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373-393
③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国际新闻界》,2007(4):20
④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⑤Semetko,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