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变业硬道理:基本功要过硬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HR):您一直在教育系统中工作。首先还是请您谈谈当前广大学子最关心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王旭明答(以下简称答):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一年前,我在一个大学采访时认识了一个苦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没了母亲,父亲随后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是两个陌生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叔叔阿姨,是无数个叔叔阿姨把他拉扯成人。这样一个苦命的孩子在这所大学里获得了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而茁壮成长。一年前我有缘和他畅谈,朴实的流露、真情的告白以及彼此坦诚的交流,使我也成了他的一个叔叔。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交流。进入大四,看到很多同学靠父母或亲戚朋友的帮助陆续找到了工作岗位,他告诉我曾不止一次蒙头痛哭,他多么想有这样的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啊。我鼓励他说:“你是最好的,因为你没有依靠更多的帮助也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更加辉煌!”不久他告诉我,他准备考北京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我很高兴,为他做了必要的信息咨询,他特别感激。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年后,我应邀又来到这所学校讲学,特别高兴的是又遇到了他。一身笔挺的西服,微卷的头发,映衬着通红的脸庞,眼神充满自信。他来到我的住地后,先把手中的一袋宫廷御枣递给我说:“王叔叔,这是我给您买的一点特产,您尝尝。”我笑着打量着他的一身装束,说:“第一次看你穿西服,还挺精神!”他说:“这是公司统一要求的,没办法,我不喜欢穿西服!”我俩的话匣子就此拉开了。他告诉我,他已应聘到某药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我很惊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一个还没有毕业且无依无靠的苦孩子怎么谋得了这样一个好职位呢?小伙子告诉我,同时应聘这个职位的有六七位同学,部长在他们初试时提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人力资源的要素有哪些,几个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而他非常清楚流畅地说出了几大要素。部长又问那几个没答上来的同学,你们能说出给你们讲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的老师吗?几个学生还是答不上来。而他不仅说出了讲授这门课的大学老师的名字,而且把高中老师、初中老师、小学老师一连串说出了几位。人力资源部长二话没说,当即决定录用他为部长助理,甚至复试一关都取消了。我为这家企业的部长问的这两个问题叫好。第一个问题显然考察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第二个问题,显然考察的是大学生们的情商。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除了父母,最重要的应当是老师了,如果刚刚毕业的学生连自己的老师都说不上来,何谈报恩,又何以报恩?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又有多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回答上来呢?
基础知识加能力和情商是大学乃至每一个人在成才路上都应下大力气修炼的。据说大学生就业难难倒了全世界。在这个冰冷的冬季,在全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恐怕就更不乐观了。作为个体的我们,作为每一个大学生,不要说改变不了世界,恐怕就是各项政策的制定以及这些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都左右不了,甚至连所谓的各种职场规则都不甚明了,到头来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这个命运不济的孩子因此很快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甚至还打算为此推迟几年报考研究生,这足以说明个人的努力在寒冷之中所能产生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也足以温暖每一个正在奋进中的人。
大学生能力模型公共技能+个性技能。
HR:您说的这个故事很感人,也给人新的启迪,我们需要拷问一下,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自身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到底该如何打造?
答:在任何国家里,大学生都不应该成为就业的主体,而妇女、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才是政府帮助就业的主体。大学生是生活中的强者,是国家栋梁,是民族支柱,是代表先进主流的群体。但当他们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正应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却需要国家来扶持他们就业,这有违常理和扩招初衷,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反思,去从根本上解决。当然,由于周期性经济不景气、临时性岗位缺乏和结构性就业失调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时的热点和难点,这很正常,也是很多国家在发展中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不必要因噎废食,大惊小怪。
那么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呢?大学生应该成为创业主体,应该是带领社会人员就业的领头雁。现在大学生反而成为就业的帮扶对象,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以外,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大学生本人能力所致。简单地说,大学生要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公共技能,一种是个性技能。公共技能是绝大部分公众都要具有的能力,而个性技能就是指你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的竞争优势了。现在大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公共技能有缺失。公共技能主要指日常生活、表达自我和与人共处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公共技能水平偏低,甚至误把一些公共技能当成是个性技能,比如认为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就是学文科、搞新闻才应该具备的,导致不少大学生表达木讷、文字生疏,看不出大学生与普通人的区别来。二是个性技能不突出。现在大学生千人一面,有专业无特长,有个性无优势,难免在就业竞争中随波逐流、无功而返。
语文是一种技能,表达能力影响职业发展。
HR:您大学毕业后做了7年语文老师,非常看重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表达技能 您能否再详细说说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答:语文的核心是什么,是表达;语文的性质是什么,是技能。我一向以为,表达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职务职业,只要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都需要表达,更无论文科理科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学会表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来传授、考核和评价,而不仅仅将语文作为基础知识来灌输、铺垫,否则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就有意无意中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科大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学生毕业成绩挂钩,学校把“一口话”成绩全部录入网上成绩系统,学生可凭借个人学号和密码登录网站查询,如果毕业还不能通过测试,届时将无法顺利毕业。作为曾是语文老师的我,作为曾是新闻发言人的我,作为至今仍是一名语文工作者的我,为之叫好!我之所以为武汉科大中南分校的做法叫好,在于他们率先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动了真格的。据了解,武汉科大中南分校“一口话”测试分为自我介绍、即兴表达和辩论三个环节。该校认为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测试不是为了培养演说家,也不是为了选拔所谓“超男超女”,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能力。 前些天,我接待了一位学美术的求职者,他在一位长者的带领下,沉默寡言,不知所求,在我的启发下,问一句答一句。长者在一旁既着急又开脱地说:“他们学美术的都这样,不会讲话,只会画画。”我的天啊,这怎么行?
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问题。现在你很容易在各种场合中,发现大人小孩念稿成风、大话成风,很多会议上都是照本宣科、废话连篇。这种种现象对我们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和文明古国来说,是极不相称而且非常可怕的,更别说它将严重影响我们的职场发展和晋升。我也见过许多所谓“成功人士”,与他们聊天很少能对位,原因是对方听不出你的所问,缺乏听话与表达的训练,显然交流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素质教育才是根本。
HR:刚才讨论过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的技能培养等问题,除了大学生自身需要努力以外,中国教育改革也到了关键时刻。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未来的改革方向?
答:谈起中国教育问题,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不满意,或者说任何一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当前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仅从大学生培养来看,这主要涉及三个关键“点”:入口、中间培养过程和出口。只要牢牢抓住、抓妤这三个“点”,一大学生就能培养出来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即“出口”的问题,实际上折射出培养过程和入口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仅从“出口”解决问题,靠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样地,大学生教育问题折射出高中教育的问题,高中教育又折射出初中教育的问题,如此类推,环环相扣,唇齿相依。这种问题折射并不是相互推卸责任,而是要系统地看待和分析,才有可能从一个关键点来解决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标本兼治。否则,拿捏不准,就像是带病上岗,很难治好;所谓治好,也是永远要医治有病的人。
哪里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呢?首先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即从应试教育真正转入素质教育。这也是所谓的理念问题。有时候理念好像没什么用,但理念往往又是最难的。我们的所有教育问题,究其根源,一是制度设计问题,再就是先进教育理念没有融化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血脉之中,转化成自觉的教育行为。围绕着这种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就是高考改革,可以说,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高考环节既是中学教育的出口,又是大学教育的入口,绝大部分教育问题都集中在高考这个瓶颈上。恢复高考30年来,我们对高考的正面作用宣传很到位,但对高考的负面效应认识不足,所以高考改革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必须是革命性的变化。去年1月,山东省决定以高中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一年过去了,山东的改革初见成效,被教育界专家誉为素质教育的“山东样本”。以前我们曾提出“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但却依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实证明,素质教育必须先从高中抓起,并通过高考改革使素质教育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这应该看成是中国全面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
考试能定终身?学而优则仕乎?
HR:这一切都涉及中国的人才战略问题,包括我们计划从海外招募大量的高级人才回国效力,请您从中西方教育比较和人才选拔的角度,谈谈我们国家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问题
答: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中西方教育应该说各有所长。就目前阶段而言,我们在教育培养和人才选拔上算是相对落后了,这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育人和用人理念中,功利性太强。这不能怪罪普通公民,而是制度设计的弊端所致。我们现在的不少招聘要求中,都罗列一些非正常的苛刻条件,甚至具体规定是哪一类学校或哪些所学校,这不仅是就业的公平问题,其实质是在不断强化教育的功利性。在人才选拔上,我们最擅长或最偏好的是考试模式,以致将越来越多的考试都上升到国家层面,甚至包括一些非人才选拔的职业资格考试等。对于我们幅员辽阔、情况有异的大国来说,兴师动众的考试选拔不再是公平的科学方式,而是劳民伤财的粗暴做法。再者,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才晋升理念,可谓祸国害民。现在“公务员”岗位炙手可热,竞争惨烈,常可听到几千人去报考一个岗位,这种现象除了受一些就业形势影响之外,更多的是缘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观。“学而优”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在一个社会中,公务员并不是创业主体,大量优秀的人才都走进官场,那么谁去创业呢?靠什么产生就业岗位呢?因此,这种理念必须摈弃,不再单单是“学而优则仕”,要变成“学而优则路宽”。
现在国家鼓励吸纳海外优秀人才,这无疑是正确的。目前关键的问题不是他们回不回来,而是回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我们除了需要他们拥有先进理念和领先技术之外,还需要他们有一点奉献精神,否则带着投机的心态回来,最后只能适得其反。
成功职场人生:思考、激情、创新。
HR: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职场转换?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您在职场中最看重什么?
答:虽然我从新闻发言人岗位转身到语文出版社已半年多了,但我还是出版行业的新兵,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还有更多的事情等待我去了解、琢磨、分析、解决。我个人觉得,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多一些经历才好,人生的财富就是经历,千万不要安于现状,满足既得的岗位体验,要勇于走出去,走一步海阔天高。比如,我在六年的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就获得了一段非常独特的人生体验。这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既艰难新鲜,又任重道远,我能有幸身体力行,所获非比寻常,值得一生品味。
我的职业选择首先要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还谈不上完全的自我发展规划。在我的心目中,我更愿意从事公益性的社团工作,也包括创办学校——办一所语文学校,不是教外国人汉语的中文学校,而是教国人汉语的语文学校,提升我们的综合语言能力,即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等。无论岗位如何转换,我始终坚守这六个字:思考、激情、创新。思考不能是考虑现成的事情,即使是现成的也要变成自己的;在思考中,要把一切人和事都看成是有生命的,这其中就蕴含着激情;创新是最根本的,对于我们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要敢于创新,在创新中才能贡献我们的力量,实现我们的价值。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HR):您一直在教育系统中工作。首先还是请您谈谈当前广大学子最关心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王旭明答(以下简称答):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一年前,我在一个大学采访时认识了一个苦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没了母亲,父亲随后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是两个陌生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叔叔阿姨,是无数个叔叔阿姨把他拉扯成人。这样一个苦命的孩子在这所大学里获得了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而茁壮成长。一年前我有缘和他畅谈,朴实的流露、真情的告白以及彼此坦诚的交流,使我也成了他的一个叔叔。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交流。进入大四,看到很多同学靠父母或亲戚朋友的帮助陆续找到了工作岗位,他告诉我曾不止一次蒙头痛哭,他多么想有这样的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啊。我鼓励他说:“你是最好的,因为你没有依靠更多的帮助也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更加辉煌!”不久他告诉我,他准备考北京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我很高兴,为他做了必要的信息咨询,他特别感激。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年后,我应邀又来到这所学校讲学,特别高兴的是又遇到了他。一身笔挺的西服,微卷的头发,映衬着通红的脸庞,眼神充满自信。他来到我的住地后,先把手中的一袋宫廷御枣递给我说:“王叔叔,这是我给您买的一点特产,您尝尝。”我笑着打量着他的一身装束,说:“第一次看你穿西服,还挺精神!”他说:“这是公司统一要求的,没办法,我不喜欢穿西服!”我俩的话匣子就此拉开了。他告诉我,他已应聘到某药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我很惊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一个还没有毕业且无依无靠的苦孩子怎么谋得了这样一个好职位呢?小伙子告诉我,同时应聘这个职位的有六七位同学,部长在他们初试时提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人力资源的要素有哪些,几个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而他非常清楚流畅地说出了几大要素。部长又问那几个没答上来的同学,你们能说出给你们讲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的老师吗?几个学生还是答不上来。而他不仅说出了讲授这门课的大学老师的名字,而且把高中老师、初中老师、小学老师一连串说出了几位。人力资源部长二话没说,当即决定录用他为部长助理,甚至复试一关都取消了。我为这家企业的部长问的这两个问题叫好。第一个问题显然考察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第二个问题,显然考察的是大学生们的情商。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除了父母,最重要的应当是老师了,如果刚刚毕业的学生连自己的老师都说不上来,何谈报恩,又何以报恩?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又有多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回答上来呢?
基础知识加能力和情商是大学乃至每一个人在成才路上都应下大力气修炼的。据说大学生就业难难倒了全世界。在这个冰冷的冬季,在全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恐怕就更不乐观了。作为个体的我们,作为每一个大学生,不要说改变不了世界,恐怕就是各项政策的制定以及这些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都左右不了,甚至连所谓的各种职场规则都不甚明了,到头来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这个命运不济的孩子因此很快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甚至还打算为此推迟几年报考研究生,这足以说明个人的努力在寒冷之中所能产生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也足以温暖每一个正在奋进中的人。
大学生能力模型公共技能+个性技能。
HR:您说的这个故事很感人,也给人新的启迪,我们需要拷问一下,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自身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到底该如何打造?
答:在任何国家里,大学生都不应该成为就业的主体,而妇女、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才是政府帮助就业的主体。大学生是生活中的强者,是国家栋梁,是民族支柱,是代表先进主流的群体。但当他们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正应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却需要国家来扶持他们就业,这有违常理和扩招初衷,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反思,去从根本上解决。当然,由于周期性经济不景气、临时性岗位缺乏和结构性就业失调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时的热点和难点,这很正常,也是很多国家在发展中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不必要因噎废食,大惊小怪。
那么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呢?大学生应该成为创业主体,应该是带领社会人员就业的领头雁。现在大学生反而成为就业的帮扶对象,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以外,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大学生本人能力所致。简单地说,大学生要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公共技能,一种是个性技能。公共技能是绝大部分公众都要具有的能力,而个性技能就是指你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的竞争优势了。现在大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公共技能有缺失。公共技能主要指日常生活、表达自我和与人共处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公共技能水平偏低,甚至误把一些公共技能当成是个性技能,比如认为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就是学文科、搞新闻才应该具备的,导致不少大学生表达木讷、文字生疏,看不出大学生与普通人的区别来。二是个性技能不突出。现在大学生千人一面,有专业无特长,有个性无优势,难免在就业竞争中随波逐流、无功而返。
语文是一种技能,表达能力影响职业发展。
HR:您大学毕业后做了7年语文老师,非常看重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表达技能 您能否再详细说说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答:语文的核心是什么,是表达;语文的性质是什么,是技能。我一向以为,表达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职务职业,只要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都需要表达,更无论文科理科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学会表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来传授、考核和评价,而不仅仅将语文作为基础知识来灌输、铺垫,否则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就有意无意中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科大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学生毕业成绩挂钩,学校把“一口话”成绩全部录入网上成绩系统,学生可凭借个人学号和密码登录网站查询,如果毕业还不能通过测试,届时将无法顺利毕业。作为曾是语文老师的我,作为曾是新闻发言人的我,作为至今仍是一名语文工作者的我,为之叫好!我之所以为武汉科大中南分校的做法叫好,在于他们率先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动了真格的。据了解,武汉科大中南分校“一口话”测试分为自我介绍、即兴表达和辩论三个环节。该校认为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测试不是为了培养演说家,也不是为了选拔所谓“超男超女”,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能力。 前些天,我接待了一位学美术的求职者,他在一位长者的带领下,沉默寡言,不知所求,在我的启发下,问一句答一句。长者在一旁既着急又开脱地说:“他们学美术的都这样,不会讲话,只会画画。”我的天啊,这怎么行?
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问题。现在你很容易在各种场合中,发现大人小孩念稿成风、大话成风,很多会议上都是照本宣科、废话连篇。这种种现象对我们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和文明古国来说,是极不相称而且非常可怕的,更别说它将严重影响我们的职场发展和晋升。我也见过许多所谓“成功人士”,与他们聊天很少能对位,原因是对方听不出你的所问,缺乏听话与表达的训练,显然交流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素质教育才是根本。
HR:刚才讨论过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的技能培养等问题,除了大学生自身需要努力以外,中国教育改革也到了关键时刻。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未来的改革方向?
答:谈起中国教育问题,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不满意,或者说任何一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当前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仅从大学生培养来看,这主要涉及三个关键“点”:入口、中间培养过程和出口。只要牢牢抓住、抓妤这三个“点”,一大学生就能培养出来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即“出口”的问题,实际上折射出培养过程和入口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仅从“出口”解决问题,靠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样地,大学生教育问题折射出高中教育的问题,高中教育又折射出初中教育的问题,如此类推,环环相扣,唇齿相依。这种问题折射并不是相互推卸责任,而是要系统地看待和分析,才有可能从一个关键点来解决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标本兼治。否则,拿捏不准,就像是带病上岗,很难治好;所谓治好,也是永远要医治有病的人。
哪里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呢?首先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即从应试教育真正转入素质教育。这也是所谓的理念问题。有时候理念好像没什么用,但理念往往又是最难的。我们的所有教育问题,究其根源,一是制度设计问题,再就是先进教育理念没有融化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血脉之中,转化成自觉的教育行为。围绕着这种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就是高考改革,可以说,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高考环节既是中学教育的出口,又是大学教育的入口,绝大部分教育问题都集中在高考这个瓶颈上。恢复高考30年来,我们对高考的正面作用宣传很到位,但对高考的负面效应认识不足,所以高考改革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必须是革命性的变化。去年1月,山东省决定以高中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一年过去了,山东的改革初见成效,被教育界专家誉为素质教育的“山东样本”。以前我们曾提出“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但却依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实证明,素质教育必须先从高中抓起,并通过高考改革使素质教育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这应该看成是中国全面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
考试能定终身?学而优则仕乎?
HR:这一切都涉及中国的人才战略问题,包括我们计划从海外招募大量的高级人才回国效力,请您从中西方教育比较和人才选拔的角度,谈谈我们国家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问题
答: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中西方教育应该说各有所长。就目前阶段而言,我们在教育培养和人才选拔上算是相对落后了,这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育人和用人理念中,功利性太强。这不能怪罪普通公民,而是制度设计的弊端所致。我们现在的不少招聘要求中,都罗列一些非正常的苛刻条件,甚至具体规定是哪一类学校或哪些所学校,这不仅是就业的公平问题,其实质是在不断强化教育的功利性。在人才选拔上,我们最擅长或最偏好的是考试模式,以致将越来越多的考试都上升到国家层面,甚至包括一些非人才选拔的职业资格考试等。对于我们幅员辽阔、情况有异的大国来说,兴师动众的考试选拔不再是公平的科学方式,而是劳民伤财的粗暴做法。再者,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才晋升理念,可谓祸国害民。现在“公务员”岗位炙手可热,竞争惨烈,常可听到几千人去报考一个岗位,这种现象除了受一些就业形势影响之外,更多的是缘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观。“学而优”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在一个社会中,公务员并不是创业主体,大量优秀的人才都走进官场,那么谁去创业呢?靠什么产生就业岗位呢?因此,这种理念必须摈弃,不再单单是“学而优则仕”,要变成“学而优则路宽”。
现在国家鼓励吸纳海外优秀人才,这无疑是正确的。目前关键的问题不是他们回不回来,而是回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我们除了需要他们拥有先进理念和领先技术之外,还需要他们有一点奉献精神,否则带着投机的心态回来,最后只能适得其反。
成功职场人生:思考、激情、创新。
HR: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职场转换?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您在职场中最看重什么?
答:虽然我从新闻发言人岗位转身到语文出版社已半年多了,但我还是出版行业的新兵,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还有更多的事情等待我去了解、琢磨、分析、解决。我个人觉得,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多一些经历才好,人生的财富就是经历,千万不要安于现状,满足既得的岗位体验,要勇于走出去,走一步海阔天高。比如,我在六年的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就获得了一段非常独特的人生体验。这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既艰难新鲜,又任重道远,我能有幸身体力行,所获非比寻常,值得一生品味。
我的职业选择首先要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还谈不上完全的自我发展规划。在我的心目中,我更愿意从事公益性的社团工作,也包括创办学校——办一所语文学校,不是教外国人汉语的中文学校,而是教国人汉语的语文学校,提升我们的综合语言能力,即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等。无论岗位如何转换,我始终坚守这六个字:思考、激情、创新。思考不能是考虑现成的事情,即使是现成的也要变成自己的;在思考中,要把一切人和事都看成是有生命的,这其中就蕴含着激情;创新是最根本的,对于我们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要敢于创新,在创新中才能贡献我们的力量,实现我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