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都要求尽快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修正教师的教学行为,短时间内改变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而对学生进行成人与成才教育,提高全员素质。
【关键词】理念 教育改革 对策 教学质量观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变化,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就会有所不同。因而必须更新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构建与当前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体系,形成新形势下的教学质量观。
民族兴衰,教育为本;教育兴衰,教师为本。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今天,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素质,甚至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前的教育应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才能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断扩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并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侧重教学因素探讨中学教师单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不协调
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目前形势的认识,决定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是决定行为因素的根本,是教师实施教育过程中决定教学主渠道和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对目前的培养对象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教育思想影响教学思想,而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教学计划、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如果教师思想是重智轻德,单纯为了取得高分,就必定重视少数人而舍弃大部分培养对象,只会注重知识的传授,使个体缺乏必要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教师思想是惟我独尊,教学必定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就会与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沟通,缺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如果教师思想是本位主义,那将对学生只进行单学科方面的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也会使其缺乏综合能力。
因此,广大教师应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深刻了解当前的学生情况、形势变化、教材变化,用先进的理念、观点冲洗自己固执的头脑;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借鉴外地的经验教训,改变自己原有的固有想法;通过同学科、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听课、评课、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的把握不到位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等内容,教师应充分了解大纲才能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分清主次。
而考试大纲是依据教学大纲指出了考试的性质,能力要求,考试的内容,以及新旧教材变化增删内容的要求等。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计划的制订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把握不到位,导致其教学思想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不能准确地将大纲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不能居高临下全面地来分析、认识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网络,知识结构不全面,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思路不明确。
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或新课程标准,才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实用性,认真分析高考大纲,才能有的放矢,理清主干,网络结构,举一反三,提高受教育者的思考、分析、思维、实验等综合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对教材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挖掘不深刻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教材具有良好的系统性,教材文字的差异、实验的关联、插图的呼应、习题的配合等,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体现出了该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以及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教师在注重章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科知识内部的综合性研究,拓展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深化知识网络的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精心组织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是教学基本功,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讲给学生,也不能把教材作为参考,随意抛开,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重新组织、科学安排,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内化成教师的思维思想,清晰的传授给受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
三、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不严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前往往对知识处理作了充分的准备,缺乏学情的了解,缺乏知识层次与学生认知能力衔接的分析,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顾对知识及其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组织纪律的管理,尽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效果不佳。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秉性特点,结合授课班级不同对象的学生个性差异,选取不同的教法去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师生之间互动、活跃、默契地相互感应,灵活地驾驭课堂,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尽可能达到因材、因人施教的目的。
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不实际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过程,是师生心灵、教与学、知识与思维等多方的交替过程,不同的课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一直沿用原来的传统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疲惫,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而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变化性,课堂组织生动曲折、富于变化、引人入胜,所以选择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选取,还要结合教师的性格、特长,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因素,尽可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加强前沿观点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凯: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04年12期
【关键词】理念 教育改革 对策 教学质量观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变化,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就会有所不同。因而必须更新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构建与当前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体系,形成新形势下的教学质量观。
民族兴衰,教育为本;教育兴衰,教师为本。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今天,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素质,甚至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前的教育应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才能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断扩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并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侧重教学因素探讨中学教师单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不协调
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目前形势的认识,决定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是决定行为因素的根本,是教师实施教育过程中决定教学主渠道和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对目前的培养对象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教育思想影响教学思想,而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教学计划、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如果教师思想是重智轻德,单纯为了取得高分,就必定重视少数人而舍弃大部分培养对象,只会注重知识的传授,使个体缺乏必要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教师思想是惟我独尊,教学必定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就会与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沟通,缺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如果教师思想是本位主义,那将对学生只进行单学科方面的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也会使其缺乏综合能力。
因此,广大教师应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深刻了解当前的学生情况、形势变化、教材变化,用先进的理念、观点冲洗自己固执的头脑;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借鉴外地的经验教训,改变自己原有的固有想法;通过同学科、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听课、评课、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的把握不到位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等内容,教师应充分了解大纲才能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分清主次。
而考试大纲是依据教学大纲指出了考试的性质,能力要求,考试的内容,以及新旧教材变化增删内容的要求等。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计划的制订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把握不到位,导致其教学思想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不能准确地将大纲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不能居高临下全面地来分析、认识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网络,知识结构不全面,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思路不明确。
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或新课程标准,才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实用性,认真分析高考大纲,才能有的放矢,理清主干,网络结构,举一反三,提高受教育者的思考、分析、思维、实验等综合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对教材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挖掘不深刻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教材具有良好的系统性,教材文字的差异、实验的关联、插图的呼应、习题的配合等,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体现出了该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以及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教师在注重章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科知识内部的综合性研究,拓展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深化知识网络的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精心组织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是教学基本功,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讲给学生,也不能把教材作为参考,随意抛开,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重新组织、科学安排,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内化成教师的思维思想,清晰的传授给受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
三、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不严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前往往对知识处理作了充分的准备,缺乏学情的了解,缺乏知识层次与学生认知能力衔接的分析,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顾对知识及其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组织纪律的管理,尽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效果不佳。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秉性特点,结合授课班级不同对象的学生个性差异,选取不同的教法去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师生之间互动、活跃、默契地相互感应,灵活地驾驭课堂,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尽可能达到因材、因人施教的目的。
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不实际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过程,是师生心灵、教与学、知识与思维等多方的交替过程,不同的课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一直沿用原来的传统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疲惫,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而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变化性,课堂组织生动曲折、富于变化、引人入胜,所以选择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选取,还要结合教师的性格、特长,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因素,尽可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加强前沿观点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凯: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