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工高校承载着为军工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军工高校的功能决定了军工高校必须适应军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军工人才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军工行业 高等教育 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作者简介]李娟(1978- ),女,河南范县人,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伟(1974-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增强理工类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11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33-0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军工高校承载着为军工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军工高校的功能决定了军工高校必须适应军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军工行业的创新人才,努力构建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军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我国的军工行业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解放军的组建而产生的,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军工人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8年5月,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军工企业——红军被服厂。1931年10月,在江西官田建立了中央兵工厂,进行枪炮修理和弹药生产。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军工行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军工厂发展到400余个,职工达到4万余人,主要生产设备有9000多台,生产了大批的军需产品,为夺取我国抗日战争的全民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全国军工企业达到100多个,并创建一批军火工厂和军械修理工厂。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国防和部队建设需要,逐步完善了军需生产和武器装备军工生产体系。几十年来,军工行业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军工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军工人才,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军工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军工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军工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回顾我国军工行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军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创新的结果。从1928年创建的第一个兵工厂开始,在管理体制、领导制度等各方面,都与世界其他兵工厂不同。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的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等工业体系,更是一场伟大的全面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军工人才是军工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军工高校肩负着为军工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必然要求军工高校要适应新时期军工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军工人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把握军工行业的创新人才需求,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培养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努力探索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军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军工高校作为培养军工人才的摇篮,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军工高校要始终走在国家教育创新的前列,率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推动科技创新,为军工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军工创造型人才为总目标,坚持军工高校的特色发展,满足军工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作出贡献。
二、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要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具有鲜明军工行业背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人才培养主渠道的重要的作用,为军工行业技术创新培育创新人才。相对于军工行业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军工行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军工高校人才选拔机制是建立在长期“应试教育”基础上,把学历的高低作为判断人才的唯一依据,认为高学历者就是创新人才,这种观点导致军工高校培养目标的模糊,甚至是不明确。长期以来,军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硕士、博士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群体,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军工高校对本科、专科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军工实习形式化问题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
2.军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差。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培养军工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形成富有军工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的首要研究课题。传统的以教师、课程、教材“三个中心”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军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创新性差,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上得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很多军工高校培养的学生到了军工企业工作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根据我们在军工行业用人单位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75%以上的军工行业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担任重要工作岗位。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军工高校的高度重视。 3.军工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创新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军工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水平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吉林省选取的10所高校中,针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非常好”的仅占15%,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好”的占45%,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一般”的占40%。如果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难免效果不好,进而影响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建议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军工行业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军工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传统特色,是军工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高等教育要适应军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军工行业的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型军工人才。
1.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军工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军工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彻底改变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军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根据军工高校不同学校类型,构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安排军工实习和实践基地,到军工厂、军工科研院所进行实践,从而构建完善的军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考核,促进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将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是创新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军工行业的特点,改革学生考试评价方法和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条件;根据军工行业专业特色,具有军工行业特色的高校应该与军工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校园文化与军工行业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汲取军工行业企业文化的精神,从职业技能、职业荣誉、职业作风、职业理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军工人”的转变;军工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军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行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学校也可以尝试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相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真实的实践环境,实现教学环境的军工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尊重科学、理性思维的情操和激情。
3.加强军工高校学术团队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团队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军工高校无论是学术团队自身建设还是外部环境建设,都仍存在诸多问题。军工高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凝练学科队伍建设为宗旨,以培育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关键,不断促进军工高校学术团队健康发展,提高军工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陈何芳、陈彬在《试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四大特性》中阐述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四大特征,笔者认为这适用于高校学术团队:(1)工作技术的高度专业型;(2)组织结构的松散联合性;(3)学术权力的单一控制性;(4)成员角色的多元冲突性。在军工高校建设中,要通过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高校的学术团队建设,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引进和培养两个渠道,使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总量大幅增长,整体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针对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实行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度和奖励制度,加大学院的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修订和完善团队建设有关政策,关心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健全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要提倡学术自由,努力营造紧张有序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各类人才在军工高校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为军工高校的发展作出各自独特的贡献,形成高水平的创新性师资队伍,从而推动军工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军工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J].教育研究,2001(5).
[3](美)亨利·埃兹科维兹.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5]吕重九.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N].光明日报,2002-11-07.
[6]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关键词]军工行业 高等教育 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作者简介]李娟(1978- ),女,河南范县人,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伟(1974-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增强理工类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11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33-0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军工高校承载着为军工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军工高校的功能决定了军工高校必须适应军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军工行业的创新人才,努力构建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军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我国的军工行业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解放军的组建而产生的,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军工人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8年5月,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军工企业——红军被服厂。1931年10月,在江西官田建立了中央兵工厂,进行枪炮修理和弹药生产。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军工行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军工厂发展到400余个,职工达到4万余人,主要生产设备有9000多台,生产了大批的军需产品,为夺取我国抗日战争的全民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全国军工企业达到100多个,并创建一批军火工厂和军械修理工厂。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国防和部队建设需要,逐步完善了军需生产和武器装备军工生产体系。几十年来,军工行业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军工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军工人才,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军工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军工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军工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回顾我国军工行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军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创新的结果。从1928年创建的第一个兵工厂开始,在管理体制、领导制度等各方面,都与世界其他兵工厂不同。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的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等工业体系,更是一场伟大的全面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军工人才是军工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军工高校肩负着为军工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必然要求军工高校要适应新时期军工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军工人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把握军工行业的创新人才需求,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培养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努力探索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军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军工高校作为培养军工人才的摇篮,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军工高校要始终走在国家教育创新的前列,率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推动科技创新,为军工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军工创造型人才为总目标,坚持军工高校的特色发展,满足军工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作出贡献。
二、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要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具有鲜明军工行业背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人才培养主渠道的重要的作用,为军工行业技术创新培育创新人才。相对于军工行业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军工行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军工高校人才选拔机制是建立在长期“应试教育”基础上,把学历的高低作为判断人才的唯一依据,认为高学历者就是创新人才,这种观点导致军工高校培养目标的模糊,甚至是不明确。长期以来,军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硕士、博士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群体,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军工高校对本科、专科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军工实习形式化问题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
2.军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差。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培养军工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形成富有军工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的首要研究课题。传统的以教师、课程、教材“三个中心”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军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创新性差,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上得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很多军工高校培养的学生到了军工企业工作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根据我们在军工行业用人单位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75%以上的军工行业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担任重要工作岗位。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军工高校的高度重视。 3.军工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创新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军工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水平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吉林省选取的10所高校中,针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非常好”的仅占15%,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好”的占45%,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一般”的占40%。如果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难免效果不好,进而影响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建议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军工行业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军工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传统特色,是军工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高等教育要适应军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军工行业的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型军工人才。
1.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军工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军工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彻底改变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军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根据军工高校不同学校类型,构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安排军工实习和实践基地,到军工厂、军工科研院所进行实践,从而构建完善的军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考核,促进军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将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是创新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军工行业的特点,改革学生考试评价方法和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条件;根据军工行业专业特色,具有军工行业特色的高校应该与军工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校园文化与军工行业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汲取军工行业企业文化的精神,从职业技能、职业荣誉、职业作风、职业理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军工人”的转变;军工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军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行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学校也可以尝试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相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真实的实践环境,实现教学环境的军工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尊重科学、理性思维的情操和激情。
3.加强军工高校学术团队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团队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军工高校无论是学术团队自身建设还是外部环境建设,都仍存在诸多问题。军工高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凝练学科队伍建设为宗旨,以培育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关键,不断促进军工高校学术团队健康发展,提高军工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陈何芳、陈彬在《试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四大特性》中阐述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四大特征,笔者认为这适用于高校学术团队:(1)工作技术的高度专业型;(2)组织结构的松散联合性;(3)学术权力的单一控制性;(4)成员角色的多元冲突性。在军工高校建设中,要通过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高校的学术团队建设,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引进和培养两个渠道,使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总量大幅增长,整体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针对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实行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度和奖励制度,加大学院的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修订和完善团队建设有关政策,关心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健全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要提倡学术自由,努力营造紧张有序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各类人才在军工高校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为军工高校的发展作出各自独特的贡献,形成高水平的创新性师资队伍,从而推动军工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军工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J].教育研究,2001(5).
[3](美)亨利·埃兹科维兹.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5]吕重九.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N].光明日报,2002-11-07.
[6]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