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指出,人的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对篮球的直接兴趣是由篮球运动和篮球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则是意识到篮球的目的,由掌握篮球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而间接产生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篮球课教学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良好的篮球学习兴趣必须是这两者的协调统一,本文主要介绍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一、介绍篮球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篮球运动场地设备简单,主要规则容易掌握,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
2.具有激烈的对抗性。篮球运动是攻防不断转化的过程。双方始终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
3.具有技术的全面性。篮球运动的技术包括:接球、传球、运球、投篮、抢篮板球、跑、跳、转身、急停、滑步等,要求每个人必须全面掌握各项技术,适应各个位置。
4.具有高度的技巧性。技术要求运用和运用的技巧。讲运用就要讲时机和效果,讲时机和效果不是说技术在运用时可以不规范;而是为了与对手抢位置、抢时间,为了避免对方的封盖,在失去身体重心的情况下,把球投进篮里,这时看上去不那么规范,但实际上恰恰反映了运动员动作方法、动作要领掌握得好,基本技术扎实,运用技术技巧性高。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篮球运动是多种技术的项目,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所以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
二、讲授学习篮球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还能发展力量、弹跳、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勇猛果断、机智灵活、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和竞争意识。篮球的训练和比赛,可以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传授技术、技能和知识,为建立篮球学习兴趣创造基本条件
对篮球运动的正确认识,掌握必要的篮球技术、技能和知识是产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建立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热爱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示范要做到准确、熟练、优美、大方,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示范动作影响下,学生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使学生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启发智力技能,加强对技术方法和要领的理解,加强对蓝球知识、技术、战术和技能的掌握。
3.采用灵活多样的技术方法
追求新异刺激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变换练习方法和练习条件,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可以使教学气氛显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延长课堂有效学习的时间。经常采用游戏性和比赛性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进行技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自觉练习。
4.丰富学习内容
在完成基本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补充教材,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获得成功体验
在篮球教学中,常见到一些学生自我感觉差,动作不协调,缺乏信心,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用事实证明,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会,而且还能很好地掌握技术,以培养其上进心,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认真自觉地学习。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相应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成就感的推动下树立自信心,信心越足,对篮球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
五、精心组织课外辅导,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篮球兴趣
1.可以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编成练习小组进行练习,达到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结合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三人小组间对抗,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练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3.教师亲身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之中,会使师生关系更亲密。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辅导,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愿意接受,练习热情更高。
总之,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会直接影响他们从事篮球学习的自觉性,也决定着篮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学生兴趣浓厚,对上篮球课会有迫切的愿望,课内精神饱满,情绪高涨,理解技术要领快,接受能力强,善于思考,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后愿意主动进行练习。这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梅珍,于振峰,李经.篮球组合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3]刘慎年.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姚蕾,尚庆猛.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2(2).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介绍篮球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篮球运动场地设备简单,主要规则容易掌握,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
2.具有激烈的对抗性。篮球运动是攻防不断转化的过程。双方始终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
3.具有技术的全面性。篮球运动的技术包括:接球、传球、运球、投篮、抢篮板球、跑、跳、转身、急停、滑步等,要求每个人必须全面掌握各项技术,适应各个位置。
4.具有高度的技巧性。技术要求运用和运用的技巧。讲运用就要讲时机和效果,讲时机和效果不是说技术在运用时可以不规范;而是为了与对手抢位置、抢时间,为了避免对方的封盖,在失去身体重心的情况下,把球投进篮里,这时看上去不那么规范,但实际上恰恰反映了运动员动作方法、动作要领掌握得好,基本技术扎实,运用技术技巧性高。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篮球运动是多种技术的项目,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所以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
二、讲授学习篮球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还能发展力量、弹跳、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勇猛果断、机智灵活、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和竞争意识。篮球的训练和比赛,可以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传授技术、技能和知识,为建立篮球学习兴趣创造基本条件
对篮球运动的正确认识,掌握必要的篮球技术、技能和知识是产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建立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热爱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示范要做到准确、熟练、优美、大方,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示范动作影响下,学生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使学生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启发智力技能,加强对技术方法和要领的理解,加强对蓝球知识、技术、战术和技能的掌握。
3.采用灵活多样的技术方法
追求新异刺激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变换练习方法和练习条件,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可以使教学气氛显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延长课堂有效学习的时间。经常采用游戏性和比赛性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进行技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自觉练习。
4.丰富学习内容
在完成基本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补充教材,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获得成功体验
在篮球教学中,常见到一些学生自我感觉差,动作不协调,缺乏信心,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用事实证明,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会,而且还能很好地掌握技术,以培养其上进心,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认真自觉地学习。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相应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成就感的推动下树立自信心,信心越足,对篮球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
五、精心组织课外辅导,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篮球兴趣
1.可以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编成练习小组进行练习,达到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结合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三人小组间对抗,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练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3.教师亲身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之中,会使师生关系更亲密。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辅导,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愿意接受,练习热情更高。
总之,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会直接影响他们从事篮球学习的自觉性,也决定着篮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学生兴趣浓厚,对上篮球课会有迫切的愿望,课内精神饱满,情绪高涨,理解技术要领快,接受能力强,善于思考,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后愿意主动进行练习。这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梅珍,于振峰,李经.篮球组合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3]刘慎年.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姚蕾,尚庆猛.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2(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