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少数地方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现象,比如,各级部门都提出了减少发文数量的要求,于是红头文件少了,口头指示多了,基层负担并没有减轻。这些举措无异于“皇帝的新衣”,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既不中看也不中用。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大背景下,形式主义花样不断翻新、卷土重来,形成了一些新的變种,甚至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现象。同一般的形式主义相比,“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表现出隐、急、乱等新特点。
隐形变异,应付上级要求
化整为零 譬如开会,大会虽然少了,但小会却多了,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做实际工作的时间;譬如调研,过去轰轰烈烈、层层陪同的大场面少了,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场面,但依然走形式、走过场,抓不住关键性问题,看不到实质性内容。
改头换面 当下,各级部门都提出了减少发文数量的要求,于是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内部通知、口头指示多了。实际上只是减少了红头文件,基层负担并没有减轻。
隐身网络 微信工作群越来越多,如单位群、部门群、工作小组群、专项工作群等,基层干部手机里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工作群已屡见不鲜,不分昼夜发出的各种信息和指令,模糊了工作和休息的界线。地方性、部门性评选,动辄发动网络投票,而投票人与此毫不相干,投票结果竟成为一些评选活动的重要依据。网络在方便工作的同时,也成为形式主义的隐形场所,工作群还引发了不少网络舆情。
急功近利,不注重实际效果
极端表态 为了表达做好工作的决心,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任务要求,在应急、维稳等工作中调门儿越来越高。脱离客观规律,甚至违背基本语言规则造病句,结果是基层无所适从,无法执行。
来去匆匆 一些地方,今天发通知部署工作,明天就要求报告落实情况,甚至深夜提要求,凌晨就要落实;有的今天要方案,明天要实施情况报告,基层部门则直接将方案措施转型升级为落实情况,实际工作并没有开展。
遍地留痕 近年来,“留痕主义”开始流行。开会、组织学习、下乡、入户,凡事要求留痕。乡村干部的工作本应在田间地头,现在却忙着在办公室应付各种文本,离群众自然就远了。假痕迹在一些地方时有出现,假会议、假活动等假新闻堂而皇之见诸报端。
胡乱作为,违背党纪国法
急而生乱 平时不注重常态化治理,一旦被约谈追责,就不顾法律政策、不顾民生疾苦,不顾下级工作实际,采用所谓“非常规”手段,急功近利、胡乱作为,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就向基层“甩锅”。
无度追责 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违背相关条件和程序乱追责,把严肃的党内法规当成儿戏。有的地方为了让责任人规避更为严重的处分,竟然轮流排班被追责,既达不到警示的目的,又失去了公平正义。
我行我素 有的地方对中央三令五申置若罔闻,依然长篇大论念稿子,层层开启动会、层层搞调研、层层听汇报,要求下级写简报、写周报、写月报,搞形式主义的整改清单和运动式治理。
凡此种种,危害极大。一是影响中央决策部署效力,致使改革空转、发展虚化、党建流于形式;二是侵害群众利益,导致企业无端停产、就业艰难、群众生活困难;三是打击了基层工作积极性,干部昼夜加班,应付文山会海,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具体工作;四是损害党委政府形象,导致群众对其不信任。
对症施策,铲除形式主义滋生土壤
把好决策关 决策不科学、不实际,甚至不可执行,是滋生形式主义的源头。一要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努力提升调研质量;二要破除部门利益掣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些决策不科学,往往与部门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内外监督,引导规范决策主体从大局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进行决策;三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反馈修正机制,努力实现决策者与执行者、基层群众良性互动。
把好执行关 执行不到位、不精准,偏离了政策初衷,是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因此,需要为执行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坚持“钱随事走”,在部署任务的同时为执行者提供相应支持;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对踏实干事、勇于作为、实绩突出者加大激励力度,对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者加大惩戒力度;优化监督问责,明确各级权力责任边界,防止责任层层“甩锅”,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把好监督关 治理形式主义,监督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要推行第三方评估,防止决策者自定标准、自说自话;注重考核实际效果,防止事无巨细地查痕迹,力求客观、独立、公正;注重群众和社会参与,不仅上级考核下级,也要加大基层和群众对决策部门考核的话语权;加强决策合法性审查,防止权力任性,杜绝随意决策,把决策权关进制度的笼子。
把好用人关 要优化选人用人机制,综合考量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实绩等因素,把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的干部用起来,在一线实践中培养干部、识别干部,加大干部上下交流力度,切实防范“只有唱功、没有练功”的网红式干部。只有努力推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工作常态化,才能把广大干部从会议、文件中解放出来,凝神聚力做好实际工作。
(《领导文萃》2020年7月上)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大背景下,形式主义花样不断翻新、卷土重来,形成了一些新的變种,甚至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现象。同一般的形式主义相比,“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表现出隐、急、乱等新特点。
隐形变异,应付上级要求
化整为零 譬如开会,大会虽然少了,但小会却多了,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做实际工作的时间;譬如调研,过去轰轰烈烈、层层陪同的大场面少了,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场面,但依然走形式、走过场,抓不住关键性问题,看不到实质性内容。
改头换面 当下,各级部门都提出了减少发文数量的要求,于是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内部通知、口头指示多了。实际上只是减少了红头文件,基层负担并没有减轻。
隐身网络 微信工作群越来越多,如单位群、部门群、工作小组群、专项工作群等,基层干部手机里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工作群已屡见不鲜,不分昼夜发出的各种信息和指令,模糊了工作和休息的界线。地方性、部门性评选,动辄发动网络投票,而投票人与此毫不相干,投票结果竟成为一些评选活动的重要依据。网络在方便工作的同时,也成为形式主义的隐形场所,工作群还引发了不少网络舆情。
急功近利,不注重实际效果
极端表态 为了表达做好工作的决心,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任务要求,在应急、维稳等工作中调门儿越来越高。脱离客观规律,甚至违背基本语言规则造病句,结果是基层无所适从,无法执行。
来去匆匆 一些地方,今天发通知部署工作,明天就要求报告落实情况,甚至深夜提要求,凌晨就要落实;有的今天要方案,明天要实施情况报告,基层部门则直接将方案措施转型升级为落实情况,实际工作并没有开展。
遍地留痕 近年来,“留痕主义”开始流行。开会、组织学习、下乡、入户,凡事要求留痕。乡村干部的工作本应在田间地头,现在却忙着在办公室应付各种文本,离群众自然就远了。假痕迹在一些地方时有出现,假会议、假活动等假新闻堂而皇之见诸报端。
胡乱作为,违背党纪国法
急而生乱 平时不注重常态化治理,一旦被约谈追责,就不顾法律政策、不顾民生疾苦,不顾下级工作实际,采用所谓“非常规”手段,急功近利、胡乱作为,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就向基层“甩锅”。
无度追责 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违背相关条件和程序乱追责,把严肃的党内法规当成儿戏。有的地方为了让责任人规避更为严重的处分,竟然轮流排班被追责,既达不到警示的目的,又失去了公平正义。
我行我素 有的地方对中央三令五申置若罔闻,依然长篇大论念稿子,层层开启动会、层层搞调研、层层听汇报,要求下级写简报、写周报、写月报,搞形式主义的整改清单和运动式治理。
凡此种种,危害极大。一是影响中央决策部署效力,致使改革空转、发展虚化、党建流于形式;二是侵害群众利益,导致企业无端停产、就业艰难、群众生活困难;三是打击了基层工作积极性,干部昼夜加班,应付文山会海,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具体工作;四是损害党委政府形象,导致群众对其不信任。
对症施策,铲除形式主义滋生土壤
把好决策关 决策不科学、不实际,甚至不可执行,是滋生形式主义的源头。一要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努力提升调研质量;二要破除部门利益掣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些决策不科学,往往与部门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内外监督,引导规范决策主体从大局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进行决策;三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反馈修正机制,努力实现决策者与执行者、基层群众良性互动。
把好执行关 执行不到位、不精准,偏离了政策初衷,是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因此,需要为执行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坚持“钱随事走”,在部署任务的同时为执行者提供相应支持;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对踏实干事、勇于作为、实绩突出者加大激励力度,对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者加大惩戒力度;优化监督问责,明确各级权力责任边界,防止责任层层“甩锅”,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把好监督关 治理形式主义,监督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要推行第三方评估,防止决策者自定标准、自说自话;注重考核实际效果,防止事无巨细地查痕迹,力求客观、独立、公正;注重群众和社会参与,不仅上级考核下级,也要加大基层和群众对决策部门考核的话语权;加强决策合法性审查,防止权力任性,杜绝随意决策,把决策权关进制度的笼子。
把好用人关 要优化选人用人机制,综合考量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实绩等因素,把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的干部用起来,在一线实践中培养干部、识别干部,加大干部上下交流力度,切实防范“只有唱功、没有练功”的网红式干部。只有努力推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工作常态化,才能把广大干部从会议、文件中解放出来,凝神聚力做好实际工作。
(《领导文萃》2020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