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残疾人大学生刻苦努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迈进大学的校门,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各界的关注。文章从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帮扶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的意义,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以此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助残疾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关键词: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106-02 收稿日期:2016-06-03
作者简介:陈伟强,男,广东揭阳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
沙辉铭,男,广东河源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
叶彦成,男,广东河源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
指导老师:骆 君(1983—),女,湖北天门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就业竞争的激烈现状使社会各阶层聚焦就业问题。作为我国弱势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残疾人,其就业形势显得相当严峻,残疾人难以自立自强、自我实现的障碍主要是就业率低、就业层次水平低下、经济收入低微、地区和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残疾人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在这一问题上具有更加突出的体现。
一、就业对残疾人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残疾人自身来说,生存的基本保障是自身的就业。只有以就业为手段与路径,才能帮扶残疾人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才能提升自我生存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以同等的姿态参与竞争,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其次,对于残疾人家庭而言,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维持稳固的家庭纽带和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和减轻家庭负担。
最后,对于社会来说,社会文明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全社会的公平与平等程度,所以,实现残疾人的平等就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唯有提高和保障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才会确保该人群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缩短残疾人与正常人的距离,避免残疾人心理阴影的萌发,进而使得他们能够享受作为一名公民的平等待遇与权利。
二、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及机制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社会调研,残疾人毕业生在求职时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针不健全、不配套,存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歧视依旧存在,并在一定领域内较为严重;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偏差有待进一步缩小;高校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亟待加强和完善。
针对目前我国残疾人毕业生就业难凸显的问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应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残疾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使残疾人毕业生摆脱就业难的困境,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1.加强政策引领,营造良好环境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在关爱和帮扶残疾人的社会责任上。高校残疾毕业生因身体障碍和由此衍生的心理负担,在求学和择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他们在求学成才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地奋斗,最终不仅考上了大学且顺利毕业,说明他们拥有优于常人的毅力和能力。国家需要继续制定和颁布相关规定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并最终形成更加高效的方法。
2.探寻订单培养,创业带动就业
订单方式培养是一种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为连接枢纽、以学生为培养对象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三方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签订的联合培养协约,通过共同制订方案以及共同参与过程,最终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应积极进行思想引领,引领学生树立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意识。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鼓励并做好创业队伍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工作,加大创业资源投入以及政策帮扶等支持力度。
3.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甚至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是一些职位上岗的必备条件。残疾人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与健全大学生一样欠缺必要的实践。所以,残疾人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夯实其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此外,学校应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举办“就业”主题的宣讲会、求职技能免费讲座、企业面试模拟大赛等活动,同时,通过举办企业运营模拟训练、创业竞赛等活动增强有创业意愿的残疾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推荐他们进入更高更大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而享受到更多的创业资源和服务。
4.健全帮扶机制,促进充分就业
首先,国家应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更大程度地体现在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方面;同时,引导更多的普通高校增设契合残疾生学习的相关专业,或者进一步腾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给残疾生报名。其次,高校应编制有说明相应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招生规章,让残疾考生方便填报高考志愿。高校和中学、各级教育招生部门应加大力度指引残疾考生挑选合适的学校、专业。最后,在充分了解残疾生教育、就业的情况下,各残疾有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将国家有关残疾人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定期研讨和开展高校残疾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构建出帮助残疾毕业生实现有效就业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协助残疾大学生提高求职效率和就业质量。
5.针对就业指导,优化服务体系
高等院校应派出服务热情周到的人士在阳光招生宣传中替残疾高考生出谋划策,以此帮助他们挑选出有利以后就业的方向。同时,注重残疾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学校各级团委、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各种相关的经济帮助、心理引导活动,帮助残疾大学生克服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苗头和行为,达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效果;加强引导残疾生踊跃参与不同形式的校园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其对社会的感性体会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奠定其就业基础。此外,高校应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和培训课,构造契合残疾大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树立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就业相关部门和指导老师要善于发现残疾毕业生的特长,并积极向企事业用人单位推荐,帮助难以专业对口的残疾生选取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的行业就业;同时为支持残疾大学生就业,高校应积极开展与所在地残疾人联合会、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创建残疾大学生就业孵化基地。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对残疾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评定,并量才录取应聘者。在充分考虑残疾毕业生的残障等级和类型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招聘条件和招聘要求,为他们准备适合的工作职位。
总之,通过构建一个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为主导的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给残疾人毕业生营造一个公平、平等的求职就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吴照云.就业原理与就业指导.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王亚栋.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社会福利,2005,(11):41—43.
关键词: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106-02 收稿日期:2016-06-03
作者简介:陈伟强,男,广东揭阳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
沙辉铭,男,广东河源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
叶彦成,男,广东河源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
指导老师:骆 君(1983—),女,湖北天门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就业竞争的激烈现状使社会各阶层聚焦就业问题。作为我国弱势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残疾人,其就业形势显得相当严峻,残疾人难以自立自强、自我实现的障碍主要是就业率低、就业层次水平低下、经济收入低微、地区和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残疾人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在这一问题上具有更加突出的体现。
一、就业对残疾人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残疾人自身来说,生存的基本保障是自身的就业。只有以就业为手段与路径,才能帮扶残疾人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才能提升自我生存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以同等的姿态参与竞争,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其次,对于残疾人家庭而言,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维持稳固的家庭纽带和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和减轻家庭负担。
最后,对于社会来说,社会文明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全社会的公平与平等程度,所以,实现残疾人的平等就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唯有提高和保障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才会确保该人群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缩短残疾人与正常人的距离,避免残疾人心理阴影的萌发,进而使得他们能够享受作为一名公民的平等待遇与权利。
二、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及机制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社会调研,残疾人毕业生在求职时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针不健全、不配套,存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歧视依旧存在,并在一定领域内较为严重;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偏差有待进一步缩小;高校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亟待加强和完善。
针对目前我国残疾人毕业生就业难凸显的问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应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残疾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使残疾人毕业生摆脱就业难的困境,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1.加强政策引领,营造良好环境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在关爱和帮扶残疾人的社会责任上。高校残疾毕业生因身体障碍和由此衍生的心理负担,在求学和择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他们在求学成才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地奋斗,最终不仅考上了大学且顺利毕业,说明他们拥有优于常人的毅力和能力。国家需要继续制定和颁布相关规定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并最终形成更加高效的方法。
2.探寻订单培养,创业带动就业
订单方式培养是一种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为连接枢纽、以学生为培养对象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三方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签订的联合培养协约,通过共同制订方案以及共同参与过程,最终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应积极进行思想引领,引领学生树立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意识。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鼓励并做好创业队伍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工作,加大创业资源投入以及政策帮扶等支持力度。
3.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甚至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是一些职位上岗的必备条件。残疾人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与健全大学生一样欠缺必要的实践。所以,残疾人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夯实其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此外,学校应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举办“就业”主题的宣讲会、求职技能免费讲座、企业面试模拟大赛等活动,同时,通过举办企业运营模拟训练、创业竞赛等活动增强有创业意愿的残疾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推荐他们进入更高更大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而享受到更多的创业资源和服务。
4.健全帮扶机制,促进充分就业
首先,国家应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更大程度地体现在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方面;同时,引导更多的普通高校增设契合残疾生学习的相关专业,或者进一步腾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给残疾生报名。其次,高校应编制有说明相应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招生规章,让残疾考生方便填报高考志愿。高校和中学、各级教育招生部门应加大力度指引残疾考生挑选合适的学校、专业。最后,在充分了解残疾生教育、就业的情况下,各残疾有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将国家有关残疾人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定期研讨和开展高校残疾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构建出帮助残疾毕业生实现有效就业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协助残疾大学生提高求职效率和就业质量。
5.针对就业指导,优化服务体系
高等院校应派出服务热情周到的人士在阳光招生宣传中替残疾高考生出谋划策,以此帮助他们挑选出有利以后就业的方向。同时,注重残疾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学校各级团委、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各种相关的经济帮助、心理引导活动,帮助残疾大学生克服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苗头和行为,达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效果;加强引导残疾生踊跃参与不同形式的校园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其对社会的感性体会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奠定其就业基础。此外,高校应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和培训课,构造契合残疾大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树立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就业相关部门和指导老师要善于发现残疾毕业生的特长,并积极向企事业用人单位推荐,帮助难以专业对口的残疾生选取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的行业就业;同时为支持残疾大学生就业,高校应积极开展与所在地残疾人联合会、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创建残疾大学生就业孵化基地。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对残疾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评定,并量才录取应聘者。在充分考虑残疾毕业生的残障等级和类型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招聘条件和招聘要求,为他们准备适合的工作职位。
总之,通过构建一个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为主导的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给残疾人毕业生营造一个公平、平等的求职就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吴照云.就业原理与就业指导.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王亚栋.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社会福利,2005,(1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