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白手起家,勤工俭学,实业兴学,把一所简陋的农村小学办成了一所足可与城市学校媲美的融小学、初中、中职、成人培训、校办企业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学校;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杰出人物等108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就是左云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的创办者,马文有。
199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接见他,称赞他艰苦创业,实业兴学,人才难得。
2007年8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批示,“要宣传一批像马文有这样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好典型”。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马文有带领师生白手起家、实业兴学,从山沟里的破庙小学起步,建成了如今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其中苦乐,且听他细述——
我是马文有,人们都叫我马老师。我今年78岁,引领一茬又一茬的乡村教师,在寂寞中坚守,在坎坷中奋进,在我们这所山区学校从教52年,任校长49年。我们中有的当副校长20年、当主任30年、教语文40年。我们是一群事业迷、工作狂,一辈子默默无闻地献身农村教育。
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好不容易。一群人、一条路、一辈子,“小天地,大视野;小学校,大教育;小人物,大事业”,用心血铸就了一部全新的“农村教育学”。
改写农村教育史
左云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融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成人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学校。它的前身是一所挂在半山腰、占地一亩半、仅有百名师生的庙宇小学。1964年,我任校长后,学校迁到一家旧工厂。厂房屋顶压瓦后,由于增加了重量,一天中午有3个教室的屋顶突然塌落,椽檩飞出十几米远,幸亏师生正在吃午饭,避免了一场灾难。面对灾难,全校师生有的拆旧房,有的当小工,有的烧砖制瓦,用教育局给的8000元,加上勤工俭学积攒的钱,请了几位建筑师傅,建成了左云历史上第一所农村中学。
学校穷、师生苦的生存环境。磨砺出一种自强、实干、创业、公廉的精神,开辟了一条勤工俭学、实业兴学、自主办学、人人乐学的神圣大道。为了把农村教育真正办好,一班人兵分四路:一路呕心沥血办教育;一路专心致志抓经济;一路一心一意搞建设;一路尽心竭力管服务。1975年,以50把铁锹、8辆小平车、一台推土机起家,在一面千亩荒山上挖土百万立方米,平出500亩人造平原。由勤工俭学。发展到创办实体经济,办学经费由等、靠、要,发展到干、创、造,年收入由几千元增长到几千万元。破解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条件简陋、留不住教师、教育质量低下等十个方面的难题。自筹资金上亿元,招聘教师、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中、培训中心,并捐资230万元为两个贫困乡镇各援建了一所小学。
这群人好学习、好做事。乐于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精诚育人。古今中外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德行教育之魂,创新教育之本”的校训;“自信、坚韧、乐学、创新”的校风;“严、爱、勤、精、宽、实、活、新”的教风;“好学、乐学、会学、自学”的学风;个性化、个别化、人性化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茁壮成长。
坚持教育、生产、科技相结合。德、智、体、美、劳相促进不动摇。1967年,创办了农场、林场,开展科学种田,为农村无偿提供良种16万斤。上世纪80年代兴办实习煤旷,2010年开办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学校行政化、教育分数化的今天,我校师生仍然每年参加生产劳动20天,每班种一块试验田,一方树林,一片香花。这三年,教职员工放弃暑假的休息时间,参加建设了第6所学校中挖泥沙、锯桩头、排洪水、铺设大电缆、搬运玻璃、清理建筑垃圾、学校搬迁全过程的劳动,学校乔迁没花一分钱,传承了劳动建校、勤俭办学的本色。
实施不让学生身心受伤害、不让经济困难学生失学、不让学习困难学生掉队的“农村教育工程”。康补荣老师爱生如子,悉心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坚韧、乐学精神,补救80多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2013年他带的81班,全班42人,40人考上了高中,语文成绩96分以上的学生就有31人,优秀率达74%,中考全县第一名也出在81班。学校每年从产业收益中拿出400多万元用于教工工资、减免学杂费、供给学生学习用品、补助特困生生活费,比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还早10多年。这么多年,那么多农家子女一茬又一茬在家门口享受上了省钱、公平的优质教育。
我校生源是没钱进城的农民子女,基础差、起点低,升学率却一直名列全县前茅,还是县运会十连冠;在中考体育测试现场,我校学生个个生龙活虎,成绩优秀,监考老师说“这个学校在真正办教育”。我校毕业生,升学有后劲,就业有本领,创业有精神,52年来,我校培养、培训了5.6万多名各类人才。一个个穷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博导、博士、公务员、军人、医生、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
坚守农村教育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源远流长,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人人想做官、全民最羡慕做官的现实中。这群人心不动,志不移,死心塌地地坚守农村教育。我先后10次婉谢提拔进城的机会,两次主动把校长职位请求县委书记兼任。自己甘愿当副校长;张秀忠、许茂睿、于慧、赵黎明同志,放弃当公务员或回城的好机会,情愿献身农村教育,这些都表现了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自觉。
多少年来,这群人没有休闲自在地享受过节假日。越是节假日他们越忙碌。有的做家访,有的组织学生开展兴趣活动,有的著书立说,有的自修,有的研究课改。今年8月,山西省课改专家云集左云开展教研活动。许茂睿、韩俊、杜翠梅、杨春兰、赵黎明按照康补荣老师的导学课改理念,进行现场教学,赢得专家们的好评:综合技校课改富有新意,为晋北地区课改走出一条新路。
我交班前后这些年,最心疼的是美丽的校园下面被周边煤矿采空,最心焦的是师生的生命安全,最欣喜的是创建了更漂亮的农村学校。为此,我一面向政府打报告,一面多方筹资2亿元,历尽千辛万苦,又好又快地办了诸如加固或翻修老校区的图书楼、白楼、餐厅与最早盖的平房,加陕新建第6所学校,创办实体经济等66件实事。我要向年轻一代移交一所更漂亮的学校。 建设更漂亮的农村学校,发展更好的农村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我们承受着事时紧迫、工程浩大、程序繁杂、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白天攻坚克难,晚上忧思难眠,五加二,白加黑,不解奋斗3年,建成一所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设计新颖、材料考究、质量全优、百年不落后,幼儿、小学、初中、中职、培训一条龙的农村教育园区。一座漂亮的神圣丰碑在十里河畔崛起,全校师生为之付出了超人的心血,张秀忠、张志利掉了十几斤肉,韩国华瘦了一圈,我脱了皮,掉了肉,白了头。
50多年来,毫不动摇地践行“办教育清水衙门,搞经济两袖清风”的思想作风,带出一茬又一茬公廉做事的好同志。各级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多次监督、审查。我校没有查出任何经济问题。2002年,上级纪委经过两个多月的内查外调,查明事实真相后,市纪委平主任对校委会成员说:“我们查出一群共产党人的楷模,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当受到奖励与保护。”学校先后获得了山西省模范学校、红旗学校、全国示范学校等102项荣誉;杨春兰、许茂睿、张秀芳等65位教师获得200多项荣誉称号;还有青年校长团队中的张秀忠、韩国华、段富权等只会公廉实干、不让评模范的无名英雄。我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108项荣誉。
开辟农村教育道路
一群人、一条路、一辈子、办教育的事,生动地回答了我国农村究竟应该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新中国农村教育的方向道路问题。
在半个多世纪的上下求索中,我们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学校办实业、实业兴学校、学校出三才(人才、钱财、物质精神财富)、三才富社会这样一条教育、科技、经济三结合。三种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齐开发,人才、钱财、物质精神财富一起拿的神圣的农村教育大道;攻克了前人没有攻克的教育穷、穷教育这一世界性千古难题。这就叫做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更健美,靠自身的功能造血更有生机。
一群人,一条路,一辈子,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神话”。52年间,省、市、县为我校基本建设投资1234万元。年均25万元。照此算,学校由1所发展为6所,占地由1.5亩扩大为600亩,建筑面积由200平方米扩大为15万平方米;由留不住好教师变成进了城的教师又想回来;学生由100人将发展到3000人,白手起家创办了3个实体经济,实现利、税、费4亿元;培养培训各类人才5.6万人;资产由一座破庙、一架毛算盘、一架脚踏琴增长到5亿元。为国家节约教育投资2亿元……按常规,这需要两个千年,也就是说,这群人半个世纪干了一番躺在国家怀里“等、靠、要”20个世纪才能干好的千秋基业。一群乡村教师做好了本该由政府做好的事。这是一部由一群乡村教师集体创作的农村教育史诗,充分体现了千古未识的神圣的教育价值。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有的人去校空,有的陷入困境,而我校却越办越好。关键是有四宝:特别重视教育的党政一把手是宝中之宝;最美乡村教师群体是国之宝;自主创业、自主生财、自主办学、自主创新的办学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是生命之宝;人师型的人才呕心沥血办教育,懂经济的人才专心致志抓经济,服务型人才尽心竭力搞服务这样一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传家宝。有了这四宝。再穷、再苦、再难的教育也能办得更好。教育科学工作者刘聪睿说:“马老师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办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足以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教育家相媲美。”
我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草根教育家,写了《人事观》《农村教育史诗》《农村教育道路越走越宽广》三本书,100多万字。3次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有生之年,我还想办几件利国利民的事。
我正谋求同华商合作,把北京房山长沟镇的生态文化创意项目,建成保有绿水青山的经典小城市。
我想建设好教、科、农一体化的山西圣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人们创业,为学生实习创造平台,实现绿色食品部分自给。
我要拍摄一部反映一群人为把农村学校办得更好而一辈子献身农村教育的精品电视剧。
我这个人,生于优患,长于磨难,源于学干,成于信念,历经磨难,信仰弥坚。半个世纪,几经风雨,几见彩虹,这番事业,这般人生,无比艰辛,其苦无尽;无上神圣,其乐无穷。想在耗尽心血时,能为后人留下一部穷人教育学,一种创业创新精神,一条神圣大道。一套自主办学的制度和一所可传世的中华名校。
他就是左云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的创办者,马文有。
199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接见他,称赞他艰苦创业,实业兴学,人才难得。
2007年8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批示,“要宣传一批像马文有这样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好典型”。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马文有带领师生白手起家、实业兴学,从山沟里的破庙小学起步,建成了如今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其中苦乐,且听他细述——
我是马文有,人们都叫我马老师。我今年78岁,引领一茬又一茬的乡村教师,在寂寞中坚守,在坎坷中奋进,在我们这所山区学校从教52年,任校长49年。我们中有的当副校长20年、当主任30年、教语文40年。我们是一群事业迷、工作狂,一辈子默默无闻地献身农村教育。
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好不容易。一群人、一条路、一辈子,“小天地,大视野;小学校,大教育;小人物,大事业”,用心血铸就了一部全新的“农村教育学”。
改写农村教育史
左云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融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成人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学校。它的前身是一所挂在半山腰、占地一亩半、仅有百名师生的庙宇小学。1964年,我任校长后,学校迁到一家旧工厂。厂房屋顶压瓦后,由于增加了重量,一天中午有3个教室的屋顶突然塌落,椽檩飞出十几米远,幸亏师生正在吃午饭,避免了一场灾难。面对灾难,全校师生有的拆旧房,有的当小工,有的烧砖制瓦,用教育局给的8000元,加上勤工俭学积攒的钱,请了几位建筑师傅,建成了左云历史上第一所农村中学。
学校穷、师生苦的生存环境。磨砺出一种自强、实干、创业、公廉的精神,开辟了一条勤工俭学、实业兴学、自主办学、人人乐学的神圣大道。为了把农村教育真正办好,一班人兵分四路:一路呕心沥血办教育;一路专心致志抓经济;一路一心一意搞建设;一路尽心竭力管服务。1975年,以50把铁锹、8辆小平车、一台推土机起家,在一面千亩荒山上挖土百万立方米,平出500亩人造平原。由勤工俭学。发展到创办实体经济,办学经费由等、靠、要,发展到干、创、造,年收入由几千元增长到几千万元。破解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条件简陋、留不住教师、教育质量低下等十个方面的难题。自筹资金上亿元,招聘教师、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中、培训中心,并捐资230万元为两个贫困乡镇各援建了一所小学。
这群人好学习、好做事。乐于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精诚育人。古今中外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德行教育之魂,创新教育之本”的校训;“自信、坚韧、乐学、创新”的校风;“严、爱、勤、精、宽、实、活、新”的教风;“好学、乐学、会学、自学”的学风;个性化、个别化、人性化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茁壮成长。
坚持教育、生产、科技相结合。德、智、体、美、劳相促进不动摇。1967年,创办了农场、林场,开展科学种田,为农村无偿提供良种16万斤。上世纪80年代兴办实习煤旷,2010年开办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学校行政化、教育分数化的今天,我校师生仍然每年参加生产劳动20天,每班种一块试验田,一方树林,一片香花。这三年,教职员工放弃暑假的休息时间,参加建设了第6所学校中挖泥沙、锯桩头、排洪水、铺设大电缆、搬运玻璃、清理建筑垃圾、学校搬迁全过程的劳动,学校乔迁没花一分钱,传承了劳动建校、勤俭办学的本色。
实施不让学生身心受伤害、不让经济困难学生失学、不让学习困难学生掉队的“农村教育工程”。康补荣老师爱生如子,悉心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坚韧、乐学精神,补救80多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2013年他带的81班,全班42人,40人考上了高中,语文成绩96分以上的学生就有31人,优秀率达74%,中考全县第一名也出在81班。学校每年从产业收益中拿出400多万元用于教工工资、减免学杂费、供给学生学习用品、补助特困生生活费,比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还早10多年。这么多年,那么多农家子女一茬又一茬在家门口享受上了省钱、公平的优质教育。
我校生源是没钱进城的农民子女,基础差、起点低,升学率却一直名列全县前茅,还是县运会十连冠;在中考体育测试现场,我校学生个个生龙活虎,成绩优秀,监考老师说“这个学校在真正办教育”。我校毕业生,升学有后劲,就业有本领,创业有精神,52年来,我校培养、培训了5.6万多名各类人才。一个个穷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博导、博士、公务员、军人、医生、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
坚守农村教育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源远流长,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人人想做官、全民最羡慕做官的现实中。这群人心不动,志不移,死心塌地地坚守农村教育。我先后10次婉谢提拔进城的机会,两次主动把校长职位请求县委书记兼任。自己甘愿当副校长;张秀忠、许茂睿、于慧、赵黎明同志,放弃当公务员或回城的好机会,情愿献身农村教育,这些都表现了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自觉。
多少年来,这群人没有休闲自在地享受过节假日。越是节假日他们越忙碌。有的做家访,有的组织学生开展兴趣活动,有的著书立说,有的自修,有的研究课改。今年8月,山西省课改专家云集左云开展教研活动。许茂睿、韩俊、杜翠梅、杨春兰、赵黎明按照康补荣老师的导学课改理念,进行现场教学,赢得专家们的好评:综合技校课改富有新意,为晋北地区课改走出一条新路。
我交班前后这些年,最心疼的是美丽的校园下面被周边煤矿采空,最心焦的是师生的生命安全,最欣喜的是创建了更漂亮的农村学校。为此,我一面向政府打报告,一面多方筹资2亿元,历尽千辛万苦,又好又快地办了诸如加固或翻修老校区的图书楼、白楼、餐厅与最早盖的平房,加陕新建第6所学校,创办实体经济等66件实事。我要向年轻一代移交一所更漂亮的学校。 建设更漂亮的农村学校,发展更好的农村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我们承受着事时紧迫、工程浩大、程序繁杂、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白天攻坚克难,晚上忧思难眠,五加二,白加黑,不解奋斗3年,建成一所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设计新颖、材料考究、质量全优、百年不落后,幼儿、小学、初中、中职、培训一条龙的农村教育园区。一座漂亮的神圣丰碑在十里河畔崛起,全校师生为之付出了超人的心血,张秀忠、张志利掉了十几斤肉,韩国华瘦了一圈,我脱了皮,掉了肉,白了头。
50多年来,毫不动摇地践行“办教育清水衙门,搞经济两袖清风”的思想作风,带出一茬又一茬公廉做事的好同志。各级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多次监督、审查。我校没有查出任何经济问题。2002年,上级纪委经过两个多月的内查外调,查明事实真相后,市纪委平主任对校委会成员说:“我们查出一群共产党人的楷模,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当受到奖励与保护。”学校先后获得了山西省模范学校、红旗学校、全国示范学校等102项荣誉;杨春兰、许茂睿、张秀芳等65位教师获得200多项荣誉称号;还有青年校长团队中的张秀忠、韩国华、段富权等只会公廉实干、不让评模范的无名英雄。我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108项荣誉。
开辟农村教育道路
一群人、一条路、一辈子、办教育的事,生动地回答了我国农村究竟应该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新中国农村教育的方向道路问题。
在半个多世纪的上下求索中,我们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学校办实业、实业兴学校、学校出三才(人才、钱财、物质精神财富)、三才富社会这样一条教育、科技、经济三结合。三种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齐开发,人才、钱财、物质精神财富一起拿的神圣的农村教育大道;攻克了前人没有攻克的教育穷、穷教育这一世界性千古难题。这就叫做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更健美,靠自身的功能造血更有生机。
一群人,一条路,一辈子,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神话”。52年间,省、市、县为我校基本建设投资1234万元。年均25万元。照此算,学校由1所发展为6所,占地由1.5亩扩大为600亩,建筑面积由200平方米扩大为15万平方米;由留不住好教师变成进了城的教师又想回来;学生由100人将发展到3000人,白手起家创办了3个实体经济,实现利、税、费4亿元;培养培训各类人才5.6万人;资产由一座破庙、一架毛算盘、一架脚踏琴增长到5亿元。为国家节约教育投资2亿元……按常规,这需要两个千年,也就是说,这群人半个世纪干了一番躺在国家怀里“等、靠、要”20个世纪才能干好的千秋基业。一群乡村教师做好了本该由政府做好的事。这是一部由一群乡村教师集体创作的农村教育史诗,充分体现了千古未识的神圣的教育价值。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有的人去校空,有的陷入困境,而我校却越办越好。关键是有四宝:特别重视教育的党政一把手是宝中之宝;最美乡村教师群体是国之宝;自主创业、自主生财、自主办学、自主创新的办学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是生命之宝;人师型的人才呕心沥血办教育,懂经济的人才专心致志抓经济,服务型人才尽心竭力搞服务这样一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传家宝。有了这四宝。再穷、再苦、再难的教育也能办得更好。教育科学工作者刘聪睿说:“马老师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办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足以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教育家相媲美。”
我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草根教育家,写了《人事观》《农村教育史诗》《农村教育道路越走越宽广》三本书,100多万字。3次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有生之年,我还想办几件利国利民的事。
我正谋求同华商合作,把北京房山长沟镇的生态文化创意项目,建成保有绿水青山的经典小城市。
我想建设好教、科、农一体化的山西圣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人们创业,为学生实习创造平台,实现绿色食品部分自给。
我要拍摄一部反映一群人为把农村学校办得更好而一辈子献身农村教育的精品电视剧。
我这个人,生于优患,长于磨难,源于学干,成于信念,历经磨难,信仰弥坚。半个世纪,几经风雨,几见彩虹,这番事业,这般人生,无比艰辛,其苦无尽;无上神圣,其乐无穷。想在耗尽心血时,能为后人留下一部穷人教育学,一种创业创新精神,一条神圣大道。一套自主办学的制度和一所可传世的中华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