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使命。我们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总方向,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因校制宜,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快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其中,教育观念的更新对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一、以往应试教育中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具体表现如下:1.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家长、社会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总是用分数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导致的后果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学校、教师的考核直接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在学校这块净土中滋生出丑陋的现象。2.教育思想上存在着重分数、轻能力,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方面的教育,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家长为了孩子考上重点学校,包揽一切大小事务,孩子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然后埋头读书,形成了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坏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3.重“书中学”,轻“看中学”、“做中学”、“玩中学”,教育途径单调、枯燥。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老师教课本,学生学课本、背课本,一味地引导学生按照教材、老师的思路分析和思考问题,致使学生缺乏独立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4.应试教育是用“考试”这一种模式铸造学生,偏重统…‘性,教师刁<能面
  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出现了歧视差生的不良倾向。因为评价教师、学生只有通过考试,以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教师只能用相同的方法、统一的标准教育和要求不同的学生,使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5、课程多,作业多,负担重,心里压力大,致使一些学生厌学、机械而被动的学,甚至辍学。学生整天忙于上课和做题,根本没有闲暇去阅读课外书籍,知识面狭窄,没有余力调查和了解社会,对书本之外的东西知之甚少。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的种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教育改革大势所趋。但是,还有些地方,特别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影响,得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二、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教师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的,而课堂教学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要。
  第一,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观,破除旧的应试教育观。教师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学生,也不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中存在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习差的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差学生,我们要尽可能创造机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第二,树辛开放的现代教育观,破除固有的满堂灌的教学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素质教育反对满堂灌,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
  第三,树立自主、平等的师生观,破除固有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传统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传播和继承,老师就是知识的“权威”,管理的“权威”,学生畏于老师的“权威”和“严”,只是埋头苦读、苦写、苦算。只有转变观念,放下教师的“尊严”和“架子”,与学生亲切的交流、沟通,以平等的身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把自己完全融于学生之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互教互学,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观,破除固有的单一教育内容观。国家需要的是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育内容不能只注重文化课,而忽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教育,也不能只重视“主课”的学习,而忽视甚至放弃“辅课”。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或会考的科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集中力量去学,而对于非考试范围的科目不够重视,甚至有意无意的排挤这些科目。一方面对担任这些课程的老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危机,使他们有一种被轻视和排挤的感觉,工作积极性被严重挫伤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原本不宽的知识面变得更狭窄,甚至有畸形发展的趋势。如果长期下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应试教育曾经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正在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这还需要时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朝着真正培养完整人的目标前进。
  
其他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从真正意义上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核心目标是改变。首先,改变自我。每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改变自我——教师,是改变的关键人物。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由原来的
期刊
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班级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具体来说,就是班主任对待学生即要关心,又得狠心,同时还需要热心,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班级,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技能,同时,有一个较好的品德修养。因此,我在对班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十分注重德育思想教育的渗透。  一、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
期刊
在以往英语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教师往往注重语法以及阅读能力的教学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听力与口语的训练,从而导致了当前中学英语学习处在了一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尴尬境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在日常英语的教学中,倡导学生“多听、多说、多练、敢说、会说”,将英语知识变为是实实在在的交流工具。  一,当前中学英语听力与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中学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
期刊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福建省特级教师林梓老师上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习作教学。欣赏到了她的课堂风采--亲切自然,领略到了她的教学理念--轻松习作,体会到了她的教学智慧--亲身体验,品味到了她的教学魅力--潜移默化。  一、导入新颖,独具匠心  一上课,林梓就说:“林老师看到后面坐着这么多听课老师好紧张,紧张得手发抖,话都说不清楚。谁能教教老师用什么方法才能克服紧张?”于是学生纷纷给老师支招。方法用尽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课堂教学不再满足于结论的传授,更注重过程的生成和学习。与之相适应,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从“讲授式”走向“探究式”。  探究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主,以学生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
期刊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冒丙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
期刊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英语这门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激趣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实效性。  一、巧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所以对于一堂课能否顺利开展,引入入胜的导入尤为重要。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
期刊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决定他们能否成才,更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希望工程,成为关系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最大的民心工程。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看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
期刊
学校的单位是班级,班级的领导是班主任。班主任肩负着组织、教育、领导、实施等各种责任,是学校、家长和学生联系的纽带,是把爱心根植于学生心田的播种者,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当好农村中学班主任,特别是当好一个优秀班主任,积累了点经验,与大家交流。一、打铁要靠本身硬,具备“三素质”  其一,思想素质  一个好的班主任要提高个人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这是其它素质的支柱和精髓,是班主任
期刊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川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并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此后,这一思想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继承。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