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倍化是植物快速适应极端环境胁迫的一种重要机制.青藏高原高山区和泛北极地区具有相似的极端低温环境,且两地的植物曾有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然而,多倍体物种对两地植物区系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是否相同仍不清楚.我们系统地收集两地已有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报道的种子植物物种名录,共计1,770种,其中青藏高原高山区774种,泛北极地区996种;同时也相应地收集了每个物种的生活型信息.分析显示青藏高原高山区多倍体植物的比例为20.9%,泛北极地区多倍体植物比例为61.5%;青藏高原高山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本植物中多倍体的
【机 构】
: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倍化是植物快速适应极端环境胁迫的一种重要机制.青藏高原高山区和泛北极地区具有相似的极端低温环境,且两地的植物曾有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然而,多倍体物种对两地植物区系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是否相同仍不清楚.我们系统地收集两地已有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报道的种子植物物种名录,共计1,770种,其中青藏高原高山区774种,泛北极地区996种;同时也相应地收集了每个物种的生活型信息.分析显示青藏高原高山区多倍体植物的比例为20.9%,泛北极地区多倍体植物比例为61.5%;青藏高原高山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本植物中多倍体的比例分别为20.7%、21.6%和12.8%,泛北极地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本植物中多倍体的比例分别为60.2%、65.5%和38.3%.这些结果表明泛北极地区比青藏高原高山区具有较高比例的多倍体物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区系在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开始兴起,此时高原已达到一定高度,而后的高寒环境相对稳定,致使多倍体物种相对较少;而泛北极地区植物区系在3-4 Ma兴起,此后经历了冰期-间冰期、海平面波动等反复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可能促进了大量的多倍化事件发生.本研究通过比较青藏高原高山区和泛北极地区植物多倍体物种的比例,揭示了两地多倍体比例差异的可能原因,将提高对多倍体适应极端环境的理解.
其他文献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00—400尾为“中”、50—200尾为“差”、50尾以下为“极差”.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1998—2001年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评级为“良”;2004—2012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至向家坝蓄水前评级为“中”;2013—2020年评级为“极差”.为了复壮中华鲟野生种群,建议修复葛
单星藻隶属于绿藻纲环藻目栅藻科,多为单细胞或聚合群体,属内已知种类多发现于气生、亚气生生境,在天然抗氧化剂和食品色素生产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关于该类群的基础分类学研究相对薄弱,阻碍了这些优质藻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研究从重庆市及周口市采集到2株单星藻,经形态学及18S rDNA、ITS和tufA三个分子标记鉴定为单星藻属一新种,命名为重庆单星藻Coelastrella chongqingensis sp.nov..重庆单星藻显著的形态特征是细胞壁近似光滑或仅具细微皱纹,不具有典型单星藻类群纵
为弄清倒刺鲃两极虫(Myxidium spinibarba)的宿主多样性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类组成,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比较分析了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倒刺鲃两极虫的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寄生于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9%—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1,符合种内变异;寄生于不同宿主倒刺鲃两极虫的株系在系统发育树中嵌合聚支,且
运用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模式标本产地)的伞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orymbcladia Li et Ding和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伞形蜈蚣藻藻体直立,紫红色,软骨质,高15—30 cm.主枝扁平,末端延长为亚扁形,宽2—5 mm.藻体主枝两侧分布有小羽枝和1—2回羽状分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为Grateloupia型(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产生,以上特征与亚栉状蜈蚣藻
以云南省玉溪市和河南省焦作市新采集的2株淡水胭脂藻标本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联合我国已报道的其他胭脂藻序列信息,构建该属植物可靠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其现代地理分布模式,对胭脂藻属进行了祖先地理起源重建.基于rbcL、psbA和UPA序列,利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高度一致,研究中的标本与鸡公山胭脂藻H.jigongshanensis聚合为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根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将其鉴定为鸡公山胭脂藻.通过研究中所采集2株鸡公山胭脂藻的形态特征
基于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模式标本产地)的聚果蜈蚣藻(Grateloupia sorocarpus Li et Ding)在蜈蚣藻属中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质地黏滑软骨质,紫红色,高5—15 cm,主枝宽1.5—2 mm,厚约1 mm,1—2回羽状分枝,具有扁平或棍棒状的小羽枝,小枝基部缢缩,对生、互生或偏生.(2)雌配子体的生殖结构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细胞和5个细胞组成(6cp
为满足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的国家需求,文章构建了水生动物种类指数.该指数以鱼类和底栖动物等动物的种数和重要类群的资源量为评价参数,以同类水体可达的最高水平或评价元年数据为参照.与多参数指数和预测模型等常用的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相比,水生动物种类指数法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便于全面推广应用.
长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尤其是人类扰动所致的变化,长江中的几种极其重要的大型物种先后因此而走向“灭绝”,或“极可能灭绝”,或“极度濒危”,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以现存于长江中的大型物种的生存状况为核心,建立一项新的生态考核指标,以综合表征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为“十年禁捕”和《长江保护法》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是长江中极可能
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类群.为合理评估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文章提出将土著鱼类物种数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数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相关的评价基准和等级划分标准.以2010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评估了长江干流及代表性重点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显示,当前长江上游干流和下游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游;支流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大型湖泊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质量中等.从时间上看,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地好转.在此基础上,
菲律宾海邻近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中心,分布着多种重要生物资源.了解本区生物多样性及受威胁物种的分布特征可对掌握其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未来实施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cean Bio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OBIS)数据库,并参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的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结果,构建了菲律宾海脊索动物生物多样性和受威胁物种数据库,结合海洋生态因子特征对该海区脊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