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相统一,只有把中国红色文化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实践的大背景下研究,才能确立中国红色文化史的科学地位,才能更好的发挥红色文化作用。对红色文化相关的从严、研究人员,掌握红色文化的历史分区框架,也大有裨益。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起点。
关键词:红色文化;历史分期
中国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相统一,其历史分期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期一致,大致可分为形成发展、继承发展、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只有把中国红色文化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大背景下研究,才能确立中国红色文化史的科学地位,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红色文化始于“十月革命”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本土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红色文化”作为学术概念进入研究领域是在21世纪以后。2004年, “红色文化”一词成为热点词语,引发学术界开始对“红色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并且迅速升温。不同学者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内核基本趋同,即: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生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程中达成的特定观念意识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
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写照,凝聚在其中的共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具体来说,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初步发展形成,中央苏区时期以苏区文化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渐次展开,延安时期以延安文化及抗战文化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全面呈现,解放战争时期是红色文化的胜利发展期。由此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初步形成期
红色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以1917年为起点。红色文化作为初步形成阶段的精英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批年轻的优秀知识分子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活动和其他革命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勇敢执着的精神文化影响深远。对于这一时期,我们应把握好中国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即:革命时代是宏觀背景;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渊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重要的孕育土壤;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源泉;革命斗争实践是坚实基础。
(二)渐次展开期
这一时期从1927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28 年建立红军, 1928年开辟“红区”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红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并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具有鲜明特征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在苏区得到了蓬勃发展,激起了乡村普罗大众的革命热情,并深刻在影响和塑造了民众教育、文学艺术、文化娱乐、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方面新的风格、气象、气质。
(三)全面呈现期
全面呈现期主要指延安文化、抗战文化。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集中表现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延安文化。形成了 “为人民服务”、 “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 、“实事求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中国共产党的集体精神、队伍特质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当时,包括“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太行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四)胜利发展期
这一时期,解放区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摧枯拉朽、气势磅礁,中国红色文化由区域性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影响和主导全国社会的超流性文化。以“西柏坡精神”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红色文化,就是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同一时期,“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等是其在不同地域的共同表现。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包括“两个务必”“两个敢于”和“两个善于”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逐步转变,革命党向掌勺全国的执政党逐步转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以毛泽东号召“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标志,形成了一系列特定时期鲜明烙印的文化精神气象。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的历史任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并不表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取得了领导地位,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出版、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掀起一场红色文化宣讲与学习活动,最终在全社会方方面面取得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956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努力摸索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如何繁荣和发展文化间题上的新思考。这一时期的文化创作精品迭现,如《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和《柳堡的故事》等著名红色题材作品,促进了文艺事业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巩固执政,中国共产党围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了许多努力,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树立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榜样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倡导一种新型的道德风尚,构建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新型的精神动力。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文化、国家精神的总结沉淀,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改革开放时代特有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阶段性特征,鲜明地呈现出红色文化在精神建设层面的时代特点,鲜明地呈现出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的历史主题和文化使命。
(一)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 )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文化复苏。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红色文化的全面开放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复苏、发展、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北风吹》《咱们工人有力量》《洪湖水,浪打浪》等,唤起人们久别的历史情感,引导、促使人民凝聚于党的红旗下。在文化领域的方针政策上,除“双百”方针,还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務”的“二为”方向,以主旋律为基础,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 (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来世界格局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实行“西化”“分化”图谋,中国红色文化面临严峻的形势。彼时,如何引导广大人民坚定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方方面面充分的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文化建设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保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红色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淡化意识形态”的险恶用心,如何应对国内一些地方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课题摆在人们面前。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从而巩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五位一体”改革,红色文化在的继承、发扬呈现除了新的社会气象、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我们现代人精神滋养的必要性。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调研时曾说道,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9年5月,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曾说道,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在一系列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强调党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始终以一个先锋模范的优秀 共产党人的身份将革命老一辈烙印在骨肉里的红色基因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上所肩负的重要的职责使命,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谋求新的发展所必须坚守的永不褪色的精神宝藏。
关键词:红色文化;历史分期
中国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相统一,其历史分期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期一致,大致可分为形成发展、继承发展、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只有把中国红色文化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大背景下研究,才能确立中国红色文化史的科学地位,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红色文化始于“十月革命”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本土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红色文化”作为学术概念进入研究领域是在21世纪以后。2004年, “红色文化”一词成为热点词语,引发学术界开始对“红色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并且迅速升温。不同学者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内核基本趋同,即: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生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程中达成的特定观念意识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
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写照,凝聚在其中的共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具体来说,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初步发展形成,中央苏区时期以苏区文化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渐次展开,延安时期以延安文化及抗战文化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全面呈现,解放战争时期是红色文化的胜利发展期。由此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初步形成期
红色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以1917年为起点。红色文化作为初步形成阶段的精英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批年轻的优秀知识分子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活动和其他革命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勇敢执着的精神文化影响深远。对于这一时期,我们应把握好中国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即:革命时代是宏觀背景;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渊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重要的孕育土壤;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源泉;革命斗争实践是坚实基础。
(二)渐次展开期
这一时期从1927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28 年建立红军, 1928年开辟“红区”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红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并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具有鲜明特征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在苏区得到了蓬勃发展,激起了乡村普罗大众的革命热情,并深刻在影响和塑造了民众教育、文学艺术、文化娱乐、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方面新的风格、气象、气质。
(三)全面呈现期
全面呈现期主要指延安文化、抗战文化。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集中表现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延安文化。形成了 “为人民服务”、 “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 、“实事求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中国共产党的集体精神、队伍特质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当时,包括“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太行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四)胜利发展期
这一时期,解放区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摧枯拉朽、气势磅礁,中国红色文化由区域性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影响和主导全国社会的超流性文化。以“西柏坡精神”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红色文化,就是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同一时期,“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等是其在不同地域的共同表现。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包括“两个务必”“两个敢于”和“两个善于”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逐步转变,革命党向掌勺全国的执政党逐步转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以毛泽东号召“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标志,形成了一系列特定时期鲜明烙印的文化精神气象。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的历史任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并不表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取得了领导地位,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出版、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掀起一场红色文化宣讲与学习活动,最终在全社会方方面面取得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956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努力摸索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如何繁荣和发展文化间题上的新思考。这一时期的文化创作精品迭现,如《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和《柳堡的故事》等著名红色题材作品,促进了文艺事业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巩固执政,中国共产党围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了许多努力,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树立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榜样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倡导一种新型的道德风尚,构建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新型的精神动力。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文化、国家精神的总结沉淀,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改革开放时代特有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阶段性特征,鲜明地呈现出红色文化在精神建设层面的时代特点,鲜明地呈现出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的历史主题和文化使命。
(一)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 )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文化复苏。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红色文化的全面开放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复苏、发展、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北风吹》《咱们工人有力量》《洪湖水,浪打浪》等,唤起人们久别的历史情感,引导、促使人民凝聚于党的红旗下。在文化领域的方针政策上,除“双百”方针,还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務”的“二为”方向,以主旋律为基础,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 (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来世界格局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实行“西化”“分化”图谋,中国红色文化面临严峻的形势。彼时,如何引导广大人民坚定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方方面面充分的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文化建设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保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红色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淡化意识形态”的险恶用心,如何应对国内一些地方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课题摆在人们面前。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从而巩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五位一体”改革,红色文化在的继承、发扬呈现除了新的社会气象、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我们现代人精神滋养的必要性。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调研时曾说道,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9年5月,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曾说道,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在一系列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强调党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始终以一个先锋模范的优秀 共产党人的身份将革命老一辈烙印在骨肉里的红色基因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上所肩负的重要的职责使命,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谋求新的发展所必须坚守的永不褪色的精神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