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江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覆膜技术,近几年农民看到了地膜玉米带来的可观效益,地膜玉米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但同时地膜的大面积及连年使用,也给农田带来的污染,引起农作物减产,我们称之为“白色污染”。作者针对地膜玉米发展中的利与弊,做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地膜玉米;发展;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34-1
1种植地膜玉米的优点
1.1增温保温
据测定,覆膜玉米全生育期5厘米深土层日平均温度比露地高1.5℃~2.5℃,大于10℃活动积温增加200℃~300℃,特别是播种至出苗期间,增温效果更明显。2012年4月15日至6月18日的地下5厘米深的地积温比往年多181.1℃,更重要的是这些多获得的≥10℃积温占地膜增温总和的90%以上,这无疑对玉米的发芽出苗与苗期的生长和扎根十分有利,因为玉米基叶生长的基点温度为10℃,根系生长的基点温度为5℃。
1.2 保墒提墒
在覆膜条件,垄上表层的土壤水分随蒸发而进入膜下的空间,由于膜的阻挡,不会散失,到了晚上或是低温天气时,膜下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水珠,落入土中,可以使底墒水循环利用。至于下层的土壤通过毛管的作用,不断向上输送水分,补充表层因植物蒸腾而消耗的水分,因而起到了较好的提墒作用。这对于十年九春旱的龙江县是十分有利的。据测定播种后第二天覆膜与对照0~20厘米的土壤水分基本相同,播后1~4周,覆膜田比对照田土壤含水量高1%~4.4%。干旱时土壤含水量可提高3~5%,最高可达10%。从播种到6月30日期间,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平均比对照多1.6%~2.6%,相当于每日比对照多保蓄水4.33吨(相当于降水6.5毫米)。对于底墒较好的地块,提墒作用非常明显,据测定,在6月30日覆膜玉米0~5厘米含水量由20.1%上升到21%。而对照由19.3%降到15%,这说明覆膜能使底层的土壤水分向表层输送,供给玉米种子发芽与出苗的需要。
1.3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覆膜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水分、温度、通气等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提高土壤的活性,加速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据测定地膜覆盖的土壤硝化细菌比对照多8~10倍。由于微生物的增加,提高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打下了良好的土壤基础。由于减少了田间作业,加上的保墒较好,故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重降低,水稳性团粒增加。
1.4 增强田间光照强度
晴天15厘米高处地膜反射率可达14%,对照田仅为3.5%。改善了玉米光照条件。
1.5 抑制杂草
由于地膜下温度很高,对一些单子叶杂草往往有仰制作用,当它们生长点触到地膜时,容易被灼伤致死。玉米地膜田覆膜作业质量好的地块,杂草发生数量减少很多。
1.6 促进玉米根系茎叶的生长
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与水分条件、加速养分的分解,能明显地促进玉壮苗早发,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为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覆膜玉米在生育前期始终比对照多1~2片叶,单株叶面积增加188.6%,地下干物重增加258%。
1.7 提早发育与成熟
覆膜玉米由于地温较高,保墒较好,各发育期显著比对照提前。苗期提前5~7天,拔节期提早6~7天,早抽雄10天左右,成熟期提早10~15天。
1.8 提高玉米产量
覆膜玉米每亩可以比直播玉米增产200~300公斤。
1.9 提高玉米品质
由于地膜可以增加积温,促进玉米发育,提早成熟,籽实含水量下降,籽粒容重增加,品质提高1~2个等级。
2 种植地膜玉米存在的问题
2.1农技化配套问题
一是缺少起膜机械,大部分为人工起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早已作为一项常规技术大范围推广,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民易忽略一些细节性问题,如田间管理粗放(后期肥力不足,整地粗放,底墒不足,铺地膜质量较差,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防治病虫草害不及时等问题),不能与地膜覆盖的优势相结合,从而影响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潜力的发挥。
2.2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目前龙江县农田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希望花园水库工程尽快开工,解决龙江县中西部低山、丘陵漫岗地区农田灌溉问题。
2.3 “白色污染”问题
地膜覆盖技术使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升,但是种植业的“白色革命”在给人们贡献财富的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白色污染”的隐患。由于废弃地膜清理回收不彻底,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废弃地膜被耕翻进土壤里,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地力下降,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减产幅度在20%以上。因此,田间废旧地膜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据统计,地膜玉米每亩投入地膜5公斤,残留3公斤,那么龙江县80万亩地膜的残留量达2400吨。如果不能及时将上一年的残膜清理干净,下年继续覆膜种植,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种下去,地膜农田将遭到灭顶之灾,还何谈提高粮食产量。
3 对治理地膜玉米残膜污染问题的建议
各级政府“埋单”,对农田残膜进行综合治理,把回收残膜作为政府长期抓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加强制度管理,抓督促落实。 增加投入,加大残膜回收机械研制和推广应用,提高残膜回收效率。各乡(镇)、村应采取人工清除和机械回收残膜相结合的办法。 建立残膜回收过程控制机制,在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彻底清除残膜。重点加强过程控制,把清除残膜列入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促进残膜回收。
作者简介:王立峰,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关键词:地膜玉米;发展;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34-1
1种植地膜玉米的优点
1.1增温保温
据测定,覆膜玉米全生育期5厘米深土层日平均温度比露地高1.5℃~2.5℃,大于10℃活动积温增加200℃~300℃,特别是播种至出苗期间,增温效果更明显。2012年4月15日至6月18日的地下5厘米深的地积温比往年多181.1℃,更重要的是这些多获得的≥10℃积温占地膜增温总和的90%以上,这无疑对玉米的发芽出苗与苗期的生长和扎根十分有利,因为玉米基叶生长的基点温度为10℃,根系生长的基点温度为5℃。
1.2 保墒提墒
在覆膜条件,垄上表层的土壤水分随蒸发而进入膜下的空间,由于膜的阻挡,不会散失,到了晚上或是低温天气时,膜下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水珠,落入土中,可以使底墒水循环利用。至于下层的土壤通过毛管的作用,不断向上输送水分,补充表层因植物蒸腾而消耗的水分,因而起到了较好的提墒作用。这对于十年九春旱的龙江县是十分有利的。据测定播种后第二天覆膜与对照0~20厘米的土壤水分基本相同,播后1~4周,覆膜田比对照田土壤含水量高1%~4.4%。干旱时土壤含水量可提高3~5%,最高可达10%。从播种到6月30日期间,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平均比对照多1.6%~2.6%,相当于每日比对照多保蓄水4.33吨(相当于降水6.5毫米)。对于底墒较好的地块,提墒作用非常明显,据测定,在6月30日覆膜玉米0~5厘米含水量由20.1%上升到21%。而对照由19.3%降到15%,这说明覆膜能使底层的土壤水分向表层输送,供给玉米种子发芽与出苗的需要。
1.3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覆膜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水分、温度、通气等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提高土壤的活性,加速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据测定地膜覆盖的土壤硝化细菌比对照多8~10倍。由于微生物的增加,提高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打下了良好的土壤基础。由于减少了田间作业,加上的保墒较好,故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重降低,水稳性团粒增加。
1.4 增强田间光照强度
晴天15厘米高处地膜反射率可达14%,对照田仅为3.5%。改善了玉米光照条件。
1.5 抑制杂草
由于地膜下温度很高,对一些单子叶杂草往往有仰制作用,当它们生长点触到地膜时,容易被灼伤致死。玉米地膜田覆膜作业质量好的地块,杂草发生数量减少很多。
1.6 促进玉米根系茎叶的生长
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与水分条件、加速养分的分解,能明显地促进玉壮苗早发,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为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覆膜玉米在生育前期始终比对照多1~2片叶,单株叶面积增加188.6%,地下干物重增加258%。
1.7 提早发育与成熟
覆膜玉米由于地温较高,保墒较好,各发育期显著比对照提前。苗期提前5~7天,拔节期提早6~7天,早抽雄10天左右,成熟期提早10~15天。
1.8 提高玉米产量
覆膜玉米每亩可以比直播玉米增产200~300公斤。
1.9 提高玉米品质
由于地膜可以增加积温,促进玉米发育,提早成熟,籽实含水量下降,籽粒容重增加,品质提高1~2个等级。
2 种植地膜玉米存在的问题
2.1农技化配套问题
一是缺少起膜机械,大部分为人工起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早已作为一项常规技术大范围推广,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民易忽略一些细节性问题,如田间管理粗放(后期肥力不足,整地粗放,底墒不足,铺地膜质量较差,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防治病虫草害不及时等问题),不能与地膜覆盖的优势相结合,从而影响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潜力的发挥。
2.2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目前龙江县农田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希望花园水库工程尽快开工,解决龙江县中西部低山、丘陵漫岗地区农田灌溉问题。
2.3 “白色污染”问题
地膜覆盖技术使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升,但是种植业的“白色革命”在给人们贡献财富的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白色污染”的隐患。由于废弃地膜清理回收不彻底,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废弃地膜被耕翻进土壤里,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地力下降,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减产幅度在20%以上。因此,田间废旧地膜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据统计,地膜玉米每亩投入地膜5公斤,残留3公斤,那么龙江县80万亩地膜的残留量达2400吨。如果不能及时将上一年的残膜清理干净,下年继续覆膜种植,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种下去,地膜农田将遭到灭顶之灾,还何谈提高粮食产量。
3 对治理地膜玉米残膜污染问题的建议
各级政府“埋单”,对农田残膜进行综合治理,把回收残膜作为政府长期抓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加强制度管理,抓督促落实。 增加投入,加大残膜回收机械研制和推广应用,提高残膜回收效率。各乡(镇)、村应采取人工清除和机械回收残膜相结合的办法。 建立残膜回收过程控制机制,在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彻底清除残膜。重点加强过程控制,把清除残膜列入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促进残膜回收。
作者简介:王立峰,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