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约为1/3,其走向对于中国经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出现了近3年来的首次回升,制造业整体回暖。然而,制造业整体发展环境仍然不容乐观,我国制造业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评价
(一)整体形势企稳回暖
整体来看,2017年1月到9月份,财新PMI和官方PMI指数均呈现企稳回暖趋势(如表1、图1)。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的推进,制造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组合政策初见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一大批先进成果涌现。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等多个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以湖南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深圳的無人机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二)制造业企业困境仍未有根本性改善,行业下行压力仍存
5月份财新指数为49.6%,11个月来首度降到荣枯线下方,并创下11个月新低;9月份财新指数再次出现明显下降,说明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从图1可以看出两大PMI指标走势明显背离。由于两大指标收录的企业类型不同①,出现背离是正常的;但显著的背离也说明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不同,至少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压力仍然很大。同时,本轮制造业补库存周期已经走到了中后段,且库存增速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并不强。2016年以来,上游工业品价格急速上涨,但这种上涨主要由行政化去产能带来的,没有可持续的终端需求支撑。在此背景下,制造业回升的动能不足。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问题严重,仍未有根本性改变,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对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显示,我国工业与房地产、金融业等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一些资金抽离实体部门。据测算,目前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在6%左右,银行业营业利润率是工业行业的7倍。制造业利润低,平均回报率不断下降,对资金缺少吸引力。一些传统家电企业毛利润已降到5%以下,而房地产行业的毛利润率则高达35%。
企业债务水平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整体杠杆率为250%,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达160%。制造业企业债务水平过高,很多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很大,甚至超过了现金流,只能“拆西墙补东墙”。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严重的三角债问题,特别是国企拖欠民营企业应收账款严重,民营制造企业在食物链底端举步维艰,资金链断裂风险极大。经济增速下行进一步恶化企业的债务水平,很可能形成企业债务和经济增速下行相互恶化的一个局面。
二、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未解决
(一)生存发展环境不公平
“虚”、“实”制度供给不平衡。国家层面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支持政策本身就不平衡,对二者的监管更是双重标准。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原则上从严监管;而对虚拟经济原则上从宽监管,且存在大量监管真空。从税负来看,互联网、金融交易多不用交税,而制造业企业只要有交易就要缴纳高额的税负。
国产与进口待遇不一致。政府招投标不仅没有支持国产品牌,甚至对国产自主创新产品和中小型企业存在“隐形歧视”。对国产品牌和中小企业执行更严格的测试标准;同样的性能指标,更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在一些设备的购买上,对进口设备有大量的补贴,而对自主研发升级的设备则没有任何支持政策。
“国”与“民”待遇不一致。当前的资源分配体制下,企业规模越大,国字背景越深厚越容易获得资金、技术、政策优惠等各种资源。大量资源投入少数企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活力。
(二)税费负担过重
尽管中央明确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的要求,但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高水平的宏观税负。2016年底,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公布了《世界纳税指数2017》,中国总税率为68%,全球排名第12位,比德国、日本高19个百分点,比美国高24个百分点,比韩国高3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研究,一般制造业企业承担的增值税2/3可以转嫁,实际承担1/3左右。不考虑税收减免等其他因素,按照中国企业所得税率25%、实际承担增值税款率4%所做的数值模拟表明(表2),销售利润率越低,实际税负率越高。由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平均利润率都低于20%,因此折算所得税税率基本都在45%以上;按照2016年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8.62%的平均利润率计算,折算所得税率为71%。除了各种税收之外,中国制造业企业还承担了大量税外缴费。2016年,中国非税收入与GDP的比值为10.2%,而美国仅为5%,这进一步增大了中国制造业的税费负担。
(三)融资环境恶劣
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适应不同发展规模企业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立。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位,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民营企业融资空间十分狭窄,一些中小企业即使有技术,也难以转化。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融资难度更大,即使有顶尖的技术,传统制造业企业也难以吸引各类资本的兴趣。
间接融资重于直接融资、债权融资重于股权融资的融资结构特征仍未改变,银行贷款仍是企业主要的资金获得渠道。2016年,我国股权融资规模为17478.43亿元,与百万亿元级别的银行贷款余额规模相比,股权融资对企业的支持微不足道。制造业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断贷随时有可能发生。技术改造无法作为抵押物,企业如果没有房产抵押,银行不愿放贷。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一些企业的年利息高达30%。 不断下行的制造业投资回报与居高不下的实际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4年,我国的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曲线已经与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曲线交叉,意味着企业赚的钱无法偿还银行利息。相关调研数据表明,近年新增信贷的52%是用于实体经济的还本付息。从金融体系自身运转来看,大部分货币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大量违规同业拆借存在。
(四)创新环境恶劣,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从制度环境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恶劣,创新条件不充分。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在鼓励研发创新,并在政策、税收、资金上给予了许多优惠,但真正有效的关键性政策依然不到位。
创新产品的准入政策门槛高,科技资源分配不平衡。“红顶中介”依然存在,新产品审批流程较长、手续过于繁琐。一些现有政策跟不上创新实践,对前沿产品没有对应的行业目录,企业也就无法享受国家的支持。一些已有的好政策落不了地,例如最受企业欢迎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研发费用和税务部门统计的研发费用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执行中往往被“打折扣”。
产学研转化不畅。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足10%,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不足5%。很多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得不到应用;很多企业想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新技术,但缺少渠道,严重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展开。对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共性技术成果较少。科技人员持股,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也需要配套细则。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我国制造业企业缺少产权意识和产权知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能力不足。产权保护的法治化程度仍然不高,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执法和司法不严、惩罚力度不大,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起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还有一些人钻空子做“专利蟑螂”,现行法律无法打击这种行为。企业维权成本极高,以致于维权反而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人才政策不健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短缺,少量人才集中于极少数大企业,普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研发人员很少。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除了给出的收入待遇之外,还会受到落户、职称评定、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各种因素的阻碍。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非熟练工人居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十分短缺。企业分配研发人员股份,员工未得收益就需缴纳高额税收,有时股价下跌,获得的股权激励甚至低于所缴税款,此项优惠大打折扣。
三、提振我国制造业发展势头的重点工作建议
提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必须着力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恢复制造业企业家的信心,提升制造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同时,要通过强化监管和规范市场来降低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机收益率,提高制造业的相对收益。
(一)承认并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提高制造业地位
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务实”的商业氛围,培育实业文化。平等保护各种产权,特别是要平等保护私人产权,解决企业家财富安全的问题。加大对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将其作为提振制造业企业信心的重要突破口。凡是不经过具有司法权力的机构一律不准查封企业财产;司法机构也不能随便查封企业财产,要以立案为标准;逐步推进司法与行政的相对独立。
政府加大对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采购力度,不分国籍、不讲体量,只以技术论高下;在各项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采购我国企业产品。以效率为导向优化各类资源分配体制。资源分配应以效率为导向,不以规模和背景论英雄,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定机构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改变对少数企业定向投入为主的扶持方式,而以全行业普惠型补贴为主。
(二)依法完善资本市场功能,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突出国有大行作用、重点规范中小银行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建立制造业专项引导基金,遵循市场化机制进行基金运作。完善担保平台建设,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建立银企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对接。
创新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营银行等机构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规范发展股权和债券市场,利用好IPO、新三板等,為企业融资提供稳定的渠道。
(三)降负担、转产能并举,为企业腾出利润空间
规范涉企非税收入,继续清理各种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收费。严格限制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非法的自我赋权形成非税收入,严禁针对企业违法乱收费。按照不同性质对非税收入进行分类,实行类型化、有差别管理。将适合税收形式征缴的收费、基金项目改为有法可依的税收项目。
继续深化营改增,将增值税四档税率减并至三档,进一步完善抵扣制度。 逐步探索建立价税分离的增值税体系,促进纳税人意识的培养,实现增值税良性运转。将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纳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推动制造业国际产能转移。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国门。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中国制造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战略布局,完善和创新相关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措施,促进国内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四)抓住创新时机,切实消除创新政策落地梗阻
推动公平高效准入。真正将企业视为创新主体,在科技项目申报时不论出身、不设门槛、不限地域,根据产业需求客观、公正分配科技资源。尤其在编制指南、制定战略时应更多听取企业意见。严格取缔红顶中介,深化“放管服”改革,轻审批、强监管、重服务,更好地适应创新需求。
理顺产学研政策。允许科研机构、高校的一些领导干部在严格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前提下参与企业管理,带动创新创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联合创新,加大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财税、贷款支持力度。强化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及主导,建立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提高侵害创新产品的成本。巩固和发展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多双边知识产权交流,做好涉外知识产权应对工作。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的投资力度,部署统一的安全保障架构,制定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法规,完善安全标准、示范合同、公司协议等自我监管措施。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引人引智时给予税收优惠或返还,在落户、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帮扶。在职称评定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再以论文为单一导向,使企业研发人员有更多的上升通道。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成立服务于制造业的专项基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商业化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支持力度。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制造业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五)规范扭曲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实现正常的利润比
坚决遏制房地产的投机投资行为,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杜绝金融资源在体内循环现象。坚决取缔绕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的表外同业资金拆借行为。尽快改革“一行三会”各管一块的监管模式。对虚拟经济将保持正确引导,严格监管以实体经济名义获取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领域的行为。谨慎对待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打破虚拟经济自我循环机制。◆
注:
①财新PMI更偏重中小企业,官方PMI更偏重大型企业和重工业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
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评价
(一)整体形势企稳回暖
整体来看,2017年1月到9月份,财新PMI和官方PMI指数均呈现企稳回暖趋势(如表1、图1)。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的推进,制造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组合政策初见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一大批先进成果涌现。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等多个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以湖南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深圳的無人机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二)制造业企业困境仍未有根本性改善,行业下行压力仍存
5月份财新指数为49.6%,11个月来首度降到荣枯线下方,并创下11个月新低;9月份财新指数再次出现明显下降,说明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从图1可以看出两大PMI指标走势明显背离。由于两大指标收录的企业类型不同①,出现背离是正常的;但显著的背离也说明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不同,至少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压力仍然很大。同时,本轮制造业补库存周期已经走到了中后段,且库存增速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并不强。2016年以来,上游工业品价格急速上涨,但这种上涨主要由行政化去产能带来的,没有可持续的终端需求支撑。在此背景下,制造业回升的动能不足。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问题严重,仍未有根本性改变,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对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显示,我国工业与房地产、金融业等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一些资金抽离实体部门。据测算,目前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在6%左右,银行业营业利润率是工业行业的7倍。制造业利润低,平均回报率不断下降,对资金缺少吸引力。一些传统家电企业毛利润已降到5%以下,而房地产行业的毛利润率则高达35%。
企业债务水平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整体杠杆率为250%,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达160%。制造业企业债务水平过高,很多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很大,甚至超过了现金流,只能“拆西墙补东墙”。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严重的三角债问题,特别是国企拖欠民营企业应收账款严重,民营制造企业在食物链底端举步维艰,资金链断裂风险极大。经济增速下行进一步恶化企业的债务水平,很可能形成企业债务和经济增速下行相互恶化的一个局面。
二、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未解决
(一)生存发展环境不公平
“虚”、“实”制度供给不平衡。国家层面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支持政策本身就不平衡,对二者的监管更是双重标准。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原则上从严监管;而对虚拟经济原则上从宽监管,且存在大量监管真空。从税负来看,互联网、金融交易多不用交税,而制造业企业只要有交易就要缴纳高额的税负。
国产与进口待遇不一致。政府招投标不仅没有支持国产品牌,甚至对国产自主创新产品和中小型企业存在“隐形歧视”。对国产品牌和中小企业执行更严格的测试标准;同样的性能指标,更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在一些设备的购买上,对进口设备有大量的补贴,而对自主研发升级的设备则没有任何支持政策。
“国”与“民”待遇不一致。当前的资源分配体制下,企业规模越大,国字背景越深厚越容易获得资金、技术、政策优惠等各种资源。大量资源投入少数企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活力。
(二)税费负担过重
尽管中央明确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的要求,但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高水平的宏观税负。2016年底,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公布了《世界纳税指数2017》,中国总税率为68%,全球排名第12位,比德国、日本高19个百分点,比美国高24个百分点,比韩国高3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研究,一般制造业企业承担的增值税2/3可以转嫁,实际承担1/3左右。不考虑税收减免等其他因素,按照中国企业所得税率25%、实际承担增值税款率4%所做的数值模拟表明(表2),销售利润率越低,实际税负率越高。由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平均利润率都低于20%,因此折算所得税税率基本都在45%以上;按照2016年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8.62%的平均利润率计算,折算所得税率为71%。除了各种税收之外,中国制造业企业还承担了大量税外缴费。2016年,中国非税收入与GDP的比值为10.2%,而美国仅为5%,这进一步增大了中国制造业的税费负担。
(三)融资环境恶劣
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适应不同发展规模企业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立。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位,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民营企业融资空间十分狭窄,一些中小企业即使有技术,也难以转化。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融资难度更大,即使有顶尖的技术,传统制造业企业也难以吸引各类资本的兴趣。
间接融资重于直接融资、债权融资重于股权融资的融资结构特征仍未改变,银行贷款仍是企业主要的资金获得渠道。2016年,我国股权融资规模为17478.43亿元,与百万亿元级别的银行贷款余额规模相比,股权融资对企业的支持微不足道。制造业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断贷随时有可能发生。技术改造无法作为抵押物,企业如果没有房产抵押,银行不愿放贷。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一些企业的年利息高达30%。 不断下行的制造业投资回报与居高不下的实际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4年,我国的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曲线已经与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曲线交叉,意味着企业赚的钱无法偿还银行利息。相关调研数据表明,近年新增信贷的52%是用于实体经济的还本付息。从金融体系自身运转来看,大部分货币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大量违规同业拆借存在。
(四)创新环境恶劣,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从制度环境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恶劣,创新条件不充分。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在鼓励研发创新,并在政策、税收、资金上给予了许多优惠,但真正有效的关键性政策依然不到位。
创新产品的准入政策门槛高,科技资源分配不平衡。“红顶中介”依然存在,新产品审批流程较长、手续过于繁琐。一些现有政策跟不上创新实践,对前沿产品没有对应的行业目录,企业也就无法享受国家的支持。一些已有的好政策落不了地,例如最受企业欢迎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研发费用和税务部门统计的研发费用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执行中往往被“打折扣”。
产学研转化不畅。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足10%,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不足5%。很多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得不到应用;很多企业想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新技术,但缺少渠道,严重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展开。对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共性技术成果较少。科技人员持股,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也需要配套细则。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我国制造业企业缺少产权意识和产权知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能力不足。产权保护的法治化程度仍然不高,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执法和司法不严、惩罚力度不大,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起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还有一些人钻空子做“专利蟑螂”,现行法律无法打击这种行为。企业维权成本极高,以致于维权反而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人才政策不健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短缺,少量人才集中于极少数大企业,普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研发人员很少。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除了给出的收入待遇之外,还会受到落户、职称评定、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各种因素的阻碍。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非熟练工人居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十分短缺。企业分配研发人员股份,员工未得收益就需缴纳高额税收,有时股价下跌,获得的股权激励甚至低于所缴税款,此项优惠大打折扣。
三、提振我国制造业发展势头的重点工作建议
提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必须着力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恢复制造业企业家的信心,提升制造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同时,要通过强化监管和规范市场来降低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机收益率,提高制造业的相对收益。
(一)承认并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提高制造业地位
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务实”的商业氛围,培育实业文化。平等保护各种产权,特别是要平等保护私人产权,解决企业家财富安全的问题。加大对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将其作为提振制造业企业信心的重要突破口。凡是不经过具有司法权力的机构一律不准查封企业财产;司法机构也不能随便查封企业财产,要以立案为标准;逐步推进司法与行政的相对独立。
政府加大对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采购力度,不分国籍、不讲体量,只以技术论高下;在各项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采购我国企业产品。以效率为导向优化各类资源分配体制。资源分配应以效率为导向,不以规模和背景论英雄,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定机构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改变对少数企业定向投入为主的扶持方式,而以全行业普惠型补贴为主。
(二)依法完善资本市场功能,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突出国有大行作用、重点规范中小银行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建立制造业专项引导基金,遵循市场化机制进行基金运作。完善担保平台建设,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建立银企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对接。
创新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营银行等机构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规范发展股权和债券市场,利用好IPO、新三板等,為企业融资提供稳定的渠道。
(三)降负担、转产能并举,为企业腾出利润空间
规范涉企非税收入,继续清理各种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收费。严格限制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非法的自我赋权形成非税收入,严禁针对企业违法乱收费。按照不同性质对非税收入进行分类,实行类型化、有差别管理。将适合税收形式征缴的收费、基金项目改为有法可依的税收项目。
继续深化营改增,将增值税四档税率减并至三档,进一步完善抵扣制度。 逐步探索建立价税分离的增值税体系,促进纳税人意识的培养,实现增值税良性运转。将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纳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推动制造业国际产能转移。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国门。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中国制造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战略布局,完善和创新相关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措施,促进国内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四)抓住创新时机,切实消除创新政策落地梗阻
推动公平高效准入。真正将企业视为创新主体,在科技项目申报时不论出身、不设门槛、不限地域,根据产业需求客观、公正分配科技资源。尤其在编制指南、制定战略时应更多听取企业意见。严格取缔红顶中介,深化“放管服”改革,轻审批、强监管、重服务,更好地适应创新需求。
理顺产学研政策。允许科研机构、高校的一些领导干部在严格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前提下参与企业管理,带动创新创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联合创新,加大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财税、贷款支持力度。强化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及主导,建立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提高侵害创新产品的成本。巩固和发展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多双边知识产权交流,做好涉外知识产权应对工作。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的投资力度,部署统一的安全保障架构,制定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法规,完善安全标准、示范合同、公司协议等自我监管措施。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引人引智时给予税收优惠或返还,在落户、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帮扶。在职称评定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再以论文为单一导向,使企业研发人员有更多的上升通道。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成立服务于制造业的专项基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商业化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支持力度。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制造业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五)规范扭曲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实现正常的利润比
坚决遏制房地产的投机投资行为,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杜绝金融资源在体内循环现象。坚决取缔绕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的表外同业资金拆借行为。尽快改革“一行三会”各管一块的监管模式。对虚拟经济将保持正确引导,严格监管以实体经济名义获取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领域的行为。谨慎对待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打破虚拟经济自我循环机制。◆
注:
①财新PMI更偏重中小企业,官方PMI更偏重大型企业和重工业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