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古人如何计时,如同在想象古人的生活方式,似曾相识,却又陌生遥远。
午时三刻行刑时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了。在第四十回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正在此时,梁山好汉一齐发作,“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又如在第六十二回里,卢俊义要被处斩,也是在十字街头法场上,也是“午时三刻到了”一声喊,刽子手就要动手。等在酒楼上的石秀吼一声“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卢俊义就走。
在各种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中的频繁亮相,使得“午时三刻”行刑成为现代人对古人生活印象最深的时间记忆。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今天的几点?古时行刑又为何总是选在这个时刻呢?
先要了解古人的计时方法和工具。和今天不同,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按地支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从夜间11时起到凌晨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以此类推。而12个时辰又分为100刻。 “午时”即为中午11时至13时,而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见,“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
“午时三刻”将近正午12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被处死有关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就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最主要的原因。
出自佛家的时间观
在电视剧旧版《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三顾之时,让关羽张飞在院内等候。无聊之余,关羽频频查看一件向阳而示的圆盘,圆心处立有一根铁针,四周标有刻度。其实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以此指示时辰。
但如果是阴雨天,古人又怎么办?智慧的古人运用滴水计时法发明了一种水钟,即“漏刻”,又叫“漏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漏壶是古代民间应用最普遍的计时器。
而在电影《叶问2》中,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叶问在一炷香的功夫内连续击败香港众多高手的情节。燃香计时也是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可一炷香到底有多长?有人说是5分钟,有人说是30分钟,都不准确。实际上,以燃香为计时方法源自寺庙的僧人。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而且如同现在的GB或ISO,是有标准的。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
其实,今天有许多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都出自佛典。《僧只律》言:“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000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准点报时的闹钟
不过早期的计时器却并不十分精确,所谓的公鸡报效,暮鼓晨钟都是他们大致遵循的时间参照物。但如果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古人当然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除了日晷和漏壶外,古人把日常模糊计时的燃香进一步制成了香钟。即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观测时间。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在港剧《寻秦记》里,项少龙左冲右突纵横秦超足球联赛,看得场下的宣萱蠢蠢欲动。不过若想替补上场,就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智勇大冲关”,类似中超的体能测试。裁判使用的计时器就是沙漏,又称“沙钟”。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壶大体相同,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他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
除了“沙钟”和“香钟”之外,古代还出现一种“太阳闹钟”。这种闹钟的原理是在大炮引火线的上方置一个凸透镜,阳光经过透镜汇聚到一点,那就是耀眼的焦点。太阳在天上移动,焦点在镜下移动。当太阳走到适当位置时,恰好是某个时刻,灼热的焦点敲好投射到导火线上,于是大炮轰鸣,便向人们报告了时间。
太阳闹钟是一种巧妙的报时方法,在古代,更为常见的是半夜更夫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打更报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对应从戌时到寅时五个时辰,即从晚上19点开始到凌晨5点结束。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按今天的时间换算,每更即为2小时,每点即为24分钟。
更夫在古代类似现在的社区巡守队和管理员,主要负责夜晚邻里间巡逻和报时的工作。由于夜间出行,他们“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台的僵尸片里头,更夫更是常常莫名其妙地暴毙。话虽如此,但更夫好歹是个正经的职业,也算是公务员,因为古代军队较低阶的士兵,会被安排当更夫,就像保镖和警察。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待遇没有现在的公务员好。虽然如此,在清朝末年却有一个名为孙达成的兼职更夫生下了一个著名的公务员,即大总统孙文,着实为更夫长了一回脸。
苦行僧的影子钟
时间是人世间最公平的东西。不论中外,人类的计时原理与方法都大致相同。不过在具体的计时器发明上却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印度圣地“贝拿勒斯”的“鹿野苑”,据说是佛祖释迦摩尼第一次讲佛的地方。古印度的苦行僧,在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以步当车,风餐露宿,所需食物甚少,但却不能不知道时间。
于是,聪明的苦行僧发明了一种随身携带的“影子钟”:在自己的手杖上半截打一个孔,插上一支短木钉,在手杖上刻有刻度。苦行僧的手杖不是圆形的,而是八角形的。看“钟”的时候,只要把手杖上的绳子一提,让手杖竖直向下,太阳光照到木钉上,木钉的影子投到手杖上,看看影子的长度就知道时间了。
在古埃及,法老王朝的钟表巧匠也能制作出装有指针和鸣击装置的钟表。每隔一小时,一定数量的圆球便滚落到金属盖上,发出大声的鸣响。而罗马人是埃及漏壶钟的主要买主。清晨,报时人大声地报出钟点,然后,每家每户便往漏壶钟里装满水。罗马诗人普拉图斯对这样的计时方法很不满意。他写道:“但愿上帝杀死发明钟点的人……因为钟点把我的整天撕成了碎块。以前,我的肚子便是我的报时钟,在所有的钟表中它是最好和最准确的。”
据说君士坦丁大帝曾经有一只奇妙的钟,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也是一只极不寻常的、复杂的计时器。它有一棵树木的形状,在枝桠上坐满所有可能的动物,下面蹲着许多的狮子,时钟一敲,狮子便张开大口,发出吼声报时。这种动物报时,与中国古代“太阳闹钟”的大炮报时,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类钟表,而凝聚人类智慧的计时工具与方法却仍然为人类文明做着贡献。古埃及人把一昼夜的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划分规律从此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法,一直沿用至今。
午时三刻行刑时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了。在第四十回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正在此时,梁山好汉一齐发作,“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又如在第六十二回里,卢俊义要被处斩,也是在十字街头法场上,也是“午时三刻到了”一声喊,刽子手就要动手。等在酒楼上的石秀吼一声“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卢俊义就走。
在各种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中的频繁亮相,使得“午时三刻”行刑成为现代人对古人生活印象最深的时间记忆。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今天的几点?古时行刑又为何总是选在这个时刻呢?
先要了解古人的计时方法和工具。和今天不同,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按地支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从夜间11时起到凌晨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以此类推。而12个时辰又分为100刻。 “午时”即为中午11时至13时,而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见,“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
“午时三刻”将近正午12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被处死有关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就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最主要的原因。
出自佛家的时间观
在电视剧旧版《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三顾之时,让关羽张飞在院内等候。无聊之余,关羽频频查看一件向阳而示的圆盘,圆心处立有一根铁针,四周标有刻度。其实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以此指示时辰。
但如果是阴雨天,古人又怎么办?智慧的古人运用滴水计时法发明了一种水钟,即“漏刻”,又叫“漏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漏壶是古代民间应用最普遍的计时器。
而在电影《叶问2》中,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叶问在一炷香的功夫内连续击败香港众多高手的情节。燃香计时也是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可一炷香到底有多长?有人说是5分钟,有人说是30分钟,都不准确。实际上,以燃香为计时方法源自寺庙的僧人。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而且如同现在的GB或ISO,是有标准的。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
其实,今天有许多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都出自佛典。《僧只律》言:“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000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准点报时的闹钟
不过早期的计时器却并不十分精确,所谓的公鸡报效,暮鼓晨钟都是他们大致遵循的时间参照物。但如果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古人当然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除了日晷和漏壶外,古人把日常模糊计时的燃香进一步制成了香钟。即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观测时间。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在港剧《寻秦记》里,项少龙左冲右突纵横秦超足球联赛,看得场下的宣萱蠢蠢欲动。不过若想替补上场,就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智勇大冲关”,类似中超的体能测试。裁判使用的计时器就是沙漏,又称“沙钟”。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壶大体相同,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他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
除了“沙钟”和“香钟”之外,古代还出现一种“太阳闹钟”。这种闹钟的原理是在大炮引火线的上方置一个凸透镜,阳光经过透镜汇聚到一点,那就是耀眼的焦点。太阳在天上移动,焦点在镜下移动。当太阳走到适当位置时,恰好是某个时刻,灼热的焦点敲好投射到导火线上,于是大炮轰鸣,便向人们报告了时间。
太阳闹钟是一种巧妙的报时方法,在古代,更为常见的是半夜更夫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打更报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对应从戌时到寅时五个时辰,即从晚上19点开始到凌晨5点结束。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按今天的时间换算,每更即为2小时,每点即为24分钟。
更夫在古代类似现在的社区巡守队和管理员,主要负责夜晚邻里间巡逻和报时的工作。由于夜间出行,他们“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台的僵尸片里头,更夫更是常常莫名其妙地暴毙。话虽如此,但更夫好歹是个正经的职业,也算是公务员,因为古代军队较低阶的士兵,会被安排当更夫,就像保镖和警察。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待遇没有现在的公务员好。虽然如此,在清朝末年却有一个名为孙达成的兼职更夫生下了一个著名的公务员,即大总统孙文,着实为更夫长了一回脸。
苦行僧的影子钟
时间是人世间最公平的东西。不论中外,人类的计时原理与方法都大致相同。不过在具体的计时器发明上却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印度圣地“贝拿勒斯”的“鹿野苑”,据说是佛祖释迦摩尼第一次讲佛的地方。古印度的苦行僧,在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以步当车,风餐露宿,所需食物甚少,但却不能不知道时间。
于是,聪明的苦行僧发明了一种随身携带的“影子钟”:在自己的手杖上半截打一个孔,插上一支短木钉,在手杖上刻有刻度。苦行僧的手杖不是圆形的,而是八角形的。看“钟”的时候,只要把手杖上的绳子一提,让手杖竖直向下,太阳光照到木钉上,木钉的影子投到手杖上,看看影子的长度就知道时间了。
在古埃及,法老王朝的钟表巧匠也能制作出装有指针和鸣击装置的钟表。每隔一小时,一定数量的圆球便滚落到金属盖上,发出大声的鸣响。而罗马人是埃及漏壶钟的主要买主。清晨,报时人大声地报出钟点,然后,每家每户便往漏壶钟里装满水。罗马诗人普拉图斯对这样的计时方法很不满意。他写道:“但愿上帝杀死发明钟点的人……因为钟点把我的整天撕成了碎块。以前,我的肚子便是我的报时钟,在所有的钟表中它是最好和最准确的。”
据说君士坦丁大帝曾经有一只奇妙的钟,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也是一只极不寻常的、复杂的计时器。它有一棵树木的形状,在枝桠上坐满所有可能的动物,下面蹲着许多的狮子,时钟一敲,狮子便张开大口,发出吼声报时。这种动物报时,与中国古代“太阳闹钟”的大炮报时,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类钟表,而凝聚人类智慧的计时工具与方法却仍然为人类文明做着贡献。古埃及人把一昼夜的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划分规律从此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