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学科环境下,楼观有三重意义:关伊的结楼之观、老子的寓楼之观和道家的居楼之观。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发生学的演进过程,也是思想史由个别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意义逻辑。《老子》与希腊一欧洲哲学比照,其文本的思想成果和文史意义更显独特。
[关键词]《老子》;楼观;文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124-02
无论就国学的思想逻辑还是现代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要求,对论题的训诂性释义都一再显出正当性与合理性。“楼观者”,何谓也?仅仅指谓西安周至境内的楼观台吗?非也!人文学科语境下的楼观至少指涉这样三重意义下的“存在”:关伊的结楼之观(预观·史学)、老子的寓楼之观(正观·《老子》文本)与道家的居楼之观(习观·神学格义)。作为现实文化境遇下的楼观台,就层次性而言也至少是三重性的:作为经济伦理下的效益产地,作为文化旅游的品牌胜地与作为宗教虔敬的圣地。关伊的结楼而观、老子的寓楼而观与道家的居楼而观,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发生学的演进过程,也是思想史由个别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意义逻辑。
(一)
先说关伊的结楼之观。关伊,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时任函谷关关令,名喜,故又称关令伊喜,后人尊称为关伊子。《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曰:“老子修其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伊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列仙传》如是写道:“关令伊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望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绎史》P1853)。《庄子·天下篇》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伊,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关伊,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今人如是总结:“据道藏和碑文记载:西周伊喜在神就乡闻仙里研究天文星象学,草创楼观。周康王拜伊喜为大夫。周昭王二十三年,伊喜见紫气东来,到函谷关迎接老子到楼观台,拜老子为师。”(王安泉《周至风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在《庄子·天下篇》,关伊、老聃相提并论,同为“古之博大真人”。《史记》、《列仙传》具体言述了关伊、老聃的关系与差异:1 论政治社会地位,关伊“高于”老聃,前者为周大夫,后者为守藏史;2 论修道方法,关伊结楼望气观星,老子为“自隐无名为务”;3 论两人的授受关系与相识过程,似乎老子是亦友亦师,关伊是亦徒亦友。这是古代中国一出美好的朋友故事!《论语》言:“同学为朋,同志为友。”关伊、老聃是真诚的同志与朋友。关伊是周大夫,恳请老聃“著书”,伟大的《道德经》就出现了。比较言之,关伊“结楼”,是楼的主人;老聃寓楼,是楼的客人。关伊的“结楼”之观,是望气观星,是外观;老聃的寓楼之观,是自隐修德,是内观。就历史与文明(文史)的成就意义看,老聃早已反客为主,成为楼观与道的主人与化身,关伊则成了陪衬性的历史人物。前往楼观,碑石庭院,随处是老聃的踪影与气息,关伊反倒“自隐无名了”。内观更为基础、根本与殊胜,外观则为补充、丰富与调剂;关伊与老聃的朋友故事,首先敞开一种历史与文明(文史)意义。
(二)
现在进入老聃的寓楼之观。老子与《老子》实在无法分开,历史与文明(文史)在此真正成为同一件事。《老子》是一本书,老子是一个人,人与书真是无法分开了。真应该感谢周大夫关伊的高明伟大,正是他的“楼”才促成了老聃的“观”;反过来,正是老聃伟大深沉的“观”才有关伊的“楼”的不朽永恒,才有了今日不朽永恒的楼观!这一切仍先得面对作为文本的《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前者是以奇妙的作者命名,后者是以伟大的内容命名。传世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三国王弼的注解版本。王弼通行本之外,著名的尚有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与成玄英的《老子》注本。各种老子注本,尽管在字词、语句甚至义理上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分歧,但都从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的方式成就了一个道大德高的《老子》,成就了《老子》的德高道大。我们此处无意面对《老子》字词、语句、义理的林林总总,甚至不急于面对《老子》的道大德高,仅想提出一个朴素直观的历史事实:即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与出版。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与出版,堪称《老子》研究史的最重要一页!
郭店楚简<老子》分“甲”“乙”“丙”三种,与王弼通行本八一章《老子》有别。尽管在郭店楚简《老子》的句读、训诂、释义上还有许多分歧,但一致性更为基本。郭店楚简的出土与出版,确证了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对《老子》的流传研阅事实;至少在战国时代,《老子》与老子就以一种深沉奇特的方式塑制华夏中国的文明与历史了,虽然它更为根本的影响还是在作为实存的个体生命与灵魂。让我们就以王弼通行本《老子》的文本,探讨老子的寓楼之观及对历史与文明的启示意义。
《老子·第一章》就绽出了他的寓楼之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若可以称道,便不是那永恒的“道”,“名”若能名说,便不是那永恒的名。没有名,是天地无别的元始;有了名,才分出了万物万事。所以那永恒存在的“无”,将由它来窥探造化的奥妙;那永恒存在的“有”,将由它来观察万物的区分。这永恒的“无”与“有”,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神秘深幽;他幽深而又幽深,正是产生一切神秘奥妙的门。——《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在这里,老子就给我们传授了两种“观法”:“无欲之观”与“有欲之观”,前者可得“妙”,后者可得“徼”。请不要误解,更不要贬损“得徼之观”:其一。没有这种“观”,便没有物质的文明世界与文明的物质世界;其二,这一“观” (“得徼”)与那一“观”(“得妙”)“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以互动转换,也够“深”(玄)的!保持两种观的比例、平衡与转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明意义。凭借这两种“观”的比例平衡,寓楼而观的老子既观到了“天地之始”亦观到了“万物之母”。还有比这更伟大深沉的“观”么?
“天地之始”,简单看即指“天地的开始”——意味着“天地有开始”。同样的意思,《第四章》则如是说:“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却永无穷尽;它是那么渊深,好似万物的先祖与主人。它是那样无形无象,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他似乎产生于天地之前。——《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象帝之先”与“万物之宗”都在讲同一 个意思:“天地之始”。这是老子的基本发现,也是老子的伟大发现。作为基本发现,躲也无法躲,《老子》一书到处弥漫,随处可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太虚之神永恒存在,它就是那玄妙的母性。这玄妙的母体的生殖器,就是那天地的灵根。——《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六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掌握自古即有的“道”,来治理当今天下,便能认识太古的元始,这就是“道”的规律。——《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十四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竞相兴起、发展,我且静观它们的往复循环。那万物纷纭众多,一一都将回归他们的本源。——《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十六章)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由已有之物而形成,而最初的那已有之物是由无形的大道所产生。——《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四十章)
差不多有十章,老子向自己的朋友关伊、同时也是向自己的民族与人类报告自己的伟大发现:“天地有始”、“万物有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老子》同时期的希腊哲人们,同被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文明”的柏拉图、亚利斯多德,都没有这种基本发现与伟大发现。自从第一个哲学家泰利士声言“万物源于水”以来,希腊哲人们有言“万物源于数的”(毕达格拉斯)、“源于火”(赫氏)和“源于原子”(德谟克里特)的,但基本上处于逻辑的建构与推论。泰利士以外观为主,基本上是天文学家。在希腊——欧洲哲学思想史上,似乎没有出现由关伊的望气观星的外观向老子修德见性的内观转向完成的历史故事与文明事件,没有出现关伊与老子式互相协作完成体道的人文楼观。或者说,这样的方式在希腊思想史上是残缺的,因为苏格拉底在神庙抽到的签就是:“认识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老子》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这是就自己的时代——春秋时代而言的,的确除少数几个如关伊这样的友人道者外,整个天下是不知老子的,更无法希望像老子所教的那般行动。然而不久,中国的历史与文明是不仅出现了知老子的道家,而且出现了尊老子的道教。老子的个体性的寓楼之观在道教成为制度化的居楼之观,个体性的人文事件成为历史性的普遍文明。
(三)
道家以道为精神乐园,道教以道为灵魂归宿,两者均源自老子的寓楼之观与楼观之道(道家与道教在本文不做特别区分)。老聃之于道教,基本不同于释迦之于佛教,耶稣之于基督教,更不同于默罕默德之于伊斯兰教,与老子和道教最接近者是释迦和佛教。悉达多成为释迦(觉悟成佛)之后,本欲归隐,但经不住天神的恳劝,于是有了以迦叶和阿难为首座的十二高徒和世界性的佛教(参见星云法师的《释迦牟尼传》)。世界上最厚的书应该是佛经吧!这既出自一种文本写法,亦源于释迦的广传心法。老子就不同了,因了关伊结楼之观,迎请老子寓楼之观,最终历史上出现了道教的居楼之观。《老子》是道教的“圣经”,然而老子与道教属于“函授”关系——基本上源自作为文本的《老子》。道教的居楼之观,使道成为个体生命的终极关切与最大事业,真正为老子与《老子》赢得了历史与世界。
就关伊而言,身为周大夫,“结楼之观”是为观世道命运,尚属政治家的“业余科研”;就老子而言,既为守藏史,“寓楼之观”是因了朋友的恳请盛劝,应届历史家的“遗兴晚唱”;道教的“居楼之观”既不同于关伊的“业余科研”——而为正式事业,也不同于老聃的“遗兴晚唱”——而为终生职业,从而使历史上的楼观成为精神上的道观,使历史上的道观成为道者的生活居所与现世家园。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道教使《老子》成为老子,既为世界文明与历史赢得了《老子》,也为老子赢得了文明与历史的普遍性意义。
[责任编辑:崔 颍]
[关键词]《老子》;楼观;文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124-02
无论就国学的思想逻辑还是现代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要求,对论题的训诂性释义都一再显出正当性与合理性。“楼观者”,何谓也?仅仅指谓西安周至境内的楼观台吗?非也!人文学科语境下的楼观至少指涉这样三重意义下的“存在”:关伊的结楼之观(预观·史学)、老子的寓楼之观(正观·《老子》文本)与道家的居楼之观(习观·神学格义)。作为现实文化境遇下的楼观台,就层次性而言也至少是三重性的:作为经济伦理下的效益产地,作为文化旅游的品牌胜地与作为宗教虔敬的圣地。关伊的结楼而观、老子的寓楼而观与道家的居楼而观,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发生学的演进过程,也是思想史由个别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意义逻辑。
(一)
先说关伊的结楼之观。关伊,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时任函谷关关令,名喜,故又称关令伊喜,后人尊称为关伊子。《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曰:“老子修其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伊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列仙传》如是写道:“关令伊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望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绎史》P1853)。《庄子·天下篇》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伊,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关伊,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今人如是总结:“据道藏和碑文记载:西周伊喜在神就乡闻仙里研究天文星象学,草创楼观。周康王拜伊喜为大夫。周昭王二十三年,伊喜见紫气东来,到函谷关迎接老子到楼观台,拜老子为师。”(王安泉《周至风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在《庄子·天下篇》,关伊、老聃相提并论,同为“古之博大真人”。《史记》、《列仙传》具体言述了关伊、老聃的关系与差异:1 论政治社会地位,关伊“高于”老聃,前者为周大夫,后者为守藏史;2 论修道方法,关伊结楼望气观星,老子为“自隐无名为务”;3 论两人的授受关系与相识过程,似乎老子是亦友亦师,关伊是亦徒亦友。这是古代中国一出美好的朋友故事!《论语》言:“同学为朋,同志为友。”关伊、老聃是真诚的同志与朋友。关伊是周大夫,恳请老聃“著书”,伟大的《道德经》就出现了。比较言之,关伊“结楼”,是楼的主人;老聃寓楼,是楼的客人。关伊的“结楼”之观,是望气观星,是外观;老聃的寓楼之观,是自隐修德,是内观。就历史与文明(文史)的成就意义看,老聃早已反客为主,成为楼观与道的主人与化身,关伊则成了陪衬性的历史人物。前往楼观,碑石庭院,随处是老聃的踪影与气息,关伊反倒“自隐无名了”。内观更为基础、根本与殊胜,外观则为补充、丰富与调剂;关伊与老聃的朋友故事,首先敞开一种历史与文明(文史)意义。
(二)
现在进入老聃的寓楼之观。老子与《老子》实在无法分开,历史与文明(文史)在此真正成为同一件事。《老子》是一本书,老子是一个人,人与书真是无法分开了。真应该感谢周大夫关伊的高明伟大,正是他的“楼”才促成了老聃的“观”;反过来,正是老聃伟大深沉的“观”才有关伊的“楼”的不朽永恒,才有了今日不朽永恒的楼观!这一切仍先得面对作为文本的《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前者是以奇妙的作者命名,后者是以伟大的内容命名。传世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三国王弼的注解版本。王弼通行本之外,著名的尚有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与成玄英的《老子》注本。各种老子注本,尽管在字词、语句甚至义理上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分歧,但都从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的方式成就了一个道大德高的《老子》,成就了《老子》的德高道大。我们此处无意面对《老子》字词、语句、义理的林林总总,甚至不急于面对《老子》的道大德高,仅想提出一个朴素直观的历史事实:即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与出版。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与出版,堪称《老子》研究史的最重要一页!
郭店楚简<老子》分“甲”“乙”“丙”三种,与王弼通行本八一章《老子》有别。尽管在郭店楚简《老子》的句读、训诂、释义上还有许多分歧,但一致性更为基本。郭店楚简的出土与出版,确证了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对《老子》的流传研阅事实;至少在战国时代,《老子》与老子就以一种深沉奇特的方式塑制华夏中国的文明与历史了,虽然它更为根本的影响还是在作为实存的个体生命与灵魂。让我们就以王弼通行本《老子》的文本,探讨老子的寓楼之观及对历史与文明的启示意义。
《老子·第一章》就绽出了他的寓楼之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若可以称道,便不是那永恒的“道”,“名”若能名说,便不是那永恒的名。没有名,是天地无别的元始;有了名,才分出了万物万事。所以那永恒存在的“无”,将由它来窥探造化的奥妙;那永恒存在的“有”,将由它来观察万物的区分。这永恒的“无”与“有”,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神秘深幽;他幽深而又幽深,正是产生一切神秘奥妙的门。——《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在这里,老子就给我们传授了两种“观法”:“无欲之观”与“有欲之观”,前者可得“妙”,后者可得“徼”。请不要误解,更不要贬损“得徼之观”:其一。没有这种“观”,便没有物质的文明世界与文明的物质世界;其二,这一“观” (“得徼”)与那一“观”(“得妙”)“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以互动转换,也够“深”(玄)的!保持两种观的比例、平衡与转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明意义。凭借这两种“观”的比例平衡,寓楼而观的老子既观到了“天地之始”亦观到了“万物之母”。还有比这更伟大深沉的“观”么?
“天地之始”,简单看即指“天地的开始”——意味着“天地有开始”。同样的意思,《第四章》则如是说:“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却永无穷尽;它是那么渊深,好似万物的先祖与主人。它是那样无形无象,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他似乎产生于天地之前。——《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象帝之先”与“万物之宗”都在讲同一 个意思:“天地之始”。这是老子的基本发现,也是老子的伟大发现。作为基本发现,躲也无法躲,《老子》一书到处弥漫,随处可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太虚之神永恒存在,它就是那玄妙的母性。这玄妙的母体的生殖器,就是那天地的灵根。——《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六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掌握自古即有的“道”,来治理当今天下,便能认识太古的元始,这就是“道”的规律。——《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十四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竞相兴起、发展,我且静观它们的往复循环。那万物纷纭众多,一一都将回归他们的本源。——《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十六章)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由已有之物而形成,而最初的那已有之物是由无形的大道所产生。——《老子》孙雍长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
——(四十章)
差不多有十章,老子向自己的朋友关伊、同时也是向自己的民族与人类报告自己的伟大发现:“天地有始”、“万物有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老子》同时期的希腊哲人们,同被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文明”的柏拉图、亚利斯多德,都没有这种基本发现与伟大发现。自从第一个哲学家泰利士声言“万物源于水”以来,希腊哲人们有言“万物源于数的”(毕达格拉斯)、“源于火”(赫氏)和“源于原子”(德谟克里特)的,但基本上处于逻辑的建构与推论。泰利士以外观为主,基本上是天文学家。在希腊——欧洲哲学思想史上,似乎没有出现由关伊的望气观星的外观向老子修德见性的内观转向完成的历史故事与文明事件,没有出现关伊与老子式互相协作完成体道的人文楼观。或者说,这样的方式在希腊思想史上是残缺的,因为苏格拉底在神庙抽到的签就是:“认识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老子》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这是就自己的时代——春秋时代而言的,的确除少数几个如关伊这样的友人道者外,整个天下是不知老子的,更无法希望像老子所教的那般行动。然而不久,中国的历史与文明是不仅出现了知老子的道家,而且出现了尊老子的道教。老子的个体性的寓楼之观在道教成为制度化的居楼之观,个体性的人文事件成为历史性的普遍文明。
(三)
道家以道为精神乐园,道教以道为灵魂归宿,两者均源自老子的寓楼之观与楼观之道(道家与道教在本文不做特别区分)。老聃之于道教,基本不同于释迦之于佛教,耶稣之于基督教,更不同于默罕默德之于伊斯兰教,与老子和道教最接近者是释迦和佛教。悉达多成为释迦(觉悟成佛)之后,本欲归隐,但经不住天神的恳劝,于是有了以迦叶和阿难为首座的十二高徒和世界性的佛教(参见星云法师的《释迦牟尼传》)。世界上最厚的书应该是佛经吧!这既出自一种文本写法,亦源于释迦的广传心法。老子就不同了,因了关伊结楼之观,迎请老子寓楼之观,最终历史上出现了道教的居楼之观。《老子》是道教的“圣经”,然而老子与道教属于“函授”关系——基本上源自作为文本的《老子》。道教的居楼之观,使道成为个体生命的终极关切与最大事业,真正为老子与《老子》赢得了历史与世界。
就关伊而言,身为周大夫,“结楼之观”是为观世道命运,尚属政治家的“业余科研”;就老子而言,既为守藏史,“寓楼之观”是因了朋友的恳请盛劝,应届历史家的“遗兴晚唱”;道教的“居楼之观”既不同于关伊的“业余科研”——而为正式事业,也不同于老聃的“遗兴晚唱”——而为终生职业,从而使历史上的楼观成为精神上的道观,使历史上的道观成为道者的生活居所与现世家园。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道教使《老子》成为老子,既为世界文明与历史赢得了《老子》,也为老子赢得了文明与历史的普遍性意义。
[责任编辑:崔 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