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是现代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是以“教育为中心”,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考什么”就“学什么”,还没有转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所以教育效果很差,因此,我们必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体育教学中的种种困惑
体育教学是有关人的活动,特别是有关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活动,但长期以来,教育严重忽视了人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在教学中有着许多表现:
1.在体育教学价值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值,忽视非功利性价值。功利性价值,主要指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这是教学的外在价值。非功利性价值,指在形成一个人完善的内在性格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学的内在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功利性价值,其结果使教学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个人的能动、自主、自由完全隶属于外在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模型化”,试图用一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就成标准件,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3.在体育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它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4.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进度、赶任务,教师进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对学生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
5.在体育教学评价上,表现为以考试作为评价学习者体育成绩的唯一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主体研究,运用素质教育原则,促进体育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频繁交往,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所以说,体育教学的功能既育人、育身,又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协调配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体育教学中进行主体性老汉,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在练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高,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因此,要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学生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而使得自身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的汲取前人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发展的提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的主动性,反之,他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为力。
3.塑造学生的主体品格,过去在关于人的发展的成材的研究上,人们往往只注重人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人的非智力因素,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们各种能力和智慧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智力因素,还包括人的各种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和激活剂,若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即使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品格。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人们的社会相互行为不仅是本能的、反射性行为,而且是理智的主体的人和人之间相互结合起来的行为,这种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必然存在有创造性(教师)选择性(学生)。人对一定的行为都是进行选择的主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而且还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体育教学可以使他们在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中尽情地运动、竞争,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体育教学大纲中广博的知识,种类繁多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可以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
2.在体育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运动技术的个性化,就学生个体动动技术而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做为教学目标的技术标准是什么?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势必影响体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运动技术是指有效完成某种运动任务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必然来自学生自己的运动实际经验,也是当前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三基”的学习和掌握总受各种因素,包括学习的物质条件以及现行比赛规则的影响。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为实现理想的技术模式,还要受意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包含着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对运动技术的认识受生理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学生的经验知识结构使认识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造成体育课堂教学“认识人差”的现象。同时,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认识又是社会性的,受社会的体育运动实践水平的限制,而且,社会群体的体育文化规范,体育运动价值观念等都对运动技术的形成及其对运动技术认识的客观性产生影响。
但是,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是以“教育为中心”,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考什么”就“学什么”,还没有转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所以教育效果很差,因此,我们必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体育教学中的种种困惑
体育教学是有关人的活动,特别是有关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活动,但长期以来,教育严重忽视了人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在教学中有着许多表现:
1.在体育教学价值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值,忽视非功利性价值。功利性价值,主要指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这是教学的外在价值。非功利性价值,指在形成一个人完善的内在性格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学的内在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功利性价值,其结果使教学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个人的能动、自主、自由完全隶属于外在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模型化”,试图用一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就成标准件,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3.在体育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它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4.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进度、赶任务,教师进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对学生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
5.在体育教学评价上,表现为以考试作为评价学习者体育成绩的唯一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主体研究,运用素质教育原则,促进体育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频繁交往,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所以说,体育教学的功能既育人、育身,又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协调配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体育教学中进行主体性老汉,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在练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高,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因此,要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学生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而使得自身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的汲取前人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发展的提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的主动性,反之,他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为力。
3.塑造学生的主体品格,过去在关于人的发展的成材的研究上,人们往往只注重人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人的非智力因素,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们各种能力和智慧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智力因素,还包括人的各种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和激活剂,若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即使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品格。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人们的社会相互行为不仅是本能的、反射性行为,而且是理智的主体的人和人之间相互结合起来的行为,这种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必然存在有创造性(教师)选择性(学生)。人对一定的行为都是进行选择的主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而且还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体育教学可以使他们在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中尽情地运动、竞争,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体育教学大纲中广博的知识,种类繁多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可以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
2.在体育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运动技术的个性化,就学生个体动动技术而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做为教学目标的技术标准是什么?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势必影响体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运动技术是指有效完成某种运动任务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必然来自学生自己的运动实际经验,也是当前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三基”的学习和掌握总受各种因素,包括学习的物质条件以及现行比赛规则的影响。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为实现理想的技术模式,还要受意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包含着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对运动技术的认识受生理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学生的经验知识结构使认识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造成体育课堂教学“认识人差”的现象。同时,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认识又是社会性的,受社会的体育运动实践水平的限制,而且,社会群体的体育文化规范,体育运动价值观念等都对运动技术的形成及其对运动技术认识的客观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