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在教学中采取的三个有效做法:改变实验方式,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以情景动其心;开展课外实验,由课内走向课外。这三个方面,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 科学探究能力 情境创设 中学生能否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也一定能让中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改变实验方式,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操作步骤被别人规定,实验结果已知,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是培养“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孩子。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实验由兴趣盎然变得索然无味,犹像吃别人嚼过的馍,能有味吗?
案例: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用的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而有的学生却提出了问题:能不能用其他物质来制备二氧化碳?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找答案,用什么药品好呢?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挑选了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和碳酸钠等药品,会有几种生产二氧化碳的方法呢?学生们带着疑问一一去实验,根据实验说明产生二氧化碳可有多种方法。但只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更合适,这样学生明白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要受到反应快慢、原料、成本等方面制约,这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我及时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让学生有一种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情景动其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类似科学家科研时遇到的情景,让学生走入情景,融入情景之中,以情景动其心,不由自主地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是培养其探究能力的助推剂。
案例:在学到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浑浊出现),反应后没有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难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来把这一难点分化,使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知识,于是我们备课组一起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情景,进行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想到了用日常生活中的塑料饮料瓶来进行这一实验。在课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满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瓶洗净、干燥、透明),盖好瓶盖备用。实验时,打开瓶盖,倒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旋紧瓶盖,震荡。可以看到塑料饮料瓶迅速变瘪并伴随“咯,咯”的响声,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马上又提问能用什么方法让塑料瓶再鼓起来。学生觉得很有趣。故课堂教学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我们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特点集多种情景于一体,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创设“发现情境”的机会,营造一种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氛围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评价、思考、解答。
三、开展化学课外探究实验,让化学知识变得“有用”起来,让化学知识由“死”变活起来
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由学到用怎样铺设桥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展自主科学探究应是一条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慢慢体会到化学书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的,才能学得活,学得通,进而学得精。首先要解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的来源问题?废塑料瓶能做储气瓶吗?导气管用吸管可以吗?废品收购站转一转,能解决的问题真不少。食醋、鸡蛋壳、短蜡烛、水垢、小木条、食盐、路边很常见的大理石,你要做个有心人呀?实验探究课题在哪里?观察提炼呀?铁在哪些环境条件下易生锈?生锈的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如何保持厨房中的菜刀不生锈?怎样除去壶中的水垢而且不会对水壶造成损伤?哪些植物花和叶能起到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家乡的河水或雨水的酸碱度是怎样的?它们對鱼虾蟹的活动有何影响?家里饮用水的软硬度如何,你能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净化器吗……学生能提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个人或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必要时教师要扶一下、拉一下、指导一下,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甜美,品尝失败的滋味,让他们尽情地展示,经历会给他们难忘的体验,会在他们的心田种下科学探究的种子,只要阳光、空气、水分合适,探究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并一定能茁壮成长。(上接第166页)期中检测后,我发现楼层上有一部分学生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我针对这一情况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烦恼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了解到这些孩子多数是因为期中成绩不如意,她们在小学中各个成绩优异,得到多次奖励,现在到新的学校成绩却一落千丈。于是她们无法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我了解情况后,首先找熟悉的极个别的谈心,表扬了他们积极上进的心态、分析了她们的现状,帮助她们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困惑感,同时又交给她们一个任务,让她们协助室长、楼长帮助其他同学排除同样的困难,她们听了之后,非常开心,很自信地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现身说法一定能做到”。从那以后,我看到孩子们又变得活泼开朗了起来。
四、细交流,感染“好”家长
我始终坚信,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了解了她们的过去,了解了她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育。在这种充满了爱心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打上了烙印。因此公寓管理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肯定。作为生活指导老师我更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碰到“小刺头”的孩子,我就从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入手,从熟悉他们的家长开始,我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得到了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我坚持做的就是,打电话及时将这些孩子在楼层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无论优点或是缺点。在从家长口中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对症下药。春风化雨,滴水穿石。平时在孩子生病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让孩子传递爱心纸条,这样就与这些孩子的家长,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了家长的支持我想就不愁教育不好这些孩子。“赞扬是最好的老师”,我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缺点时,我总是把赞美之词放在开场白里。淡化后面的缺点,家长非常支持我的这一做法,孩子在楼层上表现好,家长也感到脸上有光彩,到学校看望孩子也乐于找我唠家常,有了家长的协助,工作也就变得“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综上所述,孩子的好习惯,宿舍之间的良性竞争,家长的密切配合成就了一个不断进步的楼层。当我再面对那群唧唧喳喳的“百灵鸟”时,心有余,力也有余了。
所以,我当了一年的宿管教师,深切的感受就是,只要我们心中真诚地为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一切都为孩子着想,我相信,我的宿管工作肯定能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
我喜爱,我无悔,因为我——是一位生活指导老师。
一、改变实验方式,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操作步骤被别人规定,实验结果已知,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是培养“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孩子。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实验由兴趣盎然变得索然无味,犹像吃别人嚼过的馍,能有味吗?
案例: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用的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而有的学生却提出了问题:能不能用其他物质来制备二氧化碳?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找答案,用什么药品好呢?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挑选了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和碳酸钠等药品,会有几种生产二氧化碳的方法呢?学生们带着疑问一一去实验,根据实验说明产生二氧化碳可有多种方法。但只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更合适,这样学生明白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要受到反应快慢、原料、成本等方面制约,这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我及时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让学生有一种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情景动其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类似科学家科研时遇到的情景,让学生走入情景,融入情景之中,以情景动其心,不由自主地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是培养其探究能力的助推剂。
案例:在学到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浑浊出现),反应后没有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难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来把这一难点分化,使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知识,于是我们备课组一起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情景,进行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想到了用日常生活中的塑料饮料瓶来进行这一实验。在课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满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瓶洗净、干燥、透明),盖好瓶盖备用。实验时,打开瓶盖,倒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旋紧瓶盖,震荡。可以看到塑料饮料瓶迅速变瘪并伴随“咯,咯”的响声,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马上又提问能用什么方法让塑料瓶再鼓起来。学生觉得很有趣。故课堂教学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我们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特点集多种情景于一体,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创设“发现情境”的机会,营造一种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氛围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评价、思考、解答。
三、开展化学课外探究实验,让化学知识变得“有用”起来,让化学知识由“死”变活起来
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由学到用怎样铺设桥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展自主科学探究应是一条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慢慢体会到化学书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的,才能学得活,学得通,进而学得精。首先要解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的来源问题?废塑料瓶能做储气瓶吗?导气管用吸管可以吗?废品收购站转一转,能解决的问题真不少。食醋、鸡蛋壳、短蜡烛、水垢、小木条、食盐、路边很常见的大理石,你要做个有心人呀?实验探究课题在哪里?观察提炼呀?铁在哪些环境条件下易生锈?生锈的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如何保持厨房中的菜刀不生锈?怎样除去壶中的水垢而且不会对水壶造成损伤?哪些植物花和叶能起到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家乡的河水或雨水的酸碱度是怎样的?它们對鱼虾蟹的活动有何影响?家里饮用水的软硬度如何,你能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净化器吗……学生能提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个人或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必要时教师要扶一下、拉一下、指导一下,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甜美,品尝失败的滋味,让他们尽情地展示,经历会给他们难忘的体验,会在他们的心田种下科学探究的种子,只要阳光、空气、水分合适,探究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并一定能茁壮成长。(上接第166页)期中检测后,我发现楼层上有一部分学生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我针对这一情况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烦恼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了解到这些孩子多数是因为期中成绩不如意,她们在小学中各个成绩优异,得到多次奖励,现在到新的学校成绩却一落千丈。于是她们无法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我了解情况后,首先找熟悉的极个别的谈心,表扬了他们积极上进的心态、分析了她们的现状,帮助她们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困惑感,同时又交给她们一个任务,让她们协助室长、楼长帮助其他同学排除同样的困难,她们听了之后,非常开心,很自信地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现身说法一定能做到”。从那以后,我看到孩子们又变得活泼开朗了起来。
四、细交流,感染“好”家长
我始终坚信,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了解了她们的过去,了解了她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育。在这种充满了爱心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打上了烙印。因此公寓管理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肯定。作为生活指导老师我更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碰到“小刺头”的孩子,我就从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入手,从熟悉他们的家长开始,我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得到了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我坚持做的就是,打电话及时将这些孩子在楼层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无论优点或是缺点。在从家长口中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对症下药。春风化雨,滴水穿石。平时在孩子生病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让孩子传递爱心纸条,这样就与这些孩子的家长,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了家长的支持我想就不愁教育不好这些孩子。“赞扬是最好的老师”,我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缺点时,我总是把赞美之词放在开场白里。淡化后面的缺点,家长非常支持我的这一做法,孩子在楼层上表现好,家长也感到脸上有光彩,到学校看望孩子也乐于找我唠家常,有了家长的协助,工作也就变得“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综上所述,孩子的好习惯,宿舍之间的良性竞争,家长的密切配合成就了一个不断进步的楼层。当我再面对那群唧唧喳喳的“百灵鸟”时,心有余,力也有余了。
所以,我当了一年的宿管教师,深切的感受就是,只要我们心中真诚地为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一切都为孩子着想,我相信,我的宿管工作肯定能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
我喜爱,我无悔,因为我——是一位生活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