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裕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农村富裕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解决农村富裕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呢?就此我走访调查了20户农村富裕家庭,对凸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寻求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农村富裕家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2)意志薄弱,缺乏斗志,依赖性强;(3)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爱攀比;(4)不懂得尊重别人;(5)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对凸显问题的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责任都已转交给学校和老师,与己无关了。其实,孩子入学以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同家长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性格、兴趣、情操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的一天。从调查的20户农村富裕家庭来看,有4位家长是小学文化,有10位家长是初中文化,有6位家长是高中文化以上;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有8户,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有7户,封闭、严厉型的家庭教育有3户,修养型的家庭教育有2户。由此可见,农村富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偏向于溺爱、放任,忽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忽视对子女的意志品格的培养。
  2.家长期望过高,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但他们往往重智育轻德育,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上,而忽视了子女的品行教育和能力培养。
  3.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关爱。家长长期在外地打拼,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教育,于是,孩子教育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身上,父母很少过问孩子的身体状况、心情。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应试教育的弊端;学校对后进生缺乏关爱和尊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三)社会因素
  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多数孩子成了赌场、网吧、游戏厅的常客。一个名叫陈华的六年级学生,经常不去上学,在家里上网。网络的暴力内容很容易让孩子学坏,严重地影响和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对读书的认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
  (四)孩子自身的因素
  在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和缺失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孩子对人不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自利,没有自我约束力;劳动观念淡薄,比较懒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集体观念,性情孤僻;追求物质享受,好攀比;缺乏自立意识,缺乏责任感。
  三、解决农村富裕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良好的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观、人生观,教会孩子做人;二是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在学业、事业上有所成就。
  2.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家庭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挤出时间多与孩子交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摆正学校教育的位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对孩子的知识、技能、品行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教育就应该是老师的责任了。这恰恰是教育的可悲之处。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学科的学习,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
  (三)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形成合力
  1.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教师通过家访、校访、电话、家长会等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加强对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
  学校可分年级成立“家长委员会”,把家长纳入学校年级工作的管理之中,让家长了解学生,了解老师,了解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交流和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进行素质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合力。
  2. 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协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 ,学校应该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开创社会与学校齐抓共管的新局面;组织学生走出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德育基地开展名人访谈活动、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辨是非,在社会中接受教育。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复习课到底怎么上?这是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偏重于知识梳理,很容易就会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偏重于练习,课堂又将流于机械和枯燥。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师生互动,我们不妨试试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学习活动。  一、以小组为单位,以组长为核心,进行合作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除了自身与教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一个班及四五十名学生,教师很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MES分会、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二届(2007)MES年会近日在北
期刊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功能,将孩子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呢?以下是我在十一年的育儿生涯中的粗浅看法。  一、家长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
什么是童话?从起源上讲,童话是成人为儿童编写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世界各国都流传了很多优秀的童话故事,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选编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尤其在低学段较多。  童话作为教材,作为文本的一种呈现方式,有人说教师要用成人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童话;有人说教师要用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童话,发掘童话的教学价值
随着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不再是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以情感人、以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美术个性化创作是现代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