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简称馆藏或藏书。馆藏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馆藏具有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中馆藏现状并不容乐观,馆藏应当向系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馆藏;公共图书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23—01
一、图书馆馆藏的定义及发展
(一)馆藏的定义
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简称馆藏或藏书。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满足读者需求的根本保证。
图书馆馆藏是与一定时期的文献生产和使用方式紧密联系的。现代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小册子、学位论文、报告、照片、电影片、幻灯片、唱片、录音磁带、美术作品、缩微文献、计算机可读资料等等。在这些资料中,虽然图书数量最多,但由于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期刊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非书资料的比重也日益增加。
(二)馆藏的发展
由于20世纪以来文献的增长速度加快以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的增长,图书馆馆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当代图书馆每年文献入藏量和馆藏总量都是历史上的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
馆藏的迅速增长使图书馆在馆舍、经费、人员、技术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大而全”、“小而全”和实现“自给自足”。于是图书馆更注重研究馆藏的目标、功能、结构和规划;按照规划来选择和收集文献;对已有的馆藏进行评估;对陈旧过时、使用率很低的资料予以降级或剔除或移交贮存图书馆;在馆际或在某一地区,以至国家或国际范围内,实行分担收藏、合作发展馆藏资源共享,建设某种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等。图书馆由过去主要注重于选书和采购,逐步发展到包括研究规划、选择采购、复审剔除、馆藏评价、协调合作等,由根据经验收集积累文献转向比较科学地建设和发展馆藏(见馆藏建设、文献资源建设)。
(三)馆藏的选择
各类型文献资料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记录了人类所积累和创造的知识信息,每个图书馆都为满足其读者对特定知识的需求或为实现特定目标来选择、收集和积累文献资料,因此,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并不是各类型资料的随意堆积,而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
图书馆馆藏中能实现图书馆主要目标所需的那部分资料被称为核心馆藏,也称核心藏书。核心馆藏能代表图书馆主要读者的信息需求倾向,它通常以文献是否会具有较高的需要来作为选择和收集的依据,并为了便于频繁使用而保存。一些图书馆按标准馆藏目录或其他书目指南而建立的最初的馆藏亦称核心馆藏。图书馆往往要建立一些专门藏书(又称特藏),它们是为了收集、保存和利用某一形式的文献(如缩微资料、声像资料、线装古籍、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某一专题领域的文献(如东亚资料)、某一时代的文献(如中华民国时期出版物)、某一地域的文献(地方文献)、有关某一个人的文献(如鲁迅研究资料)、珍贵文献(如善本)、易损坏的文献、有某种价值的文献等,而专门建立起来的。
二、目前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图书馆界常常按馆藏的数量划分图书馆的类型,如区分为大型图书馆、中型图书馆和小型图书馆等等,其数量界限各国不尽相同,其中一种划分方式为:将馆藏20万册(件)以下的图书馆称为小型图书馆;20—50万册(件)的图书馆称为中型图书馆;50万册(件)以上的图书馆称为大型图书馆。由于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中图书占绝大多数,因此一般可用“册”来作为统计计量单位,现代图书馆中各种非书资料馆藏的大量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目前已改用“件”或“文献单位”为计量单位。
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馆藏具有不同特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多数突出综合性和通用性,并注意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文献的收藏,此外还往往呈现一定的地方特色,对本地出版物及有关本地的文献收集较为齐全。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特点在于其明确的教育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专门图书馆的馆藏是由所属机构的特殊需要决定的,多为专业性和研究性,在一定领域内收集多语种、多类型资料,有的侧重于收集最新资料(如科学技术图书馆),而有的则兼收回溯资料(过去某时间之前出版的资料)。
目前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相对来讲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馆藏建设缺乏系统性;公共图书馆属于非营利性,其运营、维护、人员等费用均来自行政拨付,经费缺少是其采购书籍等资料的制约性因素之一,购书的批次及数量往往较少。加上一些社会捐赠的图书往往难以归类,馆藏建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二)馆藏建设资源陈旧、更新缓慢;各地图书馆建馆均已有数十年历史,馆内图书多半陈旧,虽每年均由新书购置入内,但总体藏书基数较大,更新的比例也就显得很小;(三)馆藏建设缺乏实用性;公共图书馆面向的群众广,服务面大,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各种知识层面的读者都要兼顾到,这样虽然服务了大众但却广而不精,缺乏很强的指导性,或者说没有什么特色资源。读者来这里阅览也仅仅是浅尝则止,相当一部分的书籍难以涉及。
三、馆藏建设的趋势
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关注与图书馆藏书有关的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就出版了以“馆藏发展”为题的图书和论文集。这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员工接受了人们将目光从个别的新资料转向现代的馆藏全体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图书馆员工强烈地意识到图书的馆藏不但是指图书,而且也应该是指任何形式的记录资料。美国曾有图书馆学家认为:“馆藏发展”是指弄清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员的情报需求,制定规划收集文献,克服藏书中的薄弱环节,保持藏书的活动,以保证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有人也认为,馆藏发展将从根据读者的潜在需求收藏资料转变为根据读者的当前需求来提供信息。由于馆藏发展的目标和重点转移到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而不是努力建立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馆藏,所以,馆藏发展不在偏重采购,而是要求馆员学会鉴别和检索用户所需信息。应当指出,在向数字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不可过早选择抛弃选书这个环节,但这一实事将被逐步接受,也是将成为馆藏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更重要的将会是整个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社会角色的再定位。
参考文献:
[1]宋建华.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0,(5).
[2]曹宇宏.论图书馆馆藏文献剔除问题[J].黑龙江史志,2009,(17).
关键词:馆藏;公共图书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23—01
一、图书馆馆藏的定义及发展
(一)馆藏的定义
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简称馆藏或藏书。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满足读者需求的根本保证。
图书馆馆藏是与一定时期的文献生产和使用方式紧密联系的。现代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小册子、学位论文、报告、照片、电影片、幻灯片、唱片、录音磁带、美术作品、缩微文献、计算机可读资料等等。在这些资料中,虽然图书数量最多,但由于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期刊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非书资料的比重也日益增加。
(二)馆藏的发展
由于20世纪以来文献的增长速度加快以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的增长,图书馆馆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当代图书馆每年文献入藏量和馆藏总量都是历史上的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
馆藏的迅速增长使图书馆在馆舍、经费、人员、技术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大而全”、“小而全”和实现“自给自足”。于是图书馆更注重研究馆藏的目标、功能、结构和规划;按照规划来选择和收集文献;对已有的馆藏进行评估;对陈旧过时、使用率很低的资料予以降级或剔除或移交贮存图书馆;在馆际或在某一地区,以至国家或国际范围内,实行分担收藏、合作发展馆藏资源共享,建设某种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等。图书馆由过去主要注重于选书和采购,逐步发展到包括研究规划、选择采购、复审剔除、馆藏评价、协调合作等,由根据经验收集积累文献转向比较科学地建设和发展馆藏(见馆藏建设、文献资源建设)。
(三)馆藏的选择
各类型文献资料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记录了人类所积累和创造的知识信息,每个图书馆都为满足其读者对特定知识的需求或为实现特定目标来选择、收集和积累文献资料,因此,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并不是各类型资料的随意堆积,而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
图书馆馆藏中能实现图书馆主要目标所需的那部分资料被称为核心馆藏,也称核心藏书。核心馆藏能代表图书馆主要读者的信息需求倾向,它通常以文献是否会具有较高的需要来作为选择和收集的依据,并为了便于频繁使用而保存。一些图书馆按标准馆藏目录或其他书目指南而建立的最初的馆藏亦称核心馆藏。图书馆往往要建立一些专门藏书(又称特藏),它们是为了收集、保存和利用某一形式的文献(如缩微资料、声像资料、线装古籍、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某一专题领域的文献(如东亚资料)、某一时代的文献(如中华民国时期出版物)、某一地域的文献(地方文献)、有关某一个人的文献(如鲁迅研究资料)、珍贵文献(如善本)、易损坏的文献、有某种价值的文献等,而专门建立起来的。
二、目前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图书馆界常常按馆藏的数量划分图书馆的类型,如区分为大型图书馆、中型图书馆和小型图书馆等等,其数量界限各国不尽相同,其中一种划分方式为:将馆藏20万册(件)以下的图书馆称为小型图书馆;20—50万册(件)的图书馆称为中型图书馆;50万册(件)以上的图书馆称为大型图书馆。由于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中图书占绝大多数,因此一般可用“册”来作为统计计量单位,现代图书馆中各种非书资料馆藏的大量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目前已改用“件”或“文献单位”为计量单位。
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馆藏具有不同特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多数突出综合性和通用性,并注意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文献的收藏,此外还往往呈现一定的地方特色,对本地出版物及有关本地的文献收集较为齐全。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特点在于其明确的教育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专门图书馆的馆藏是由所属机构的特殊需要决定的,多为专业性和研究性,在一定领域内收集多语种、多类型资料,有的侧重于收集最新资料(如科学技术图书馆),而有的则兼收回溯资料(过去某时间之前出版的资料)。
目前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相对来讲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馆藏建设缺乏系统性;公共图书馆属于非营利性,其运营、维护、人员等费用均来自行政拨付,经费缺少是其采购书籍等资料的制约性因素之一,购书的批次及数量往往较少。加上一些社会捐赠的图书往往难以归类,馆藏建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二)馆藏建设资源陈旧、更新缓慢;各地图书馆建馆均已有数十年历史,馆内图书多半陈旧,虽每年均由新书购置入内,但总体藏书基数较大,更新的比例也就显得很小;(三)馆藏建设缺乏实用性;公共图书馆面向的群众广,服务面大,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各种知识层面的读者都要兼顾到,这样虽然服务了大众但却广而不精,缺乏很强的指导性,或者说没有什么特色资源。读者来这里阅览也仅仅是浅尝则止,相当一部分的书籍难以涉及。
三、馆藏建设的趋势
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关注与图书馆藏书有关的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就出版了以“馆藏发展”为题的图书和论文集。这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员工接受了人们将目光从个别的新资料转向现代的馆藏全体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图书馆员工强烈地意识到图书的馆藏不但是指图书,而且也应该是指任何形式的记录资料。美国曾有图书馆学家认为:“馆藏发展”是指弄清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员的情报需求,制定规划收集文献,克服藏书中的薄弱环节,保持藏书的活动,以保证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有人也认为,馆藏发展将从根据读者的潜在需求收藏资料转变为根据读者的当前需求来提供信息。由于馆藏发展的目标和重点转移到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而不是努力建立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馆藏,所以,馆藏发展不在偏重采购,而是要求馆员学会鉴别和检索用户所需信息。应当指出,在向数字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不可过早选择抛弃选书这个环节,但这一实事将被逐步接受,也是将成为馆藏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更重要的将会是整个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社会角色的再定位。
参考文献:
[1]宋建华.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0,(5).
[2]曹宇宏.论图书馆馆藏文献剔除问题[J].黑龙江史志,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