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2005 年 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要求“加强实践教学”。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现状愈发令人忧心。
  1.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虚化
  高校思政课是高等学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其各门课程的课时量均有明确要求,比如:一般高校本科专业思政课教学大纲中均明确规定了各科目的总学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9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实践学时32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均为48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16学时。这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维度推进的思想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理论教学在学生的课程表中进行了明确的体现和具体安排,但是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则未在学生课程表中明确体现,而是将实践教学完全交由思政课教师自主安排。教学管理部门则只是在形式上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诸如实践报告等进行形式审查,而忽视了过程管理。这就往往导致实践教学被虚化,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2.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模糊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各个高校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从实践教学的路径上来看,有的高校实践教学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有的高校将实践教学带出课堂,引入校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来进行,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目的不明确,缺少与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的有效协调,且囿于校园范围的局限性,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高校让实践教学走进社区,一方面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另一方面让学生受到锻炼,提高能力;有的高校则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方式,集中时间、地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上做法都是有益的探索,且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尚未从根本上探索出一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清晰路径。
  3.思政课实践教学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意味着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也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教学管理工作者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共同的职责。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思政课教师抓“第一课堂”,即以教室为场所的教学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抓“第二课堂”,即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有些高校为适应新的形势,开辟了“网络课堂”,主要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或团委负责。“三个课堂”同时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全方位育人,但力量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沟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缺乏育人的系统性,育人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无论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还是“网络课堂”,各高校往往只注重大一、大二低年级,而不太注重甚至忽视大三、大四高年级,没有体现出全程育人的要求。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本措施就在于整合各种力量,把实践教学的实践方式系统化、明晰化,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径来。
  二、孝文化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入分析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贯穿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约产生于五千年前,成书于商末周初的《易经》,其中就有“王假有庙,致孝享也”的记载;《诗经》中也出现了“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的文字记载;《孝经·开宗明义章》更是直接对“孝”进行定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如汉朝的“举孝廉”等。与此同时,有关孝的著作也大量出现,如《二十四孝》《弟子规》等,民间的家训、家规等也均将“孝”作为修身、齐家的根本。传统孝文化把在家孝敬父母与在国忠于君主联系在一起,并逐渐演变为在孝文化基础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文化观念。新时期形成的《新二十四孝》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传统孝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和活力。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即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与倡导时代精神相结合。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伦理道德纽带,将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年学子的道德修养、提供丰富实践教育资源,同时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如何将传统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来,涉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下面谨结合笔者所在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实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作粗浅探索:
  (1)依托孝文化名城和研究机构推动孝文化资源进校园助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湖北省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城市,是中國孝文化之乡,孝道之风沿袭千年,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传颂着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动人故事。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是湖北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足孝感,依托湖北工程学院开展孝文化研究。笔者所在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立足孝感办学,作为湖北工程学院的独立学院,同在一个校区,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可以近水楼台,引入丰富的孝文化资源。通过聘请孝文化研究专家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乃至指导开展孝文化活动等形式将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来,镌刻到学生的头脑中,体现到实际行动上。   (2)开辟孝文化“网络课堂”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正在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造。“互联网课堂”以其便捷、不受时空限制和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出现,赢得了广大学子的欢迎。网络课堂有利于改变思政课单调的课堂教学,探索出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1]近年来,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网络课程,如肖波教授主讲的《说孝》,胡泽勇、罗移山等教授主讲的《孝文化讲坛》系列讲座等都是可供广大学生学习孝文化的好素材。与此同时,还可以依托自身优势,与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状况的网络精品课程。当然“网络课程”的内容还不仅限于此,思政课部门可以大量收集适合学生的孝文化素材,包括孝文化故事、孝文化文章、孝文化视频资料等推送到“网络课堂”上供学生自学,同时密切联系学校宣传和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中出现的孝道事迹进行报道和宣传,在全校掀起一股知孝、行孝、揚孝的浓厚氛围。
  (3)开展“第二课堂”孝文化活动,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受教育主体自身的新特点,都需要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和拓展,需要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教学效果的夯实和内化,‘两个课堂’有机结合方能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合力。”[2]近年来,孝感市在市县乡村四级广泛开展“十大孝子”“孝感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孝廉干部”“孝亲敬老小天使”“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和以“知孝行孝·崇德向善”万人孝心传递活动等系列孝文化活动,不仅传递了孝道文化,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孝廉文化风气。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结合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批精品校园孝文化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构建孝德校园。
  (4)依托孝文化资源建立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董永作为千古孝子的楷模,其“卖身葬父”的动人故事流传至今。孝感的董永公园不仅以其名而命名,园内还保存有完好的董永墓及石碑,有“二十四孝”文化墙、孝文化陈列馆等,孝感市孝昌县打造的孝文化集镇——丹阳古镇,形成了孝老爱亲的浓厚氛围和社会风尚,涌现出了一批“行孝传孝”的模范典型,如“夜守瘫父”的张鑫、“孝老爱亲”的夏四欢和“侍奉双母”的周儒汉等。近年来,孝感市着力打造的孝文化旅游节品牌,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孝道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孝文化资源是广大青年学子接受教育的良好素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身边浓厚的孝道文化,通过接受教育而知孝,通过向模范人物学习而自觉行孝,并让每个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作扬孝的使者,将孝道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践行好!
  文化本身就具有思想渗透性,能够牵引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形成一种惯性行为。优良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会有积极的影响。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孝”作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其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思想对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巨大的帮助,能够更加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辟出一条既有文化依托,又具现实承载的路径。把孝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之,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孝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结合点,特别是作为孝文化之乡的孝感高校更应该发挥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将孝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赖松龄,何国新.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网络阵地[J].高教探索,2011(6):109-112.
  [2]王新华,刘永志.以特色主题活动为载体创设思政第二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52-53.
其他文献
暑假的旅途中,我遇到了一位幼儿园老师,在聊天中,我问她接下来会带哪个年级,她有点哭笑不得地回答:“马上带小班,又要踏上新的‘战场’。你懂的,‘屎屁尿’呗!”我似乎能理解她的苦笑,拍拍她的肩膀,安慰道:“我懂,你加油!”   9月,安静了一个夏天的幼儿园再度向孩子们敞开大门,一群新鲜的、稚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的视野。这群小精灵脱离了家庭的怀抱,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或许会号啕大哭,或许会提着尿湿的裤子
摘 要:当前,新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微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為了做好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对利用微课模式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和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促进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微课;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1 文献标识码:A一、利用微课模式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
夏天到了,室外骄阳似火。宝宝和爸爸可以在室内玩“捉泥鳅”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倾听能力和专注能力,还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呢!
阅读的重要性人尽皆知,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小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却始终不尽如人意。阅读始于兴趣,唯有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阅读,而阅读又成于习惯,只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为此,我们需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阅读兴趣的激活与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然而由于当前丰富多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这一天,我国各地的人们会通过各种民俗活动来避暑祈福,比如浙江台州人送“大暑船”,福建莆田人吃荔枝、羊肉和米糟“过大暑”,山东不少地
“观念”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将舞蹈创作观念总结为舞蹈编导在生活经历之上,在舞蹈创作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意识,是关于舞蹈创作方面的认识和觉悟。学者朴永光在《舞蹈文化概论》中对创作观念进行了一番探讨:“创作观念包括本体观、继承观、发展观、功能观、方法观等。创作观念是创作的依据,是指导思想。”有关舞蹈创作的思想观念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