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与废:论人民法院民事调查取证权的未来命运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ng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存废争论的回顾与梳理
  近年来在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进程中,理论界围绕法院调查取证权存废的论战,可谓是硝烟弥漫,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学者坚持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职权,形成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胜利,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多数学者为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职权存在的辩护,似乎铿锵有力,但实则有气无力。罗列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赞成理由:(一)1、在我国目前当事人文化素质不高,举证意识不强的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当事人举证责任;2、我国民事诉讼法实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法院是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者,即使当事人对其主张未能举证证明,法院仍需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作出裁判;3、确实存在一些现实情况,使当事人无能力举证,或双方举证互相矛盾,无法认定,这样,法院的调查收集证据职权就成为弥补当事人能力不足的必需手段。⑴(二)考虑到我国法律对当事人及其律师取证的权利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以及中国社会传统的司法观念对法官更为积极的角色的期待,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是必须的。特别是在民间纠纷中,法院调解等活动要求法官发挥能动性的作用。⑵(三)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不注重收集证据,并且整个社会环境不利于收集证据,如许多行政机关设定种种规定来限制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能力;立法技术不完善,举证责任分配体系未形成等。因此,在现阶段不能完全取消法院收集证据的规定,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法院"门槛"过高,群众发生民事纠纷不愿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而通过私下解决的办法。⑶(四)允许法院在例外的情形收集证据是考虑到证据收集的复杂性及为了追求实质公正。因为完全由当事人主导证据的收集,诉讼结果往往就由当事人双方收集证据的能力决定,可收集证据的能力又是由经济实力等因素决定的,这就可能出现一方当事人因收集证据能力不足,本应胜诉而败诉的结果。⑷也有的学者从反面对此加以论证,"依照辩论原则,资产阶级法院只能把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判决的基础,并为了判决而对它们进行评价。法庭根据自己的职责,对于证据不进行调查(个别例外)。很明显,法院在诉讼中的态度,是不干涉双方当事人的辩论,谁胜诉,不是看谁正确,而是看谁更机灵和更有经济实力。"⑸也有学者分析了我国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职权存在的理由,"探究我们对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职权弃之不舍的依恋之情,我想有两个原因是不能不提及的。第一,如前所述,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审者兼诉'的历史传统;第二,源于我们对实体真实的执着追求。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因素找寻支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职权的力点,例如,公法对私法的兼容,权利对权力的驯服。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审者兼诉'的历史传统与对实体真实的追求构建或部分构建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职权的基础。"⑹
  笔者认为,无论是我国法院包揽调查取证的惯例,"审者兼诉"的历史传统,还是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无论是国民对司法机关更为主动性的期待,还是我国公民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不强的国情,无论是我们对实质正义的执着追求,还是当事人,律师调查取证权利的薄弱等等,都不能构成法院调查取证权存在的当然理由。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因素都会法院调查取证职权的存在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事实上,还有一些因素对其存在起到一定的弱化作用,正如一些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所论述的那样:首先,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导致诉审职能不分……其次,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要求法官深入社会,接触公众与当事人……再次,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难免使法官对自己调查收集取得的证据先入为主,产生感情上的偏向。最后,法官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不合理性还在于其权责分离的矛盾。⑺
  其实总结一下学界对法院调查取证权存废的争论理由无非就是政治形态,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经济体制,大众文化素质,意识形态,一国国情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笔者认为这些看不到的因素都不会独立地对法院调查取证权的存废施加力量,而是各因素经过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合力,恰恰就是这种合力决定了一国法院调查取证权的存废,而这种合力的直接表现就是看得见的一国特有的民事诉讼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民事诉讼模式这样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法院调查取证职权的存废。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换时期,在社会大转换中,民事诉讼模式必然要随之转换,这是学界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笔者从中国未来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来参与学界这场讨论。
  二、两个基本前提的厘清与分析
  理论界对于诉讼模式的争论给笔者讨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即什么是民事诉讼模式和一个依据即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依据,这是我们讨论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基本前提,这两个前提的不同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恰恰,学界对于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义和划分依据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界对于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义有:①民事诉讼模式可定义为:支持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种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抽象形式。对这一概念的含义可以分解如下:首先,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程序及制度结构的抽象和概括,这是民事诉讼模式涉及范围的限定。其次,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抽象和概括,制度框架需要内容作为血肉,结构本身从形式上提供了可制窗口,而作为内容的要素及关系则是驱动程序的原动力。第三,民事诉讼模式依然表现为一种形式,实际上是为了与我们所述的作为一种理论构架来理解的观点相互照应,作为一种理论构架,它应该最大限度地集中反映民事诉讼制度及程序的主要特征。⑻ ②民事诉讼模式是指以一定的国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下,为实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⑼ ③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以及诉讼运行特征所作的一种宏观上的概括,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总体上的诉讼结构。⑽ ④民事诉讼模式,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当事人以及人民检察院三者之间,诉讼权力资源配置关系表现出来的基本诉讼形式。(11) ⑤民事诉讼模式,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各个诉讼主体的诉讼地位及相互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12) ⑥在民事诉讼中,模式一词用于揭示审判权及其载体法院与诉权及其载体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问题在于把诉讼的主动权交给当事人还是法院。(13) ⑦民事诉讼模式是指人民法院为了审理民事案件,公正,快捷地解决民事纠纷,实现人民法院对社会的司法管理职能,依照宪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的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形式。民事诉讼模式的确立实质上也就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审判方式的确立,其外在表现形式为:人民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14) ⑧民事诉讼模式是指法院审判行为职权行为与当事人诉讼行为诉权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式,亦即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限的配置模式。(15) ⑨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或某一类民事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揭示。笔者正是利用模式的这种功能,将其运用在民事诉讼理论分析中,把对特定民事诉讼体制所变现出来的基本特征用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概念加以概括,进一步阐明此民事诉讼体制与彼民事诉讼体制的主要异同,分析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特定民事诉讼体制中各具体诉讼制度的相互关系,分析同类模式民事诉讼体制的形成中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16)
其他文献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价值观指的是一种包含信仰、理念为具体内容的思想体系。从世界范围上看,社会价值观与宗教及文化传统彻底割裂的国家几乎不存在。一旦惯性思维中的信仰体系被否定,就需要新元素来填补空缺。几十年来,国人尝试借鉴、引进西方经验来补缺文化上的断裂,但是扎根于基督教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民众所熟悉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腾飞,经济决定着文化,追求权力和财富的物质生活模糊了
期刊
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我国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后,便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方针,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期刊
摘 要: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通过微博发布海量信息,这种沟通媒介大有超过传统网络媒体之势。然后,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大量的微博内容被不加出处地转载,使得微博原创作人的权益受到干扰。本文通过对微博著作权属性的探讨,试图分析微博是否应被认为是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作品而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以揭示以法律途径保护其内容的合理意义。  关键字:微博 作品 著作权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业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事业这一实际情况,论述了当前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几点措施和应当注意的,强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要注重一专多能、專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培训 建设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大力兴办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
期刊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已经开始应用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也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的方向,开始了对低碳城市的初步探索。但是,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理论到实践,还缺乏成熟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城市发展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而必须基于自身特点探索适合中国
期刊
摘 要:在我们国家,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学校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中职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工作正在快速发展。但是,为了适应形势,中职学校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树立责任感和荣誉感,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二是教学过程
期刊
在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多方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做到使其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真正的优势。江泽民同志曾说:
期刊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 case study of personal spa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onal space is on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people first notice when dealing with individuals fr
期刊
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社会主义  吸收、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合理的东西,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列宁认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具体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党内有一些人惧怕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认为
期刊
人性会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惊人的变化,自以为善良正义的人几乎忙碌到没有时间思考人性。复杂的社交圈形成奇怪的循环,人们变得不愿思考自身。从寓言性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威廉·戈尔丁(1911-1993)笔下的《蝇王》中,可以看到从儿童世界反映出的人性之本,人性之恶。  在戈尔丁虚拟的一次未来世界大战中,英国一架正在疏散儿童的飞机被击中,迫降在一个荒岛上;成年人全部死去,孩子们要在荒岛上谋生。孩子们初到荒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