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战略。其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审时度势地从我国多民族的具体国情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考察,提出这一长远的方针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的建设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对社会的结构和组成作全面的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时期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做出的新发展!从建设的现实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始终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重要课题。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政治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前,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我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即在实际的建设中对相应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便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全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情形下提出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当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的现代化,当时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怎样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当我国的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后,出现了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此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应当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力发展的时候,政治建设的问题又日益突出。所以我党又把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目标提了出来。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深刻的发展。
现代化的实现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然而现代化的建设如何和自己国家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即在实现现代化、全球化的同时实现国家的自主建设。社会的概念虽然很难精准的阐释,但是我们建设的任何一项指标都会在现实的社会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所以社会的状况成为衡量全部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而且这个社会目标是引领其他目标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的建设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对社会的结构和组成作全面的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时期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做出的新发展!从建设的现实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始终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重要课题。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政治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前,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我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即在实际的建设中对相应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便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全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情形下提出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当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的现代化,当时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怎样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当我国的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后,出现了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此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应当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力发展的时候,政治建设的问题又日益突出。所以我党又把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目标提了出来。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深刻的发展。
现代化的实现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然而现代化的建设如何和自己国家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即在实现现代化、全球化的同时实现国家的自主建设。社会的概念虽然很难精准的阐释,但是我们建设的任何一项指标都会在现实的社会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所以社会的状况成为衡量全部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而且这个社会目标是引领其他目标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