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再认识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mouse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战略。其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审时度势地从我国多民族的具体国情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考察,提出这一长远的方针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的建设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对社会的结构和组成作全面的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时期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做出的新发展!从建设的现实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始终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重要课题。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政治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前,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我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即在实际的建设中对相应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便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全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情形下提出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当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的现代化,当时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怎样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当我国的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后,出现了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此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应当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力发展的时候,政治建设的问题又日益突出。所以我党又把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目标提了出来。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深刻的发展。
  现代化的实现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然而现代化的建设如何和自己国家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即在实现现代化、全球化的同时实现国家的自主建设。社会的概念虽然很难精准的阐释,但是我们建设的任何一项指标都会在现实的社会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所以社会的状况成为衡量全部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而且这个社会目标是引领其他目标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结构化道路什么是非结构化道路,然后主要介绍目前较为常用的三种非结构化道路的识别方法,即基于道路特征的方法、基于道路模型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以及在各自方法中已经实现的具体的一些算法的思想,最后总结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字:非结构化道路;道路识别;道路特征;道路模型;神经网络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
期刊
[摘 要]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防和缓解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职业怠倦,全国各地艺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诸多实践,有些已取得较好成效。本文从艺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怠倦现象研究入手,重点对艺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与教师职业怠倦的预防、产生、缓解等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符合艺术高职院校发展特点的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思路,增强这一领域内相
期刊
[摘要] 物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参与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更加突出。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实验的能力,我们老师就想尽办法增强物理的趣味性,花大精力带学生做实验,搞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就这样还会遇到好多难题,比如课时有限不允许,器材不全没法做等。我想能否积极体现物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学科特点,改变原来的物理学习在教室、物理探究在实验室的老模式
期刊
[摘 要]为了提高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质量,作者以免疫系统一章为例,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科学设计,通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从主题学的角度分析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世界文学长廊上出现的“世纪儿”、“多余人”、“零余者”等一批文学形象,旨在探析知识分子典型的生存困境及其审美意义。  [关键词]世纪儿 多余人 零余者 知识分子 生存困境  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一定时代特征的产物,从西方以“模仿”为主要特征到中国以“表现”为主旨的文学,每个时期的文学都是对一定时代生存境遇的反映和思考。社会生活具
期刊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ealth care system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nalysis from three perspecti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论文就教育理念的转变、教材改革、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能更好地与专业结合,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融合 应用型人材 教学改革  1.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二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新
期刊
摘 要: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体会、理解《纲要》内容,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纲要》精神。  关键词:育德;多样化;实践与思考  2010年7月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至今日恰逢两年了,《纲要》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学校德育也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
期刊
[摘 要]电影《女检察官》紧紧围绕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来真实再现女检察官宽严相济、人性化办案的执法经历,影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戏剧冲突、叙事框架、叙事主线、情节、人物  引言  电影《女检察官》是以全国优秀女检察官白洁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尽管影片对一些包括角色姓名在内的细节进行了虚构与艺术化处理,但是片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的。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电影。 
期刊
[摘 要]《金陵秘事》整部剧将以国民党发行金圆券为时代背景,再现了国民党内部官员互相侵轧为了利益各自为营以致最终作茧自缚的黑幕。该剧以灰、白、黑为总基调,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离奇故事,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  [关键词]拍摄风格、叙事、视觉效果、服饰设计  引言  《金陵秘事》讲述了1948年的南京,在国民党政府的管理下,中央财政近乎崩溃。国民党政府为弥补国库亏空,妄图利用改换币制,摆脱日益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