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文章作者就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德育;德育教育者;育人
中图分类号 G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38-01
在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里,积累了一些经验,虽说教无定法,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现就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把自己融入学生中间去,同时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辛勤耕耘,以身立教。
二、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三、爱如慈母,投入真挚感情
作为老师,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知道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关切中了,也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四、管如严父,教育方法科学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周围的人往往是腻爱多于管教,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受不了,甚至出现问题。如果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让其自我反省、自我战胜,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小错不松手,大错自然就不敢抬头。要经常进行公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树立整体意识,严格自律,塑造自我形象。经常口头询问、书面谈心,使师生之间亲如朋友。老师一声和谒可亲的问候,作业本上一两句鼓励的批语,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说实话、亮思想。只要投入真情就能换回真情,以理解换回信任,只要赢得了学生,也就等于赢得了教育的成功。
五、理想教育,激发拼搏精神
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且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对“理想”这个诱人的字眼儿。谈起来容易,让学生们实现起来就困难了。因为在现实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阻碍,学生们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拼搏往往与磨难结合,困境中尤其能体现出一个人顽强拼搏的一面。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当然不是要学生一味接受挫折教育,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对一切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当学生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磨难时,作为老师,用不着沮丧,用不着埋怨,只要对学生勤于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失败了不可怕,只要重新站起来一定就会赢,就会冲向胜利的巅峰。你的学生就会从苦难中奋起。我们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也要结合所遇的挫折与困难进行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耐挫力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仔细品尝挫折带来的人生感悟,并且抬起头,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无数次失败,就能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就会领悟很多战胜挫折和困难的滋味,会越挫越勇,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那样,学生就会在无数历练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所以作为教师,既要用理想激发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又要帮助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于每位年龄在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困难犹豫徘徊,这些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却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师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让他们清楚刻苦学习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给他们讲南朝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讲宋朝陈正之勤能补拙的故事,讲顾炎武勤勉好学、终志不懈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始终牢记理想,自强不息。
六、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 德育;德育教育者;育人
中图分类号 G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38-01
在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里,积累了一些经验,虽说教无定法,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现就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把自己融入学生中间去,同时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辛勤耕耘,以身立教。
二、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三、爱如慈母,投入真挚感情
作为老师,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知道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关切中了,也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四、管如严父,教育方法科学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周围的人往往是腻爱多于管教,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受不了,甚至出现问题。如果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让其自我反省、自我战胜,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小错不松手,大错自然就不敢抬头。要经常进行公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树立整体意识,严格自律,塑造自我形象。经常口头询问、书面谈心,使师生之间亲如朋友。老师一声和谒可亲的问候,作业本上一两句鼓励的批语,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说实话、亮思想。只要投入真情就能换回真情,以理解换回信任,只要赢得了学生,也就等于赢得了教育的成功。
五、理想教育,激发拼搏精神
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且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对“理想”这个诱人的字眼儿。谈起来容易,让学生们实现起来就困难了。因为在现实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阻碍,学生们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拼搏往往与磨难结合,困境中尤其能体现出一个人顽强拼搏的一面。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当然不是要学生一味接受挫折教育,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对一切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当学生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磨难时,作为老师,用不着沮丧,用不着埋怨,只要对学生勤于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失败了不可怕,只要重新站起来一定就会赢,就会冲向胜利的巅峰。你的学生就会从苦难中奋起。我们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也要结合所遇的挫折与困难进行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耐挫力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仔细品尝挫折带来的人生感悟,并且抬起头,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无数次失败,就能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就会领悟很多战胜挫折和困难的滋味,会越挫越勇,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那样,学生就会在无数历练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所以作为教师,既要用理想激发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又要帮助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于每位年龄在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困难犹豫徘徊,这些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却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师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让他们清楚刻苦学习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给他们讲南朝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讲宋朝陈正之勤能补拙的故事,讲顾炎武勤勉好学、终志不懈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始终牢记理想,自强不息。
六、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