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是通过适当降低基本苗,生育前期促进早发壮苗,中期减少无效生长,控制最高茎蘖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促花增粒,后期扩大物质生产积累量。提高籽粒充实度,协调小麦个体和群体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同时培育高光效群体,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达到高产、稳产、低耗的目的。
一、技术原理
研究认为,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主要有: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量是群体质量的本质指标,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花后积累物质对产量贡献越大;总结实粒数是群体质量的经济指标,小麦籽粒的多少反映了库容量的大小;叶面积与茎蘖发展动态是群体质量的诊断指标,以便及时采取促控措施、调整群体发展轨迹最终建成高产群体,达到群体发展合理,个体生长健壮的要求;粒叶比是群体质量的综合指标,反映了小麦一生源、库协调发展的平衡程度,是各群体质量指标的综合表现;茎蘖成穗率是群体质量的调控指标,在确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因而也是群体质量栽培的核心指标。
目前影响我县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基本苗起点过大,群体恶化苗质差;施肥数量不足,且前重后轻,无效生长多;个体素质差,成穗率低,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易退化和早衰,可孕花率低,充实度不高,产量不高不稳。而高产群体质量栽培至少有4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产量指标由中产向高产发展,立足于较高产量水平;二是群体质量指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并找到了调控的核心指标茎蘖成穗率;三是田间管理由偏重前期向中后期方向发展,以利于达到有效、高效群体质量;四是栽培技术由单项(或数项)措施向综合组装配套发展,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从生产应用的角度,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最直观、必诊断、易操作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量结构指标要达到“三高”,即提高茎蘖成穗率达到50%以上,提高可孕花数和可孕花结实率,增加每穗粒数,提高籽粒充实率即千粒重;二是苗情动态指标要实现“两降两控”,即降低基本苗为预期穗数的1/3左右,降低高峰苗为预期穗数的2倍,控制越冬时的茎蘖苗为预期穗数的1.1~1.4倍,单株茎蘖数达4个,群体叶指0.7左右,控制最终单株成穗2.5~3.0个以上;三是生育进程指标与季节同步,即“霜降”前后齐苗,3叶见蘖,冬前够苗(即达到预期穗数苗),返青初期(拔节前15~25d)出现高峰苗,孕穗期达最大叶面指数6.5左右。
二、技术要点
1.适期早播
半冬性品种在10月初开始播种,至10月15日结束,半冬偏春性品种在10月15日左右开始播种,至10月20日结束。超稀播田块可适当提前播种。
2.精细播种
小麦精细播种应注重精播、匀播和条播。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精播基本苗要比目前大面积生产降低一半以上,平均10万/亩左右,仅是预期穗数的1/3左右。一般数量按照斤种万苗计算,播种采用机条播和机械均匀撒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播种深度均匀一致。
3.培育壮苗
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药剂拌种,用矮苗壮、多效唑、矮壮素、壮丰安等拌种能促根增蘖,用立克秀、纹霉净、辛硫磷等拌种能防治病虫害,要注意拌种药剂量不能过大,并现拌现播,否则会抑制胚芽鞘出土,影响分蘖优势;二是加强对旺长苗的镇压和对冬春麦苗的覆盖工作。镇压要掌握在晴暖天气、重压旺苗,可以控制纵向伸长生长,促进横向增粗生长,控蘖促根,控旺促壮,减轻冻害。稻草、有机肥、沟泥等覆盖麦苗,可以起到培肥、增温、防冻、护蘖、除草、壮苗等效果,尤其对稻田套播麦等苗质较差的田块,壮苗效果更好。
4.高效施肥
小麦一生的养分吸收动态:N、P2O5有两个吸收高峰,即冬前分蘖期、拔节至孕穗期,K2O的吸收高峰在返青拔节期。在吸收高峰的前1个叶龄期或相邻叶龄初期施肥,有利于促进和形成吸肥高峰,满足物质积累的需要,为高效施肥期。特别是注意尽量不施目前大面积生产上常施的腊N肥和返青N肥,以减少无效分蘖与无效生长。450~550kg目标产量小麦需施N 17~20.5kg/亩左右,N:P2O5:K2O施用比例大致为1:0.4:0.5。氮肥基(苗)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5:5左右。追肥中平衡接力肥占10%左右;重施拔节孕穗肥,拔节孕穗肥可分两次施用,其中拔节肥(倒3叶期)占25%~30%左右,孕穗(剑叶)肥占5%~10%。
5.病虫害防治
沟系配套,加强病虫害防治。抓好春、秋两季化除和中后期小麦病虫害防治。
三、注意事项
1.我县冬春冷暖异常,寒流频繁,容易发生冻害,对形成壮苗不利,要加强对早播旺长苗的镇压和冬春麦苗的覆盖以及弱苗恢复肥施用工作。
2.近年来全县小麦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钾资源缺乏,在强调施用钾肥和复合肥外,要注意施用富含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的有机肥料,并推行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
3.注意生化调节剂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生育前期应用多效唑促根增蘖,生物钾肥改善土壤供钾状况;中期应用多效唑或矮壮丰控旺、防冻、防倒;后期强力增产素等防早衰、防干热风、防高温逼熟、提高粒重。
一、技术原理
研究认为,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主要有: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量是群体质量的本质指标,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花后积累物质对产量贡献越大;总结实粒数是群体质量的经济指标,小麦籽粒的多少反映了库容量的大小;叶面积与茎蘖发展动态是群体质量的诊断指标,以便及时采取促控措施、调整群体发展轨迹最终建成高产群体,达到群体发展合理,个体生长健壮的要求;粒叶比是群体质量的综合指标,反映了小麦一生源、库协调发展的平衡程度,是各群体质量指标的综合表现;茎蘖成穗率是群体质量的调控指标,在确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因而也是群体质量栽培的核心指标。
目前影响我县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基本苗起点过大,群体恶化苗质差;施肥数量不足,且前重后轻,无效生长多;个体素质差,成穗率低,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易退化和早衰,可孕花率低,充实度不高,产量不高不稳。而高产群体质量栽培至少有4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产量指标由中产向高产发展,立足于较高产量水平;二是群体质量指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并找到了调控的核心指标茎蘖成穗率;三是田间管理由偏重前期向中后期方向发展,以利于达到有效、高效群体质量;四是栽培技术由单项(或数项)措施向综合组装配套发展,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从生产应用的角度,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最直观、必诊断、易操作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量结构指标要达到“三高”,即提高茎蘖成穗率达到50%以上,提高可孕花数和可孕花结实率,增加每穗粒数,提高籽粒充实率即千粒重;二是苗情动态指标要实现“两降两控”,即降低基本苗为预期穗数的1/3左右,降低高峰苗为预期穗数的2倍,控制越冬时的茎蘖苗为预期穗数的1.1~1.4倍,单株茎蘖数达4个,群体叶指0.7左右,控制最终单株成穗2.5~3.0个以上;三是生育进程指标与季节同步,即“霜降”前后齐苗,3叶见蘖,冬前够苗(即达到预期穗数苗),返青初期(拔节前15~25d)出现高峰苗,孕穗期达最大叶面指数6.5左右。
二、技术要点
1.适期早播
半冬性品种在10月初开始播种,至10月15日结束,半冬偏春性品种在10月15日左右开始播种,至10月20日结束。超稀播田块可适当提前播种。
2.精细播种
小麦精细播种应注重精播、匀播和条播。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精播基本苗要比目前大面积生产降低一半以上,平均10万/亩左右,仅是预期穗数的1/3左右。一般数量按照斤种万苗计算,播种采用机条播和机械均匀撒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播种深度均匀一致。
3.培育壮苗
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药剂拌种,用矮苗壮、多效唑、矮壮素、壮丰安等拌种能促根增蘖,用立克秀、纹霉净、辛硫磷等拌种能防治病虫害,要注意拌种药剂量不能过大,并现拌现播,否则会抑制胚芽鞘出土,影响分蘖优势;二是加强对旺长苗的镇压和对冬春麦苗的覆盖工作。镇压要掌握在晴暖天气、重压旺苗,可以控制纵向伸长生长,促进横向增粗生长,控蘖促根,控旺促壮,减轻冻害。稻草、有机肥、沟泥等覆盖麦苗,可以起到培肥、增温、防冻、护蘖、除草、壮苗等效果,尤其对稻田套播麦等苗质较差的田块,壮苗效果更好。
4.高效施肥
小麦一生的养分吸收动态:N、P2O5有两个吸收高峰,即冬前分蘖期、拔节至孕穗期,K2O的吸收高峰在返青拔节期。在吸收高峰的前1个叶龄期或相邻叶龄初期施肥,有利于促进和形成吸肥高峰,满足物质积累的需要,为高效施肥期。特别是注意尽量不施目前大面积生产上常施的腊N肥和返青N肥,以减少无效分蘖与无效生长。450~550kg目标产量小麦需施N 17~20.5kg/亩左右,N:P2O5:K2O施用比例大致为1:0.4:0.5。氮肥基(苗)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5:5左右。追肥中平衡接力肥占10%左右;重施拔节孕穗肥,拔节孕穗肥可分两次施用,其中拔节肥(倒3叶期)占25%~30%左右,孕穗(剑叶)肥占5%~10%。
5.病虫害防治
沟系配套,加强病虫害防治。抓好春、秋两季化除和中后期小麦病虫害防治。
三、注意事项
1.我县冬春冷暖异常,寒流频繁,容易发生冻害,对形成壮苗不利,要加强对早播旺长苗的镇压和冬春麦苗的覆盖以及弱苗恢复肥施用工作。
2.近年来全县小麦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钾资源缺乏,在强调施用钾肥和复合肥外,要注意施用富含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的有机肥料,并推行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
3.注意生化调节剂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生育前期应用多效唑促根增蘖,生物钾肥改善土壤供钾状况;中期应用多效唑或矮壮丰控旺、防冻、防倒;后期强力增产素等防早衰、防干热风、防高温逼熟、提高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