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思维之中,文言文就是实词、虚词、句式的堆砌物,毫无生命可言;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也没有感觉到古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千百年来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这样被我们无情抛弃。在平时文言文教学中,我力图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充分利用诵读、积累、言文合一等教学方法,努力做到让“言”深入学生思维,让“文”走向学生心灵。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三管齐下,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大效益。
第一,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文”的价值。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而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往往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就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保家卫国”,也才会深刻理解“宽容”的内涵;学习了《陈情表》学生才会深刻理解亲情的可贵,真正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抵千军万马”的深刻含义。在学习中,学生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话”,可以充分感受他们智慧,体味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在精神上走向理性与成熟。
第二,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在“言教”与“文教”的两难境地中。好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要做到“文”“言”并重,既要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理解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让“言”深入思维,让“文”走向心灵。
学生在学习“何陋之有”这个句子时,就会掌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一作用。以后遇见“何罪之有”“何厌之有”时就自然会了解“之”的作用。慢慢地,学生的思维中就能牢牢掌握这一点,并且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掌握了必须的文言知识,才能更好的阅读更多的文言作品,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第三,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诵读感知文言美,增强情感体验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上私塾学习,无非就是先生教学生认字读书;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慢慢体会其深刻含义。今天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教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老师可以进行准确的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魅力。然后再训练学生读准语音,读准句读,掌握文言文音调、语言、停顿、重音等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二)“言”“文”合一,共创佳境
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言”的教学是基础,学生牢固的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对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必要的。每次学生预习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把重要的实虚词标注到原文上,以加强理解。长时间的积累必然对学生文言文功底有质的飞跃。
学生文言能力的提高对于“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他就能自己去创造性地阅读文言作品,去涵咏品味文言文的魅力,去跨越时空“替古人担忧”,去同屈原李白神教仙游,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文”的魅力在于能够使学生用心去体会文中人性美、智慧美、文化美,让学生自由地去品评文明的传承、经典的流行。
(三)尊重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程背景下,要学好文言文,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课上课下发挥出主人翁地位。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就文章内容展开讨论交流;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本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掌舵者,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周广生,教师,现居山东凤城。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三管齐下,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大效益。
第一,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文”的价值。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而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往往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就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保家卫国”,也才会深刻理解“宽容”的内涵;学习了《陈情表》学生才会深刻理解亲情的可贵,真正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抵千军万马”的深刻含义。在学习中,学生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话”,可以充分感受他们智慧,体味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在精神上走向理性与成熟。
第二,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在“言教”与“文教”的两难境地中。好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要做到“文”“言”并重,既要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理解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让“言”深入思维,让“文”走向心灵。
学生在学习“何陋之有”这个句子时,就会掌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一作用。以后遇见“何罪之有”“何厌之有”时就自然会了解“之”的作用。慢慢地,学生的思维中就能牢牢掌握这一点,并且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掌握了必须的文言知识,才能更好的阅读更多的文言作品,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第三,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诵读感知文言美,增强情感体验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上私塾学习,无非就是先生教学生认字读书;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慢慢体会其深刻含义。今天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教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老师可以进行准确的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魅力。然后再训练学生读准语音,读准句读,掌握文言文音调、语言、停顿、重音等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二)“言”“文”合一,共创佳境
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言”的教学是基础,学生牢固的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对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必要的。每次学生预习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把重要的实虚词标注到原文上,以加强理解。长时间的积累必然对学生文言文功底有质的飞跃。
学生文言能力的提高对于“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他就能自己去创造性地阅读文言作品,去涵咏品味文言文的魅力,去跨越时空“替古人担忧”,去同屈原李白神教仙游,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文”的魅力在于能够使学生用心去体会文中人性美、智慧美、文化美,让学生自由地去品评文明的传承、经典的流行。
(三)尊重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程背景下,要学好文言文,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课上课下发挥出主人翁地位。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就文章内容展开讨论交流;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本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掌舵者,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周广生,教师,现居山东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