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观察法和访问调查法,对陕西省各级各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畅、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与场地设施简陋、教练员训练科学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并提出了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县(区)体育管理部门机构、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教练员培训与培养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元利(1960- ),男,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杨建设(1974- ),男,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与民俗体育;李治(1982- ),男,西安体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陕西 西安 710068)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陕西省普通中小学与体育运动学校‘教体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0902263)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26-02
一、前言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第一。陕西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上也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名列西部地区第二。虽然近年来,陕西省竞技体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是与陕西省提出的“建立西部体育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使陕西省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双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要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由此可见,陕西省要实现“西部体育强省”的目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是重要指标之一,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则是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办公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西安体育学院等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旨在全面了解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二、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1.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现状。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来进行的。全省共有各级各类体校75所,其中省属体校3所、市属体校15所、县属体校57所,在校学生总数约8100名左右;全省共有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70所,其中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0所,市、县(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86所。
2.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第一,传统的“三集中”办学模式。陕西省共有49所体校采用这种办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省、市级以及部分县(区)体育运动学校。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体育部门独立办学,有较充裕的时间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但对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文化课学习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就产生了招生等一系列问题,学校生存困难。第二,“一集中”或“二集中”办学模式。“一集中”是指学生在体校训练,在附近中小学学习文化课,食宿在家或在中小学;“二集中”是指学生训练、食宿在体校,文化课学习则依附于就近的中小学。目前,陕西省共有15所体校采用这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虽然节约了普通文化教育资源,但学训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体教联合”办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体校与当地一所或几所标准化中小学合作,文化教育、食宿由中小学负责,对学生采取插班或单独设班管理,训练由体校负责。目前陕西省采用这种办学模式的学校有咸阳射击射箭学校、延安宝塔区、宝鸡渭滨区、麟游县、西安碑林区5所体校。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和普通教育各自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但由于受政策、经费及科学训练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体校的训练场地和器材简陋,教练员训练水平不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速度缓慢。第四,“网点”培养模式。“网点”培养模式是由体校直接把运动项目分配到相应的中小学,并派教练员到网点学校选材、训练,形成“一条龙”培养模式。目前,全省完全采用此种办学模式的仅有西安市新城区体育运动学校。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教练、教师、学生、训练设施等资源实现了较好的结合与互补,但由于受到学校升学率及教练员执教能力等因素影响,学训矛盾突出,训练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不畅通。
3.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现状。目前,全省各级体校教练员共有819名,具有体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有764名,占教练员总数的93.3%;中级以上教练员458名,占教练员总数的56%。(如127页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高级教练员人数偏少,仅有46名,占教练员总数的5.6%。同时高级教练员绝大多数集中在省属和市属体育运动学校中,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基础性工作。
4.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从2000年开始,陕西省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養。市、县(区)级财政投入也不平衡,2007年业余训练经费投入最多的西安市有近900万元,投入最少的安康市仅有8万元。(如表2所示)
受经济发展制约,陕西省各级财政的体育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与其他省份相比,水平偏低。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各级体校训练场地、设施普遍简陋,田径、篮球、足球场地多为沙土地或煤渣地,训练器械破旧。如延安宝塔区金盆湾中学的摔跤训练房、宝鸡麟游县镇头中学的举重训练房已成危房,这样的场地设施条件难以满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县(区)级体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陕西省107个县(区)体育行政部门体制主要有单列、合并、更名3种形式,其中单列的有10个,与文化、广电、文物、旅游等部门合并的有39个,与教育部门合并的有36个,更名为体育办或体育中心的有22个。由于体育、教育多为分部门设置,“体教结合”的沟通渠道不畅通,运行机制不稳固,资源分散,客观上制约了我省“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2.经费投入不足,场馆简陋,器材设施匮乏。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县(区)级体校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不超过15所,大部分县(区)级体校经费为“零预算”。这导致教练和文化课教师的各种补贴和运动员伙食补贴无法落实,挫伤了教练、教师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尽管各级财政用于体育事业的经费逐年提高,省体育局和各级体彩公益金也加大了对体育方面的投入,从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但由于底子薄、基数小,各级体校场馆简陋、器材设施匮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平衡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3.体育和教育资源整合不足。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的运行机制之间存在许多政策性障碍,导致青少年体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分离、系统间赛制分离、项目布局重复、后备人才流动受阻,体育项目没有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完整的培养渠道。同时,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颁布的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标准不统一,这也是目前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4.教练员队伍专业水平不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偏低。陕西省现有的教练员多为退役运动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执教水平不高、科学训练意识不强、专业技术职称偏低的现象,导致学训矛盾较为突出。再加上基层训练条件差、待遇低,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1.建立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适当的模式:一是在现有的体育部门“三集中”独立办学的体校中,通过重新评估和考核,突出优势项目,集中精力办好一批已取得优异成绩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三集中”体校;二是区县级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可以依托当地的标准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场地设施等优势,建立“体教结合”的三集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并将培养体校运动员纳入九年义务制教育范畴;三是有选择地将部分地市级或省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与当地标准化高中联合办校,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成重点高中分校,加强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四是加强对“网点式”学校的领导,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训练水平,处理好学训矛盾关系;五是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强校的基础性作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体教联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
2.改革县(区)体育部门管理机构,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顺利进行,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建议各市政府将县(区)一级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并,疏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渠道,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从陕西省目前情况看,体育与教育合并的县(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进展得较为顺畅,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得到利用,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成才率较高。而体育发达的江苏、山东等省的县(区)体育部门也都与教育部门进行了合并,其经验可资借鉴。
3.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应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和督导制度。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建立由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为主要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关实际问题,促进此项工作稳步推进。建立每年一次的督导检查制度,完善和修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形成以“体”为主,体育、教育等部门各司其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和省政府制定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4.加大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省财政应继续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在每年财政投入3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改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市、县(区)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单独列支,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比例。同时,还要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专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输送率、成才率高的单位予以重奖;有针对性地选择具备基本条件的且积极性高的中小学进行“体教结合”试点,采用省、市、县(区)三级体育、教育部门配套投入的方式,加快试点学校体育训练场地、器材及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吸引社会资金,逐年逐项有计划地改善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条件。
5.进一步加大教练员培训和培养力度。陕西省要充分发挥西安体育学院的体育师资优势,在现有培训的基础上,一是争取利用2~3年时间,对全省各级现有在岗教练员进行一次全员轮训;二是争取利用5年时间,对全省体育教师进行一次全员轮训;三是省体育、教育部门制订具体培训计划和上岗认证条件,对即将进入岗位的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切实解决基层教练员(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6.加强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与建设。省体育局、省教育廳要进一步规范和重新调整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重新修订印发《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制定和完善县(区)体校和中专类体校标准化评估体系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和末位淘汰,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培养体系。
7.改革现行体育竞赛制度。由政府组织、体育部门具体实施,在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举办权上借鉴全运会的申办模式,推行全省各地市、区申办制或轮办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各市区政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识,加大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祯.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9/content_10133226.htm,2008-09-29.
[2]于爱军.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16&CurRec=1,2007-01-24.
[3]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
[4]江苏省体育局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充分肯定我省体教结合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EB/OL].http://www.jssports.gov.cn/html/xwzx/ywdt/4623.html,2008-11-17.
[5]杨钢,姜彩楼,静铁.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地、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
[6]郭修金,虞重干,平杰.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
[7]万修伟.山东省沿海四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OL].
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7&CurRec=10,2008-04-17.
[8]孙志伟.从案例分析看我国竞技人才培养体制——以胡凯为案例分析体教结合培养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5).
[9]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76&CurRec=1,2008-01-06.
[10]李登光,胡炜,路东升,等.陕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
[11]李伟明,林冬梅,罗健.体教结合之探索——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体育特长班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3).
[关键词]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元利(1960- ),男,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杨建设(1974- ),男,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与民俗体育;李治(1982- ),男,西安体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陕西 西安 710068)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陕西省普通中小学与体育运动学校‘教体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0902263)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26-02
一、前言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第一。陕西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上也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名列西部地区第二。虽然近年来,陕西省竞技体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是与陕西省提出的“建立西部体育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使陕西省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双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要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由此可见,陕西省要实现“西部体育强省”的目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是重要指标之一,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则是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办公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西安体育学院等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旨在全面了解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二、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1.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现状。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来进行的。全省共有各级各类体校75所,其中省属体校3所、市属体校15所、县属体校57所,在校学生总数约8100名左右;全省共有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70所,其中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0所,市、县(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86所。
2.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第一,传统的“三集中”办学模式。陕西省共有49所体校采用这种办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省、市级以及部分县(区)体育运动学校。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体育部门独立办学,有较充裕的时间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但对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文化课学习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就产生了招生等一系列问题,学校生存困难。第二,“一集中”或“二集中”办学模式。“一集中”是指学生在体校训练,在附近中小学学习文化课,食宿在家或在中小学;“二集中”是指学生训练、食宿在体校,文化课学习则依附于就近的中小学。目前,陕西省共有15所体校采用这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虽然节约了普通文化教育资源,但学训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体教联合”办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体校与当地一所或几所标准化中小学合作,文化教育、食宿由中小学负责,对学生采取插班或单独设班管理,训练由体校负责。目前陕西省采用这种办学模式的学校有咸阳射击射箭学校、延安宝塔区、宝鸡渭滨区、麟游县、西安碑林区5所体校。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和普通教育各自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但由于受政策、经费及科学训练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体校的训练场地和器材简陋,教练员训练水平不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速度缓慢。第四,“网点”培养模式。“网点”培养模式是由体校直接把运动项目分配到相应的中小学,并派教练员到网点学校选材、训练,形成“一条龙”培养模式。目前,全省完全采用此种办学模式的仅有西安市新城区体育运动学校。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教练、教师、学生、训练设施等资源实现了较好的结合与互补,但由于受到学校升学率及教练员执教能力等因素影响,学训矛盾突出,训练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不畅通。
3.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现状。目前,全省各级体校教练员共有819名,具有体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有764名,占教练员总数的93.3%;中级以上教练员458名,占教练员总数的56%。(如127页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高级教练员人数偏少,仅有46名,占教练员总数的5.6%。同时高级教练员绝大多数集中在省属和市属体育运动学校中,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基础性工作。
4.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从2000年开始,陕西省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養。市、县(区)级财政投入也不平衡,2007年业余训练经费投入最多的西安市有近900万元,投入最少的安康市仅有8万元。(如表2所示)
受经济发展制约,陕西省各级财政的体育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与其他省份相比,水平偏低。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各级体校训练场地、设施普遍简陋,田径、篮球、足球场地多为沙土地或煤渣地,训练器械破旧。如延安宝塔区金盆湾中学的摔跤训练房、宝鸡麟游县镇头中学的举重训练房已成危房,这样的场地设施条件难以满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县(区)级体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陕西省107个县(区)体育行政部门体制主要有单列、合并、更名3种形式,其中单列的有10个,与文化、广电、文物、旅游等部门合并的有39个,与教育部门合并的有36个,更名为体育办或体育中心的有22个。由于体育、教育多为分部门设置,“体教结合”的沟通渠道不畅通,运行机制不稳固,资源分散,客观上制约了我省“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2.经费投入不足,场馆简陋,器材设施匮乏。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县(区)级体校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不超过15所,大部分县(区)级体校经费为“零预算”。这导致教练和文化课教师的各种补贴和运动员伙食补贴无法落实,挫伤了教练、教师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尽管各级财政用于体育事业的经费逐年提高,省体育局和各级体彩公益金也加大了对体育方面的投入,从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但由于底子薄、基数小,各级体校场馆简陋、器材设施匮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平衡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3.体育和教育资源整合不足。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的运行机制之间存在许多政策性障碍,导致青少年体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分离、系统间赛制分离、项目布局重复、后备人才流动受阻,体育项目没有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完整的培养渠道。同时,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颁布的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标准不统一,这也是目前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4.教练员队伍专业水平不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偏低。陕西省现有的教练员多为退役运动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执教水平不高、科学训练意识不强、专业技术职称偏低的现象,导致学训矛盾较为突出。再加上基层训练条件差、待遇低,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1.建立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适当的模式:一是在现有的体育部门“三集中”独立办学的体校中,通过重新评估和考核,突出优势项目,集中精力办好一批已取得优异成绩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三集中”体校;二是区县级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可以依托当地的标准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场地设施等优势,建立“体教结合”的三集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并将培养体校运动员纳入九年义务制教育范畴;三是有选择地将部分地市级或省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与当地标准化高中联合办校,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成重点高中分校,加强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四是加强对“网点式”学校的领导,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训练水平,处理好学训矛盾关系;五是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强校的基础性作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体教联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
2.改革县(区)体育部门管理机构,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顺利进行,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建议各市政府将县(区)一级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并,疏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渠道,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从陕西省目前情况看,体育与教育合并的县(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进展得较为顺畅,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得到利用,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成才率较高。而体育发达的江苏、山东等省的县(区)体育部门也都与教育部门进行了合并,其经验可资借鉴。
3.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应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和督导制度。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建立由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为主要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关实际问题,促进此项工作稳步推进。建立每年一次的督导检查制度,完善和修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形成以“体”为主,体育、教育等部门各司其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和省政府制定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4.加大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省财政应继续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在每年财政投入3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改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市、县(区)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单独列支,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比例。同时,还要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专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输送率、成才率高的单位予以重奖;有针对性地选择具备基本条件的且积极性高的中小学进行“体教结合”试点,采用省、市、县(区)三级体育、教育部门配套投入的方式,加快试点学校体育训练场地、器材及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吸引社会资金,逐年逐项有计划地改善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条件。
5.进一步加大教练员培训和培养力度。陕西省要充分发挥西安体育学院的体育师资优势,在现有培训的基础上,一是争取利用2~3年时间,对全省各级现有在岗教练员进行一次全员轮训;二是争取利用5年时间,对全省体育教师进行一次全员轮训;三是省体育、教育部门制订具体培训计划和上岗认证条件,对即将进入岗位的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切实解决基层教练员(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6.加强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与建设。省体育局、省教育廳要进一步规范和重新调整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重新修订印发《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制定和完善县(区)体校和中专类体校标准化评估体系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和末位淘汰,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培养体系。
7.改革现行体育竞赛制度。由政府组织、体育部门具体实施,在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举办权上借鉴全运会的申办模式,推行全省各地市、区申办制或轮办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各市区政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识,加大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祯.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9/content_10133226.htm,2008-09-29.
[2]于爱军.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16&CurRec=1,2007-01-24.
[3]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
[4]江苏省体育局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充分肯定我省体教结合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EB/OL].http://www.jssports.gov.cn/html/xwzx/ywdt/4623.html,2008-11-17.
[5]杨钢,姜彩楼,静铁.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地、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
[6]郭修金,虞重干,平杰.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
[7]万修伟.山东省沿海四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OL].
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7&CurRec=10,2008-04-17.
[8]孙志伟.从案例分析看我国竞技人才培养体制——以胡凯为案例分析体教结合培养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5).
[9]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76&CurRec=1,2008-01-06.
[10]李登光,胡炜,路东升,等.陕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
[11]李伟明,林冬梅,罗健.体教结合之探索——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体育特长班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