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源木活字印刷引起广泛关注,瑞安电视台想把它搬上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于是我和几个编导人员专程到平阳坑镇东源村,去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看个究竟。
东源木活字印刷为什么出名?
就因为,它不只是一种乡间手工艺,而是一种文明传承的奇迹。在中国,印刷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四大发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毕升被称为活字之父。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中有翔实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种泥活字印刷法,比法国人谷腾堡用活字印刷早了400年。可惜的是,毕升用泥活字印了什么书,不见记载,考古中也没有发现一件毕升时代留下的活字印刷品。毕升之后,元代王桢使用木活字印刷获得了成功,他在《农书》中记述了造活字印书法,“在造板木做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可是王桢用木活字排印的书籍也没有留存。某些外国专家甚至认为,中国古代并未发明活字印刷,那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构想。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但是要推翻它们不是靠口号和热情,还需要证剧。那么,证据在哪儿呢?终于在甘肃武威发现一本一千年前西夏的经书是泥活字印刷品,又在宁夏贺兰山古佛塔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一本经书是木活字印刷出来的。可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没有流传下来了吗?
瑞安,此时为我们作证。瑞安有一个村叫东源,东源就有木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在此一直操作使用至今。物证就这样被公之于众,2001年3月,《瑞安日报》上一处不起眼的文字图片,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关注:“一个叫东源的村庄还有全手工操作的木活字印刷作坊。”一个“木刻”,一个“活字”,就是活活生生确切的证据!在东源,王超辉向我们讲解了从刻模、捡字、排版、印刷到装订的工艺流程。我们在一瞬间看见了历史。《梦溪笔谈》《农书》上记录的历史还活着。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员牛达山说:这证明了中国木活字印刷不是不成熟的构想,而是中国人成功的发明。
瑞安的证明使人震惊。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闻讯赶到东源,拍摄了《深埋的物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周刊》《浙江日报》都刊登了东源木活字印刷的消息,报道“千年古文明还在我们身边”“代代相传的绝技——活字印刷的活见证”。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充满着原生文化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东源人祖上在晚唐从河南迁居福建,元初王法懋开始“化俗谱之修”,到现今东源人仍用世代相传的印刷技术为人作宗谱,有不少人精于“东源谱法”。乡野的宗谱也是历史文化典籍,宗谱、地方志、正史称为历史的三要素,民间做谱在温州起起落落又盛行起来了。翻开温州各地宗谱,大都有“东源×××梓辑”字样。东源人告诉我们,村里不少人冬下仍在外面做谱谋生,王超辉就是从外地赶来见我们的。
东源木活字印刷就这样历尽世事变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融,一直生存到今天。有人说,所谓文化,便是历经沧桑而尚能存在流传的那些东西。东源木活字印刷便是一种文化。
瑞安的证明,因而是以一直生存流传的“活体”作证。东源木活字印刷是民间活态文化,存在于人的文化活动与表现之中。刻字是在又韧又硬的棠梨木上刻出老宋体,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刷有讲究,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都要真功夫。它记载的是“昨日辉煌”,很容易被不屑一顾而淘汰出局。如何保护民间活态文化的资料和道具,鼓励世代传承来保持它的活力呢?东源的青年人不会这乡间手艺了,在全球化浪潮面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愈发凸现出来。专家学者极大关注东源木活字印刷的保护与流传,东南大学刘道广教授专程前来探究,浙江大学徐规教授考察东源并参加研讨会。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来函请东源为其补印残缺古书。温州书法家美术家商议要用木活字印制仿古的书信稿笺。瑞安人在东源开辟了文化旅游景区,政府拨款收购有400年历史的王氏老宅,修缮后辟为“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我们因为要把木活字印刷搬上春晚舞台,才赶到东源采风。
我想,瑞安有玉海楼和孙诒让,有高则诚与《琵琶记》,有陈傅良、叶适与永嘉学派,有陈虬与利济医学堂,都是一张张文化名片。
如今瑞安人在共同把东源木活字印刷打造成又一张文化名片。
瑞安在证明中国木活字印刷存在的同时,最终也证明了一个城市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求。
东源木活字印刷为什么出名?
就因为,它不只是一种乡间手工艺,而是一种文明传承的奇迹。在中国,印刷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四大发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毕升被称为活字之父。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中有翔实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种泥活字印刷法,比法国人谷腾堡用活字印刷早了400年。可惜的是,毕升用泥活字印了什么书,不见记载,考古中也没有发现一件毕升时代留下的活字印刷品。毕升之后,元代王桢使用木活字印刷获得了成功,他在《农书》中记述了造活字印书法,“在造板木做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可是王桢用木活字排印的书籍也没有留存。某些外国专家甚至认为,中国古代并未发明活字印刷,那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构想。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但是要推翻它们不是靠口号和热情,还需要证剧。那么,证据在哪儿呢?终于在甘肃武威发现一本一千年前西夏的经书是泥活字印刷品,又在宁夏贺兰山古佛塔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一本经书是木活字印刷出来的。可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没有流传下来了吗?
瑞安,此时为我们作证。瑞安有一个村叫东源,东源就有木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在此一直操作使用至今。物证就这样被公之于众,2001年3月,《瑞安日报》上一处不起眼的文字图片,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关注:“一个叫东源的村庄还有全手工操作的木活字印刷作坊。”一个“木刻”,一个“活字”,就是活活生生确切的证据!在东源,王超辉向我们讲解了从刻模、捡字、排版、印刷到装订的工艺流程。我们在一瞬间看见了历史。《梦溪笔谈》《农书》上记录的历史还活着。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员牛达山说:这证明了中国木活字印刷不是不成熟的构想,而是中国人成功的发明。
瑞安的证明使人震惊。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闻讯赶到东源,拍摄了《深埋的物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周刊》《浙江日报》都刊登了东源木活字印刷的消息,报道“千年古文明还在我们身边”“代代相传的绝技——活字印刷的活见证”。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充满着原生文化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东源人祖上在晚唐从河南迁居福建,元初王法懋开始“化俗谱之修”,到现今东源人仍用世代相传的印刷技术为人作宗谱,有不少人精于“东源谱法”。乡野的宗谱也是历史文化典籍,宗谱、地方志、正史称为历史的三要素,民间做谱在温州起起落落又盛行起来了。翻开温州各地宗谱,大都有“东源×××梓辑”字样。东源人告诉我们,村里不少人冬下仍在外面做谱谋生,王超辉就是从外地赶来见我们的。
东源木活字印刷就这样历尽世事变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融,一直生存到今天。有人说,所谓文化,便是历经沧桑而尚能存在流传的那些东西。东源木活字印刷便是一种文化。
瑞安的证明,因而是以一直生存流传的“活体”作证。东源木活字印刷是民间活态文化,存在于人的文化活动与表现之中。刻字是在又韧又硬的棠梨木上刻出老宋体,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刷有讲究,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都要真功夫。它记载的是“昨日辉煌”,很容易被不屑一顾而淘汰出局。如何保护民间活态文化的资料和道具,鼓励世代传承来保持它的活力呢?东源的青年人不会这乡间手艺了,在全球化浪潮面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愈发凸现出来。专家学者极大关注东源木活字印刷的保护与流传,东南大学刘道广教授专程前来探究,浙江大学徐规教授考察东源并参加研讨会。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来函请东源为其补印残缺古书。温州书法家美术家商议要用木活字印制仿古的书信稿笺。瑞安人在东源开辟了文化旅游景区,政府拨款收购有400年历史的王氏老宅,修缮后辟为“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我们因为要把木活字印刷搬上春晚舞台,才赶到东源采风。
我想,瑞安有玉海楼和孙诒让,有高则诚与《琵琶记》,有陈傅良、叶适与永嘉学派,有陈虬与利济医学堂,都是一张张文化名片。
如今瑞安人在共同把东源木活字印刷打造成又一张文化名片。
瑞安在证明中国木活字印刷存在的同时,最终也证明了一个城市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