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00多年前,棕红色、黄色相间的百褶长裙、筒裙和喇叭裙,就已经在塔里木盆地风行一时;距今更早的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们,已经很擅长用彩色颜料在毛布上绘染图案,并惯于用鸟禽羽毛作为服装的配饰,浪漫质朴……
在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用详实的考古资料,展示了汉晋时期甚至更早些时候古代西域服饰流行风潮。一件件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纺织物,恍如穿越了时光隧道,令当代人惊艳不已。原来,如今时髦女郎青睐的喇叭裙、百褶裙,在2000多年前就已流行。
百褶长裙流行塔里木盆地
在研讨会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介绍了中法克里雅河流域考古成果,其中出土的纺织物色彩绚烂夺目。
考察结果显示,2000多年前的圆沙人就能熟练地使用毛纺技术。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不仅使用羊毛和骆驼毛,甚至还加工使用马尾巴上的毛。
在色彩和图案的选用上,也显示了古代圆沙人丰富的想像力。从毛织物的颜色上看,有艳丽的红色、黄色、蓝色,还有紫色、黑色、白色和咖啡色,审美情趣非常高。而颜料多取自于大自然,有植物也有矿物,甚至还取自于昆虫。专家们发现,这些织物中,平纹里有斜纹,斜纹里有平纹,说明当时人们的纺织技术已经非常娴熟精湛。
更早的考古资料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们,主要以动物皮和毛作为服装原料。他们擅长纺织各色毛布,还用彩色颜料在毛布上绘染图案,惯于用鸟禽羽毛作为服装的配饰;衣装款样奇特,装饰古朴,形成暖裘烂漫、毛布绚丽的服饰风格……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向中外学者介绍了战国至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居民的服饰潮流。
李文瑛研究员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居民服饰形态主要有3个地域风格:以山普拉墓地出土实物为代表的于阗汉晋风格服饰;以营盘、楼兰墓葬出土实物为代表的楼兰汉晋风格服饰;以尼雅墓葬出土实物为代表的精绝风格服饰。
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居民出现了基本定型的服式,上衣大致有前开襟式和套头式两种基本结构,式样多趋于宽大,裤装多为合裆长裤,裙装多为套式的筒裙和喇叭状裙。
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东西方纺织技术互相借鉴,西域的毛纺织业在这一时期日趋繁荣,而且随着棉织物的推广及中原丝织物的传入,毛织物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居民唯一的服饰面料,缂毛工艺此时日臻成熟,织物色彩丰富协调,纹样表现细致入微,以山普拉出土的汉代缂毛织物最具代表性,图案纹样除几何纹外,还有大量动物纹、植物纹。
除缂毛外,采用平纹纬重和双层结构的精纺毛织物一罽(ji,四声)是这一时期的毛织物的新品种,其中一些精品明显是中亚西亚一带的输入品,服装的样式日益多样化,并含有东西方以及本地的不同的服饰文化元素。
古代西域上衣款式多样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方在研讨会上指出,新疆地区汉晋时期服装实物发现很多,其式样及质料均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尤其是上衣的款式最为多样而突出。
根据上衣的领式特点,有贯头式、对襟式、交领式三大类。上衣的细部和装饰考究,技艺精湛,有衣穗、系带、绦带、贴片等诸多繁复装饰工艺,这也是新疆地区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方认为,汉晋时期的西域居民的上衣样式基本延续了当地的服饰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服饰文化的强烈冲击,显示出强烈的吸收与交融的服饰文化特点,剪裁方法及装饰工艺都有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服饰文化特色。
而西域的服饰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交互影响着中原。2011年自治区博物馆组织的古代西域服饰展显示,“回鹘衣装回鹘马”,早在唐代,西域服饰就成了长安城里的流行趋势。
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阿丽娅·托拉哈孜指出,新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干燥的内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得古墓葬、古遗址的纺织品保存相当完好。
这位研究人员说,绞经罗织物是古代新疆纺织物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出现于和田洛浦山普拉古墓、且末扎滚鲁克古墓、民丰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年代为汉一魏晋、唐代。质地有毛、丝两种。颜色为淡黄、红、绿等多种颜色,组织结构均为四经绞、二经绞、三经绞、五经绞,图案有菱格卷草纹、菱格勾连纹、椒眼纹、杯菱纹等。
“这些罗纹织物虽不属于中国古代较早的罗纹织物,但具有新疆罗纹织物的特殊性,特别是杯菱纹具有中原风格特征,集中反映了新疆纺织文化的多元性。”阿丽娅·托拉哈孜总结。
在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用详实的考古资料,展示了汉晋时期甚至更早些时候古代西域服饰流行风潮。一件件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纺织物,恍如穿越了时光隧道,令当代人惊艳不已。原来,如今时髦女郎青睐的喇叭裙、百褶裙,在2000多年前就已流行。
百褶长裙流行塔里木盆地
在研讨会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介绍了中法克里雅河流域考古成果,其中出土的纺织物色彩绚烂夺目。
考察结果显示,2000多年前的圆沙人就能熟练地使用毛纺技术。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不仅使用羊毛和骆驼毛,甚至还加工使用马尾巴上的毛。
在色彩和图案的选用上,也显示了古代圆沙人丰富的想像力。从毛织物的颜色上看,有艳丽的红色、黄色、蓝色,还有紫色、黑色、白色和咖啡色,审美情趣非常高。而颜料多取自于大自然,有植物也有矿物,甚至还取自于昆虫。专家们发现,这些织物中,平纹里有斜纹,斜纹里有平纹,说明当时人们的纺织技术已经非常娴熟精湛。
更早的考古资料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们,主要以动物皮和毛作为服装原料。他们擅长纺织各色毛布,还用彩色颜料在毛布上绘染图案,惯于用鸟禽羽毛作为服装的配饰;衣装款样奇特,装饰古朴,形成暖裘烂漫、毛布绚丽的服饰风格……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向中外学者介绍了战国至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居民的服饰潮流。
李文瑛研究员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居民服饰形态主要有3个地域风格:以山普拉墓地出土实物为代表的于阗汉晋风格服饰;以营盘、楼兰墓葬出土实物为代表的楼兰汉晋风格服饰;以尼雅墓葬出土实物为代表的精绝风格服饰。
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居民出现了基本定型的服式,上衣大致有前开襟式和套头式两种基本结构,式样多趋于宽大,裤装多为合裆长裤,裙装多为套式的筒裙和喇叭状裙。
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东西方纺织技术互相借鉴,西域的毛纺织业在这一时期日趋繁荣,而且随着棉织物的推广及中原丝织物的传入,毛织物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居民唯一的服饰面料,缂毛工艺此时日臻成熟,织物色彩丰富协调,纹样表现细致入微,以山普拉出土的汉代缂毛织物最具代表性,图案纹样除几何纹外,还有大量动物纹、植物纹。
除缂毛外,采用平纹纬重和双层结构的精纺毛织物一罽(ji,四声)是这一时期的毛织物的新品种,其中一些精品明显是中亚西亚一带的输入品,服装的样式日益多样化,并含有东西方以及本地的不同的服饰文化元素。
古代西域上衣款式多样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方在研讨会上指出,新疆地区汉晋时期服装实物发现很多,其式样及质料均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尤其是上衣的款式最为多样而突出。
根据上衣的领式特点,有贯头式、对襟式、交领式三大类。上衣的细部和装饰考究,技艺精湛,有衣穗、系带、绦带、贴片等诸多繁复装饰工艺,这也是新疆地区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方认为,汉晋时期的西域居民的上衣样式基本延续了当地的服饰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服饰文化的强烈冲击,显示出强烈的吸收与交融的服饰文化特点,剪裁方法及装饰工艺都有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服饰文化特色。
而西域的服饰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交互影响着中原。2011年自治区博物馆组织的古代西域服饰展显示,“回鹘衣装回鹘马”,早在唐代,西域服饰就成了长安城里的流行趋势。
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阿丽娅·托拉哈孜指出,新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干燥的内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得古墓葬、古遗址的纺织品保存相当完好。
这位研究人员说,绞经罗织物是古代新疆纺织物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出现于和田洛浦山普拉古墓、且末扎滚鲁克古墓、民丰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年代为汉一魏晋、唐代。质地有毛、丝两种。颜色为淡黄、红、绿等多种颜色,组织结构均为四经绞、二经绞、三经绞、五经绞,图案有菱格卷草纹、菱格勾连纹、椒眼纹、杯菱纹等。
“这些罗纹织物虽不属于中国古代较早的罗纹织物,但具有新疆罗纹织物的特殊性,特别是杯菱纹具有中原风格特征,集中反映了新疆纺织文化的多元性。”阿丽娅·托拉哈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