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地下管线逐渐增多,占用了过多的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的提出恰恰缓解了这种紧张形势。本文主要介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国外有关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现状,并与当前国内综合管廊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出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并对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综合管廊;发展现状;前景
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世界发达城市普遍采用的城市市政基础工程,它是一种具有集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等特点,可以有效地保障城市产业的稳定高效运行及城市市政管线的安全运营,增强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此外,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根据功能需求,推荐以干线、支线管廊为主的管廊建设;老城区应当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棚户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等要求,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管廊建设。
1.建设城市综合管廊目的及意义
综合管廊也叫共同沟,即在城市地面以下建造一个隧道管廊空间,将设置在架空、地面和地下的给水、中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雨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在一起,同时留有检修人员通道,设有专门人员出入口、通风口、投料口、管线分支口等,并设有消防、通风、排水、电力照明和监测报警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地下管线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显得格外重要。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下市政管网的管线种类和容量要求越来越大,管线容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同时管线多为直埋,占用道路下面空间较多,且多部门管理,管线敷设与道路建设不能同步,造成道路频繁开挖,不但影响了道路正常出行和投资浪费,也带来了噪声和扬尘污染。因此,提倡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仅有助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既便于管理,又节省资源,还改变了以往各个管线分别建设管理、频繁开挖路面的零乱局面。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
2.国外综合管廊技术的发展
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已经过百年的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已成为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2.1法国综合管廊技术
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最先出现在法国。在1832年法国发生霍乱的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近代以来,巴黎市逐步推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在19世纪60年代末,为配合巴黎市副中心的开发,规划了完整的综合管廊系统。迄今为止,巴黎市区包括郊区在内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达2100公里[2],堪称世界城市里程之首。可见,法国综合管廊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2.2德国综合管廊技术
1890年德国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在第一条管廊建设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在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兴建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导致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如今,前东德城市耶拿共有11条综合管廊,通常这些管道在地下2米深处,最深的一条位于地下30米处。这11条管廊中,8条归耶拿市政设备服务公司所有并经营,2条在私人投资者手中,1条属于某个科技园区[3]。
2.3日本综合管廊技术
日本综合管廊技术世界闻名,它建设始于1926年,为了便于推广,日本人把综合管廊的名字形象的称之为“共同沟”。早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就于1926年完成了九段阪和八重洲两处共长1.8 km的共同沟。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以规范和推动共同沟的建设。到了1992年,全国共同沟总长达310 km。在1993~1997年为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高峰期,至1997年已完成干管446公里,比较著名的有东京银座、青山、麻布、多摩新市镇(设置垃圾输送管)等地下综合管廊。日本计划到21世纪初,在80多个县级中心城市的城市干线道路下建成长约1100 km的共同沟[4]。目前,日本是世界上综合管廊建设速度最快,规划最完整,法规最完善,且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3. 国内外综合管廊研究现状对比
国内第一条市政综合管廊出现在1994年,根据高水平开发建设浦东新区的规划要求,经过前期必要的技术资料收集和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规模较大的综合管廊,这条综合管廊全长约11km。
我国在对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相比国外的技术,无论是在建设规模、建设技术、还是建设资金、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建设技术
3.1.1施工技术
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法、顶管法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明挖现浇法为主,因为该施工工法成本较低,虽然其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新城区建设初期采取此工法障碍较小,因此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3.1.2设计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在国外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目前国内相关规范仍在不断完善,在实践中更多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但由于在管线特性、施工技术、材料性能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上还是得按照我国的现状特点,研究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以实现对我国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的标准化管理。
3.1.3信息化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控包括对运行中的管线安全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的检测,避免内部环境因素对设备管线的影响及对工作人员的伤害,从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状况来看,国内在研究信息化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较接近。
3.2建设资金
随着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日益重视,伴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地下综合管廊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也将取得突破,除传统投融资模式外,PPP、BOT、TBT等投融资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与国外成熟的综合管廊的融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3管理模式
国外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它的管理归属部门也有统一的规定。而相比国内,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较模糊,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建成后的综合管廊的归口管理也较混乱,因此,当前对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研究上须加快脚步。
4.总结与展望
综合管廊项目虽然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等特点,但各地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寻求对综合管廊项目投融资制度的市场化和多元化成了决策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从实施综合管廊项目的决策中推荐按照PPP、BOT等模式,在大力推行综合管廊建设和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并健全综合管廊建设收费体制和优化投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 申燕飞.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及建设运营模式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1):191-193.
[2] 白旭峰, 赵 艳,展鹏飞 . 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佳木斯大学学报, 2017,35(6):959-961 .
[3] 易竞豪. 城市更新改造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基于德国的经验借鉴.[J] 工程经济, 2020, 30(4):77-78.
[4] 王長祥, 屈 凯, 李云飘, 吕 彦, 赵国菁. 国外综合管廊建设概览[J]. 特种结构, 2019, 36(4):49-57.
关键词:综合管廊;发展现状;前景
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世界发达城市普遍采用的城市市政基础工程,它是一种具有集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等特点,可以有效地保障城市产业的稳定高效运行及城市市政管线的安全运营,增强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此外,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根据功能需求,推荐以干线、支线管廊为主的管廊建设;老城区应当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棚户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等要求,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管廊建设。
1.建设城市综合管廊目的及意义
综合管廊也叫共同沟,即在城市地面以下建造一个隧道管廊空间,将设置在架空、地面和地下的给水、中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雨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在一起,同时留有检修人员通道,设有专门人员出入口、通风口、投料口、管线分支口等,并设有消防、通风、排水、电力照明和监测报警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地下管线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显得格外重要。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下市政管网的管线种类和容量要求越来越大,管线容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同时管线多为直埋,占用道路下面空间较多,且多部门管理,管线敷设与道路建设不能同步,造成道路频繁开挖,不但影响了道路正常出行和投资浪费,也带来了噪声和扬尘污染。因此,提倡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仅有助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既便于管理,又节省资源,还改变了以往各个管线分别建设管理、频繁开挖路面的零乱局面。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
2.国外综合管廊技术的发展
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已经过百年的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已成为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2.1法国综合管廊技术
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最先出现在法国。在1832年法国发生霍乱的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近代以来,巴黎市逐步推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在19世纪60年代末,为配合巴黎市副中心的开发,规划了完整的综合管廊系统。迄今为止,巴黎市区包括郊区在内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达2100公里[2],堪称世界城市里程之首。可见,法国综合管廊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2.2德国综合管廊技术
1890年德国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在第一条管廊建设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在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兴建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导致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如今,前东德城市耶拿共有11条综合管廊,通常这些管道在地下2米深处,最深的一条位于地下30米处。这11条管廊中,8条归耶拿市政设备服务公司所有并经营,2条在私人投资者手中,1条属于某个科技园区[3]。
2.3日本综合管廊技术
日本综合管廊技术世界闻名,它建设始于1926年,为了便于推广,日本人把综合管廊的名字形象的称之为“共同沟”。早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就于1926年完成了九段阪和八重洲两处共长1.8 km的共同沟。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以规范和推动共同沟的建设。到了1992年,全国共同沟总长达310 km。在1993~1997年为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高峰期,至1997年已完成干管446公里,比较著名的有东京银座、青山、麻布、多摩新市镇(设置垃圾输送管)等地下综合管廊。日本计划到21世纪初,在80多个县级中心城市的城市干线道路下建成长约1100 km的共同沟[4]。目前,日本是世界上综合管廊建设速度最快,规划最完整,法规最完善,且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3. 国内外综合管廊研究现状对比
国内第一条市政综合管廊出现在1994年,根据高水平开发建设浦东新区的规划要求,经过前期必要的技术资料收集和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规模较大的综合管廊,这条综合管廊全长约11km。
我国在对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相比国外的技术,无论是在建设规模、建设技术、还是建设资金、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建设技术
3.1.1施工技术
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法、顶管法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明挖现浇法为主,因为该施工工法成本较低,虽然其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新城区建设初期采取此工法障碍较小,因此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3.1.2设计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在国外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目前国内相关规范仍在不断完善,在实践中更多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但由于在管线特性、施工技术、材料性能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上还是得按照我国的现状特点,研究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以实现对我国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的标准化管理。
3.1.3信息化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控包括对运行中的管线安全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的检测,避免内部环境因素对设备管线的影响及对工作人员的伤害,从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状况来看,国内在研究信息化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较接近。
3.2建设资金
随着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日益重视,伴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地下综合管廊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也将取得突破,除传统投融资模式外,PPP、BOT、TBT等投融资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与国外成熟的综合管廊的融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3管理模式
国外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它的管理归属部门也有统一的规定。而相比国内,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较模糊,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建成后的综合管廊的归口管理也较混乱,因此,当前对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研究上须加快脚步。
4.总结与展望
综合管廊项目虽然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等特点,但各地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寻求对综合管廊项目投融资制度的市场化和多元化成了决策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从实施综合管廊项目的决策中推荐按照PPP、BOT等模式,在大力推行综合管廊建设和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并健全综合管廊建设收费体制和优化投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 申燕飞.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及建设运营模式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1):191-193.
[2] 白旭峰, 赵 艳,展鹏飞 . 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佳木斯大学学报, 2017,35(6):959-961 .
[3] 易竞豪. 城市更新改造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基于德国的经验借鉴.[J] 工程经济, 2020, 30(4):77-78.
[4] 王長祥, 屈 凯, 李云飘, 吕 彦, 赵国菁. 国外综合管廊建设概览[J]. 特种结构, 2019, 36(4):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