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尔摩斯可能是英国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它已经被无数次地以正常的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改编。这个神探时而被塑造得清奇、古怪、乖张,时而又变得年轻、迷茫甚至是个富二代;而华生有时笨拙,有时甚至变成了一个女人。这一次,这个神探没有探案,只被截取了他垂暮之年的那段短暂的时光。壮年的神探无需赘言,永远一副看透世事的样子,但这次的视角非常奇妙,任何人垂垂老矣,都会变得平凡乃至不堪,即便如神明般的神探也难逃此劫。
所以,当伊恩·麦克莱恩扮演的老年福尔摩斯颤颤巍巍地爬上自家的楼梯;站在花园里也会出现幻觉;只有在袖口上写上名字,才能想起正在与自己谈话的人是谁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感到心酸。这些画面彻底让他从神界落入凡间。这是这部电影的要义。
电影回溯福尔摩斯与日本朋友见面时,对方一直在问他的烟斗和礼帽,福尔摩斯只能笑着说,那些都是华生杜撰出来的,我本人更爱雪茄。他第一次自己去电影院看改编自自己的电影。看着一个陌生人在巨大的银幕上扮演自己——做作的自己,故弄玄虚的自己,通晓一切的自己。他隐藏在人群中,表情时而尴尬时而暧昧,或许他心里搅拌着一丝骄傲还有更多的无奈。福尔摩斯一直在公众心中以没有裂缝的面目出现,无私欲,无困惑,洞穿人性与人心,他成为了一种近乎澄澈的存在,仿若毫无肉身的牵绊。但这部《福尔摩斯先生》将这一切进行了一次完全地逆转,彻底把神探沉重的肉身置于前台,而抽空了一切精神性的光芒。
当福尔摩斯必须面对世俗的琐事,就显得无比哀伤。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与头脑,他养的蜜蜂,在旁人看来是一堆危险的垃圾,他回忆着一个一直牵挂的案子,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貌将其讲述出来,但终不得法,他的管家也从未对他有任何一点敬仰与崇拜,甚至在谋划着离开这个倔强而垂死的老人,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电影进行到这个层面,其实已经不单单讲述福尔摩斯这个知名的文学形象,而是变成所有人的隐喻。无论我们有过怎样的辉煌,在世俗中又曾有过怎样的名声,但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真正卸下伪装的时刻,都是我们最虚弱的衰老时刻。他的凄冷晚景并非只是他一人承受的结尾,而是所有人普遍需要面对的真实结局。
《福尔摩斯先生》塑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与之对照角色——福尔摩斯管家的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个弱不禁风的老人仍然是不同的,他仍然代表着某种来自于远方和彼岸的神秘气息,书房里那些古旧的照片,残存的信物,以及似乎永遠无法完成的书稿,还有那一箱需要悉心照料的蜜蜂,都成为了男孩的希望。他没有父亲,所以,作为管家的母亲希望男孩能远离老年的福尔摩斯,这个底层的劳动者清醒地知道,总有一天,老人会离开他们,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那将是又一次伤害。但在当下,之于孩子,老人不仅是一种父爱的变型,更是脱离逼仄生活的通道,男孩看到了某种高于现实的东西,在他以往短暂的生存经验中,那种微弱闪光的东西从未存在过。而这个老人唤醒了他。在这个充满老人味的哀伤故事里,孩子成为了一抹亮色。
某种程度上说,福尔摩斯的所有活力与精神都通过一次次对话浇灌到了这个孩子身上,这成为了一次犹如转世般的奇妙关系。
在之前的有关福尔摩斯的作品中,神探本人一直是被塑造为低情商高智商的形象,这也几乎成为了日后所有神探的精典模板。但这一次,年老的福尔摩斯变成了一个重回世俗的人,他自觉也愿意去寻找与生活和解的途径,他不再把生活的细节当做阻挡真相的迷障,所以,他不再选择拨开世俗,他会流露感情,思念,追忆,甚至在孩子被黄蜂伤害之后还痛哭失声。一个冰冷理性的象征符号,被彻底融化成为一个有情感会伤感,甚至充满破洞的人。他痛哭的瞬间,就是坚硬世界变得柔软的时刻。但当这蜕变完成,已是人生终点。这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一直困在某种固执的冰冷中,发现柔软的美好之日,已经太晚。
所以,当伊恩·麦克莱恩扮演的老年福尔摩斯颤颤巍巍地爬上自家的楼梯;站在花园里也会出现幻觉;只有在袖口上写上名字,才能想起正在与自己谈话的人是谁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感到心酸。这些画面彻底让他从神界落入凡间。这是这部电影的要义。
电影回溯福尔摩斯与日本朋友见面时,对方一直在问他的烟斗和礼帽,福尔摩斯只能笑着说,那些都是华生杜撰出来的,我本人更爱雪茄。他第一次自己去电影院看改编自自己的电影。看着一个陌生人在巨大的银幕上扮演自己——做作的自己,故弄玄虚的自己,通晓一切的自己。他隐藏在人群中,表情时而尴尬时而暧昧,或许他心里搅拌着一丝骄傲还有更多的无奈。福尔摩斯一直在公众心中以没有裂缝的面目出现,无私欲,无困惑,洞穿人性与人心,他成为了一种近乎澄澈的存在,仿若毫无肉身的牵绊。但这部《福尔摩斯先生》将这一切进行了一次完全地逆转,彻底把神探沉重的肉身置于前台,而抽空了一切精神性的光芒。
当福尔摩斯必须面对世俗的琐事,就显得无比哀伤。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与头脑,他养的蜜蜂,在旁人看来是一堆危险的垃圾,他回忆着一个一直牵挂的案子,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貌将其讲述出来,但终不得法,他的管家也从未对他有任何一点敬仰与崇拜,甚至在谋划着离开这个倔强而垂死的老人,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电影进行到这个层面,其实已经不单单讲述福尔摩斯这个知名的文学形象,而是变成所有人的隐喻。无论我们有过怎样的辉煌,在世俗中又曾有过怎样的名声,但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真正卸下伪装的时刻,都是我们最虚弱的衰老时刻。他的凄冷晚景并非只是他一人承受的结尾,而是所有人普遍需要面对的真实结局。
《福尔摩斯先生》塑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与之对照角色——福尔摩斯管家的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个弱不禁风的老人仍然是不同的,他仍然代表着某种来自于远方和彼岸的神秘气息,书房里那些古旧的照片,残存的信物,以及似乎永遠无法完成的书稿,还有那一箱需要悉心照料的蜜蜂,都成为了男孩的希望。他没有父亲,所以,作为管家的母亲希望男孩能远离老年的福尔摩斯,这个底层的劳动者清醒地知道,总有一天,老人会离开他们,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那将是又一次伤害。但在当下,之于孩子,老人不仅是一种父爱的变型,更是脱离逼仄生活的通道,男孩看到了某种高于现实的东西,在他以往短暂的生存经验中,那种微弱闪光的东西从未存在过。而这个老人唤醒了他。在这个充满老人味的哀伤故事里,孩子成为了一抹亮色。
某种程度上说,福尔摩斯的所有活力与精神都通过一次次对话浇灌到了这个孩子身上,这成为了一次犹如转世般的奇妙关系。
在之前的有关福尔摩斯的作品中,神探本人一直是被塑造为低情商高智商的形象,这也几乎成为了日后所有神探的精典模板。但这一次,年老的福尔摩斯变成了一个重回世俗的人,他自觉也愿意去寻找与生活和解的途径,他不再把生活的细节当做阻挡真相的迷障,所以,他不再选择拨开世俗,他会流露感情,思念,追忆,甚至在孩子被黄蜂伤害之后还痛哭失声。一个冰冷理性的象征符号,被彻底融化成为一个有情感会伤感,甚至充满破洞的人。他痛哭的瞬间,就是坚硬世界变得柔软的时刻。但当这蜕变完成,已是人生终点。这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一直困在某种固执的冰冷中,发现柔软的美好之日,已经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