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应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路径,厘清法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本”“道”“术”问题,有利于将厚德这一首要标准落到实处,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基金项目】
: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入机制探析”(2019JKDJ023),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国家治理体系中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作用机制研究”(2018GWTSCX024)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应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路径,厘清法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本”“道”“术”问题,有利于将厚德这一首要标准落到实处,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其他文献
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党史学习教育固本培元的重要性出发,梳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性,从四个维度系统剖析党史学习教育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扣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内容、教师、学生、效果等内部要素的协同高效,构建起高质量教育体系。近年来,“形势与政策”课在取得良好育人实效的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即在内容的丰富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教师知识存量的稳定性与授课内容增量的时效性之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被动式认知之间以及学生思想行为中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均存在矛盾。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要以矛盾的破解为出发点,持续推动课程内部结构优化,让教学内容“活”起来,让教师“学”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效果
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关系到立德树人的使命实现。高校要统筹谋划、把握规律、整体推进,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心理育人理念,加强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心理育人创新性实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心理育人一体化格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育人路径与体系。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移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促进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深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教育开放运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等方面论证了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对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思政课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师生交流弱化、盲目追求技术化以及课程设计机械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调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升教
挫折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挫折教育的有效开展应注重问题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构建顶层思想引领体系;注重自然渗透、寓教于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体系;注重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构建实践育人发展支撑体系;注重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构建合作共育的四轮驱动体系。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和实践磨砺,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耐压能力,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需求感、价值感、满足感、成就感。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现实需要,是观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要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推动辅导员更好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责任。
探索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是高校党建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存在品牌意识缺乏、理论层次不高、实践环节脱节、品牌监督不严等问题。因此,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要坚持党建品牌与院系发展“双融合”、党建品牌质量提升标准化、党建品牌内容运营项目化的实践原则。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应聚焦党建引领,围绕“学习教育—实践项目—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通过打通“三个环节”、构建“三大体系”,实现“两个目标”,构建以品牌化促进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项目化教学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为导向,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参与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自觉承担起实践教学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并对项目化实践教学进行多元评价,进而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思政课教师应通过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高校应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培训和多元考评,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协同思维具体表现为整体性思维、层次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合目的性思维四个维度。运用协同思维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资助育人理念、不断完善“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契合”的协同资助育人体系、积极搭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资助育人平台。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协同资助育人理念引领,重点做好主体协同;拓宽协同资助育人形式,发挥载体协同效应;强化协同资助育人环境保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由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分类过于细化,高校教师也较少接受专门的教师教育训练等,造成不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文章分析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核心要素和结构模型,探索了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管理,确保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增强其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加强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持续发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