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 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
  他是清末状元,更是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棉铁主义”,一生创办了30多个企业,一手造就“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16岁时,考中秀才。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2年,朝鲜发生“ 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来到汉城。他在这里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
  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
  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
  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创建首个民族资本集团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
  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张謇主张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民国3年(1914年)张謇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   张謇以大生为核心,共办了大小企业34个,涉及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银行、交通、服务行等,原始资本约为600万两白银。在苏北沿海各地,他还办了20个盐垦公司,估计资本为1600余万元。据日本人驹井德三在1922年调查估计,大生集团的资本总额约为3300多万元。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时。原来闪躲不肯出资的许多人纷纷入股。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兴国梦碎后的代价
  据《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不过,张謇作为掌舵人即便在盛极之时也不是没有警觉,他曾发出过这样的通告:“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晚清状元、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中国士大夫阶层一向耻于经商,张謇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艰难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商业活动处处受到牵制。
  大生驻沪事务所的前身是大生沪账房,后来几乎成了整个大生系统的神经中枢、金融调剂中心。大生鼎盛之时,上海等地的银行、钱庄争相给大生上海事务所提供贷款,加上宁绍帮和镇扬帮竞争激烈,他们不怕大生借,只怕大生不来借。那时,大生在银钱业眼里,简直就是香饽饽、摇钱树。大生掌握的现金最多时有两三千万,能透支的款项在五六百万之间。有熟悉当年金融行情的人说,“中国人不以存款方式,而以贷款方式借钱与外商银行的,只有大生一家。”由于借贷便利,大生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大生对外负债已经400万两,危机开始出现。张謇本来想在来年举办地方自治第 25年报告会,全面展示南通地方自治的成绩,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常引为骄傲、赖以保障南通的许多水利工程摧毁。1922年,在北京、上海报纸举办的成功人物民意测验中,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张謇得票数最高,他走到了一生的顶峰,这一年正好是他70大寿。也正是这一年,持续走红的市场突然走黑,棉贵纱贱,向来赢利的大生一厂亏损39 万多两,二厂亏损31万多两。1922年成为大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对于股东的责难,古稀之年的张謇同样有一肚子怨言,大生即将搁浅时,他在给股东的宣言书中表示,大生一、二两厂的股本只有369万两,而纱锭的市值在900万两以上。27年来大生仅官利就付出了1348万多两,股东所得已数倍于投资。即使大生彻底失败,他也无愧于股东。如果不是为地方自治,不是为教育、慈善、公益,对专制朝廷的高官厚禄尚且不动心,哪里会低声下气为人牛马?自己70多岁了,为人牛马30年,也可以结束了。他欠大生的债务,可以从股息和退隐费中分年偿还。股东对此不满,股东会不欢而散。
  张謇曾说过,他“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事实上,当时的政府对企业家行为也基本不闻不问。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因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可资比较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8个字,“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大生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说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他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
  1922年,商业精神领袖、“状元企业家”破产。1926年7月17日因病在南通逝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其他文献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角逐文化领导权和争取群众支持的重要方面。  古人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形态及内容与其国内政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就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制定出“礼乐”制度,使国家和社会的日常事务按照“礼乐”的要求运行,以达到政事有条不紊、
期刊
到目前为止,“线索最多,证据最充分,最重要的是时间最快,效果最显著的案件”,就来自微博爆料  3天,63个小时,这被称为微博反腐“秒杀式”经典案例,速度之快,令围观者振奋。“这”指的是正厅级干部雷政富的落马。  11月2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经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近日互联网流传有关不雅视频中的男性确定为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同志北碚区区委书记
期刊
他们既是整个时代的新鲜血液,又肩扛极大的期望与生活的重负  《奋斗》、《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悉数近年来火热荧屏的热门电视剧,以80后生活为原型的占据了半壁江山。80后,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群体,他们面对婚姻、工作、生活的态度,在电视剧中以及舆论的放大镜下,再一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张儿”  从童年起,80后这个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军就吸引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期刊
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玉宇呈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将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又迎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时刻。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施科学准确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全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一个人
期刊
在十八大的2270名代表中,有四位新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都是大学生村官。  “80后”的大学生村官亮相全国党代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媒体和专家认为,这是大学生村官群体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作为“新生代”党代表,不仅体现着身份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担当。  他们的当选,是对所有大学生村官的鼓励,更是对当代青年的启迪。  “我们大学生村官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更要努力让青春在农村焕发
期刊
党的十八大就要召开了。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与全体华西人一样,内心充满期待  吴协恩,是著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党委书记。虽然就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已经9年,但是村民们仍称呼他为“新书记”。  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吴协恩说,自己更关注农村。最近,他也在了解一些情况,要把基层的声音传递上去,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等。  “新书记不新,老书记不老”  在华西村,村民们有句话,叫“新书记不新,老书记不老”。
期刊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邢镭深知这个道理。为了带领农民发展特种养殖,探索特种养殖致富道路,邢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时间。  他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对山区农民的朴素真情,在三湾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  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是罗霄山脉中段的一个边远小山村,因为上个世纪20年代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的一次“改编”,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的基础,从此使这个小山村名扬天下。
期刊
不断向前的车辙,是他们追逐石油的方向,是他们丈量人生的标杆  “沙漠运输是沙漠石油勘探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沙漠运输,沙漠石油勘探寸步难行”。熟悉沙漠石油勘探开发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  20多年来,塔里木的沙漠运输人奋战在荒凉艰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风沙为伴,以车辆为家,如吃苦耐劳的骆驼,为塔里木油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断向前的车辙,是他们追逐石油的方向,是他们丈量人生的标杆。“特别
期刊
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全力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  近年来,淮安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决策部署,积极抢抓省里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积极实施靠开放、靠科技、靠人才“三靠策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我有了一个口头禅,当有人问我过得好不好,就会漫不经心甩出一个词——“活着”。  在很多场合,也都听到过不少人会发出类似慨叹——“活着呗,还能怎么着?”  不是刻意矫情。拿我来说,谈不上富贵,倒也算衣食无忧。我不属哪种教徒,也还有点文化偏好。不论是现实,还是精神,原本不应该有这种没着没落的深沉无力感。  但是,有一种无助,已经在血液中流淌。一些拥有更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人,不也都是像我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