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一方面,脱贫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另外一方面,当前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习总书记说:“扶贫先扶智”。本文探讨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的区别,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扶贫 “输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
一、授人以鱼:输血式扶贫
输血式扶贫是扶贫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众直接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能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但就长远来看,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扶贫工作中,贫困群众自身是内因,而政府的扶持帮助是外因。如果一味地实施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久而久之,就会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对扶贫资金、物质产生依赖,进而形成精神贫困。一旦形成依赖心理,他们就会有“等、靠、要”行为。等政府扶持,靠政府脱贫,要扶贫物资。长此以往,会使得扶贫工作难度倍增,见效甚微。
二、授人以渔:造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也叫开发式扶贫,是区别于“输血式”扶贫的一种扶贫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等、靠、要”变为“自食其力”;将“被动”脱贫变为“主动”脱贫;比如有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在政府的帮助下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有的贫困地区因户制宜,以养殖业带动经济发展。虽然脱贫致富的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实现自我发展走上致富路。虽然造血式扶贫不像输血式扶贫那样立竿见影,但造血式扶贫才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根本之路。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困难,还能挖掘他们自我发展的潜力。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这种扶贫方式的转变,其影响却是长久的、广泛的、深远的。
三、教育扶贫:从“输血式”到“造血式”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式扶贫不如造血式扶贫。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使得教育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脱贫致富进程中的拦路虎。而贫困又会产生一种特殊现象就是贫困代际。贫困代际的定义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传递给下一代。简单来说,就是贫困的循环。贫困一旦开始,如果没有外来的干预,那么这种现象就会一直传递下去。要想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贫困地区的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确实是一项投入多,周期长的事业。而贫困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多地是关注眼前利益,把本该学习知识的时间用于务工务农。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他们认为能够为家庭带来收入才是最切实际的。事实证明,这不但不能摆脱贫困的现状,反而会使情况越来越坏。这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因此,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前提。只有从思想上深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把内在意识转换为外在行动。其次是扶贫内容不精准,使得扶贫内容与贫困群众需求脱节。比如说,有的人需要的是技能培训,那么就不能强行进行文化培训。有的地区适合养殖业,那么就不能开展旅游业培训。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讲求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以及因人而异。如果忽略了贫困群众的特殊性,一方面会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扶贫的成效。最后是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条件艰苦且收入微薄的农村地区支教。政府为了支持農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了农村特殊岗位教师,硬性要求低,成功率高,并且期满三年后给予事业单位编制。对于那些削尖脑袋想进入编制体系的人来说,特岗的确很让人心动。更有甚者,拿特岗教师做垫脚石,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流向城市,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的教师流动性很大。即使那些最后留在农村继续支教的人,在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上与城市教师相差甚大。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求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积极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在保障学生入学上,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与奖学金制度,减轻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负担。
输血式扶贫短期内虽见效快,但绝不能代替造血式扶贫。只有造血式扶贫才能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与发展。只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也只有将教育大计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才能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刘艳艳. 试析贫困的代际转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孙燕,崔惠民.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2018.
【3】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 ,2018.
作者简介:曾红梅(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教育扶贫 “输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
一、授人以鱼:输血式扶贫
输血式扶贫是扶贫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众直接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能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但就长远来看,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扶贫工作中,贫困群众自身是内因,而政府的扶持帮助是外因。如果一味地实施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久而久之,就会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对扶贫资金、物质产生依赖,进而形成精神贫困。一旦形成依赖心理,他们就会有“等、靠、要”行为。等政府扶持,靠政府脱贫,要扶贫物资。长此以往,会使得扶贫工作难度倍增,见效甚微。
二、授人以渔:造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也叫开发式扶贫,是区别于“输血式”扶贫的一种扶贫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等、靠、要”变为“自食其力”;将“被动”脱贫变为“主动”脱贫;比如有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在政府的帮助下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有的贫困地区因户制宜,以养殖业带动经济发展。虽然脱贫致富的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实现自我发展走上致富路。虽然造血式扶贫不像输血式扶贫那样立竿见影,但造血式扶贫才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根本之路。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困难,还能挖掘他们自我发展的潜力。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这种扶贫方式的转变,其影响却是长久的、广泛的、深远的。
三、教育扶贫:从“输血式”到“造血式”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式扶贫不如造血式扶贫。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使得教育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脱贫致富进程中的拦路虎。而贫困又会产生一种特殊现象就是贫困代际。贫困代际的定义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传递给下一代。简单来说,就是贫困的循环。贫困一旦开始,如果没有外来的干预,那么这种现象就会一直传递下去。要想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贫困地区的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确实是一项投入多,周期长的事业。而贫困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多地是关注眼前利益,把本该学习知识的时间用于务工务农。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他们认为能够为家庭带来收入才是最切实际的。事实证明,这不但不能摆脱贫困的现状,反而会使情况越来越坏。这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因此,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前提。只有从思想上深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把内在意识转换为外在行动。其次是扶贫内容不精准,使得扶贫内容与贫困群众需求脱节。比如说,有的人需要的是技能培训,那么就不能强行进行文化培训。有的地区适合养殖业,那么就不能开展旅游业培训。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讲求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以及因人而异。如果忽略了贫困群众的特殊性,一方面会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扶贫的成效。最后是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条件艰苦且收入微薄的农村地区支教。政府为了支持農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了农村特殊岗位教师,硬性要求低,成功率高,并且期满三年后给予事业单位编制。对于那些削尖脑袋想进入编制体系的人来说,特岗的确很让人心动。更有甚者,拿特岗教师做垫脚石,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流向城市,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的教师流动性很大。即使那些最后留在农村继续支教的人,在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上与城市教师相差甚大。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求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积极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在保障学生入学上,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与奖学金制度,减轻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负担。
输血式扶贫短期内虽见效快,但绝不能代替造血式扶贫。只有造血式扶贫才能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与发展。只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也只有将教育大计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才能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刘艳艳. 试析贫困的代际转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孙燕,崔惠民.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2018.
【3】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 ,2018.
作者简介:曾红梅(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