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诚信”概念的内涵分析,提出“诚信权变观”,为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和设立“诚信干校”提出理论参考。根据“人品塑造工程”的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诚信干校”章程及教务方面的宏观架构,并对“诚信干校”进行了SWOT分析。
关键词: 诚信蓝;人品塑造;诚信干校;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257-02
诚信问题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社会,还是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呈白热化态势的国际社会,诚信问题都是一个全民关注、举世瞩目的全球性、世界性的大问题。就国内来看,近年来大学生失信违约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忧虑[1]。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教育学生诚信做人、诚信立身,从宏观上看,这是当今社会转型期急需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更是高校责无旁贷的立德树人责任。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因为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多种矛盾集合的产物,应对之策不可能有什么偏方秘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通力合作,综合施策。
根据我们的调研,“人品塑造工程”在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有的还有专门教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课时保证,有实施机构,有考核且有学分。但调查发现,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与工程实施初衷有一定差距。个中原因在于工程实施浅层化,活动单一化,考核形式化。总体上看,该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发在校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内在吸引力。
本文提出在高校设立“诚信干校”,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着手,尝试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诚信公民打下牢固的认识基础。并以此作为“人品塑造工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一条路径,促进高校校园育人文化功能的提升。
一、“诚信干校”内涵剖析。
首次分析“诚信”的概念内涵。从概念的内涵上作一番分析,为教育大学生塑造人品素质提供制定规章制度之初的理论参考。“诚信”是一个复合概念,“诚”与“信”的内涵不同。许慎认为“诚”、“信”互训,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诚,信也”、“信,诚也”的观点[2]。但“诚”与“信”的语言功能不同。“诚”主要强调个人内在的品质,“信”则主要强调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普遍“重诚轻信”,认为“诚”居于基础和主导的层面,而“信”更多地受“诚”的统领和制约。“诚信”的含义则是对内真诚向善,不自欺,对外表现在为人处事上,不欺人,言出必行,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这样才能互相信任。
其次,分析“诚”与“信”的内涵关系。“诚”是对人内在的要求,“信”是外在的表现。这两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互统一的地方,都要求真实无妄。“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是“信”的内在起源。二者相互依存,无诚者必定无信,无信者必定不诚[3]。
再次,分析“诚信干校”与“人品塑造工程”的联系。顾名思义,“诚信干校”是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为教育目标的学生干部培训学校。人品塑造工程的重点内容包括诚信感恩、艰苦奋斗、遵纪守法、个人责任、礼义礼仪、理想信念等9个方面[4]。调研发现,诚信品质居于大学生人品范畴的关键层,在人品塑造工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然后,提出“诚信干校”校训精神。校训是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经调研发现,大学生人品是具有可塑性的,是不断发展着的,据此,本文提出“诚信干校”的四个发展层次的校训精神,分别是核心层:阳光向善;基础层:独立自强;交往层:诚信正直;发展层:敬业创新。
最后,提出“诚信权变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诚信权变观”是干校学员必需掌握的认识工具。诚信干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青年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待人、诚信处事,并不是教育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投机取巧,更不是教育学生泥古不化。诚信干校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理涉及到诚信品质的问题时,学会通权达变,辨义行权。第一是要掌握诚信行为的“义”。义即大义,道义,大道理,我们定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危害到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时,将有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大道理不能不讲,更不能无视,这时我们是不能盲目地“言必行,行必果”的,这时我们要先“辨义”。当我们的行为将影响人生几十年的成长历史时,我们不能放弃诚信立身、诚信待人的责任,比如我们要坚决反对学业上的考试作弊、证书造假、虚报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恶意欠贷不还等。第二是要掌握诚信行为的“权”。权即权变,变化,灵活处理。只要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义的,意在达到美好愿望的,即使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表面上是不诚信的,做了也无妨。比如生活中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主动的配合等。“诚信权变观”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应变策略,其主旨是教育学生掌握诚信行为的时、效、度,权衡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义。
二、现状明析。
现状简介。部分高校“人品塑造工程”实施以来,从制度层面体现了系统论思想,入课程,计学分,出教材;从活动开展来看体现出常态化趋势,勤俭自律,校园清洁、人品银行存折登记;从工程实施效果来看,经问卷调查、学生干部访谈、“人品塑造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访谈,得出较为客观的评判是:大而化之,浮于表层。
现状分析。主观原因在于教育者认识不到位,人品塑造工程虽然有系统论支持但没有体现当今社会转型期所急需的人才培养核心主题,缺少核心和灵魂。该核心和灵魂就是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为主题的时代精神,教育者应吸取对于中学生的那种单纯灌输和填鸭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训,对大学生应施行符合时代特点的、令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统一起来开展德育活动。社会转型期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浮于表层的人品塑造工程没有适应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特点的素质塑造路径,缺少理性提升和实践体验;没有切合大学生身心成长所需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养成特点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是立体的,“我们不能从教育而谈教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的,因此,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我们也应该增加多元化的视角,力求研究的全面性。”[5] 三、提出创立“诚信干校塑人品”的“人品塑造工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路径策略。
(一)创校缘起。“诚信干校”即以培养塑造“诚信”品质为教育目标的学生干部学校。创立“诚信干校”是基于社会转型期对高校人才的时代需要,大学生身心成长关键期的成才需要,人品塑造工程深入持续开展推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升的客观需要。
(二)干校章程。干校章程是干校的灵魂和组织法。章程的制定和发布应有严格的程序,一般应包含如下内容:诚信干校的组织领导隶属宜隶属于院校党委组织部,在高校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诚信干校可与校内业余党校、团校或分设或合立。干校生源结构方面,以学生干部为主,且学员需经自荐、党团组织推荐、公示等程序方可入学。师资基础应以本校骨干教师、党校团校教师和优秀学干组成的师资队伍为主,外请师资为辅。章程还应明确培养目标、组织体系及管理架构、设立与解散等。
(三)干校教务。干校教务是体现干校章程的具体工作。如干校分期,可与入学年级同期,一学年为一期。课程分期问题,同一期干校可分上下学期开设课程。课程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论坛、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形式。课程内容问题,上学期开设认识类课程和论坛,如马列主义哲学讲座、包含道德、心理、生理、名人青年时代等各类文史哲知识的知识讲座,国际国内时事热點讲座及论坛,干部素质养成讲座与论坛等;下学期侧重能力养成和社会实践,如论坛和讲座的组织策划训练,团体或分组直面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干校学习成长经历的毕业设计等。学员作业内容形式之一是搜集、研讨古今中外与诚信品行有关的史实史料,形式之二是自我剖析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诚信品行塑造的心路历程等。毕业事项问题,可将毕业典礼日设为学校“诚信节”;毕业考核形式以基于诚信干校校训精神内容为主题的讲座实战为主,以提交诚信权变观实践报告、古今诚信品行调研报告为辅;通过毕业考核则发给“诚信干校”毕业奖状;毕业典礼以毕业奖状颁发及“诚信节”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此外,还可以有机会地进行干校校友会组织建设及相应的交流活动等。
四、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诚信干校”可行性。
“诚信干校”优势:在于突出了“人品塑造工程”的载体、抓手、路径,在于干校生源的选拔机制和培养内容,更在于适应了大学生走入社会直面社会竞争的时代需要。
不足之处: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脱胎于传统培养教育思维框架的“诚信干校”其不足之处在于培养教育形式老套,在于课程内容深度与学员知识储备之间的契合程度难以把握,在于师资队伍本身的人品素养和学识水平以及持久的工作热情,这些都将难以对学员产生长久的吸引力,易于产生像业余党校那样的高大上和假大空之类的不良影响。
从机会层面来看,“人品塑造工程”的公式化、形式化、浅层次逐渐凸显,内容和形式以及机制都需要推陈出新。既如此,“诚信干校”的创立如同春潮春讯,带来新的气息,新的内容,新的机制,将“人品塑造工程”推向新层次、新阶段、新水平,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
从威胁层面来看,除了干校章程的制度落地、生源和师资的选拔落实、组织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序建立,最大的创校威胁在于观念体认。首先是广大师生员工对创新“诚信干校”是否有必要性的认可和支持;其次是学校领导层对此项目是否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支持;再就是在各方认可和支持的主观条件具备后,相关的人、财、物的制度性安排。
当然,本研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塑造大学生一生的诚信品质,我们仅从教育者的立德育人的责任出发,以“诚信干校”的培养模式呼应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诚信人品塑造的热切期盼,尝试将“诚信干校”作为“人品塑造工程”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之一作探索性尝试。
参考文献
[1] 朱敏达.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思考.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2] 周文宇、周先进.儒家诚信思想研究综述.山东青年,2016年第2期.
[3] 邓绪兰.儒家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12期.
[4] 叶国建,张德扬.人品塑造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探讨——兼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人品塑造工程”实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5] 邱昆.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综述——基于CNKI10年的文献检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关键词: 诚信蓝;人品塑造;诚信干校;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257-02
诚信问题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社会,还是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呈白热化态势的国际社会,诚信问题都是一个全民关注、举世瞩目的全球性、世界性的大问题。就国内来看,近年来大学生失信违约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忧虑[1]。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教育学生诚信做人、诚信立身,从宏观上看,这是当今社会转型期急需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更是高校责无旁贷的立德树人责任。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因为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多种矛盾集合的产物,应对之策不可能有什么偏方秘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通力合作,综合施策。
根据我们的调研,“人品塑造工程”在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有的还有专门教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课时保证,有实施机构,有考核且有学分。但调查发现,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与工程实施初衷有一定差距。个中原因在于工程实施浅层化,活动单一化,考核形式化。总体上看,该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发在校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内在吸引力。
本文提出在高校设立“诚信干校”,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着手,尝试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诚信公民打下牢固的认识基础。并以此作为“人品塑造工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一条路径,促进高校校园育人文化功能的提升。
一、“诚信干校”内涵剖析。
首次分析“诚信”的概念内涵。从概念的内涵上作一番分析,为教育大学生塑造人品素质提供制定规章制度之初的理论参考。“诚信”是一个复合概念,“诚”与“信”的内涵不同。许慎认为“诚”、“信”互训,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诚,信也”、“信,诚也”的观点[2]。但“诚”与“信”的语言功能不同。“诚”主要强调个人内在的品质,“信”则主要强调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普遍“重诚轻信”,认为“诚”居于基础和主导的层面,而“信”更多地受“诚”的统领和制约。“诚信”的含义则是对内真诚向善,不自欺,对外表现在为人处事上,不欺人,言出必行,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这样才能互相信任。
其次,分析“诚”与“信”的内涵关系。“诚”是对人内在的要求,“信”是外在的表现。这两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互统一的地方,都要求真实无妄。“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是“信”的内在起源。二者相互依存,无诚者必定无信,无信者必定不诚[3]。
再次,分析“诚信干校”与“人品塑造工程”的联系。顾名思义,“诚信干校”是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为教育目标的学生干部培训学校。人品塑造工程的重点内容包括诚信感恩、艰苦奋斗、遵纪守法、个人责任、礼义礼仪、理想信念等9个方面[4]。调研发现,诚信品质居于大学生人品范畴的关键层,在人品塑造工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然后,提出“诚信干校”校训精神。校训是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经调研发现,大学生人品是具有可塑性的,是不断发展着的,据此,本文提出“诚信干校”的四个发展层次的校训精神,分别是核心层:阳光向善;基础层:独立自强;交往层:诚信正直;发展层:敬业创新。
最后,提出“诚信权变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诚信权变观”是干校学员必需掌握的认识工具。诚信干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青年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待人、诚信处事,并不是教育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投机取巧,更不是教育学生泥古不化。诚信干校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理涉及到诚信品质的问题时,学会通权达变,辨义行权。第一是要掌握诚信行为的“义”。义即大义,道义,大道理,我们定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危害到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时,将有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大道理不能不讲,更不能无视,这时我们是不能盲目地“言必行,行必果”的,这时我们要先“辨义”。当我们的行为将影响人生几十年的成长历史时,我们不能放弃诚信立身、诚信待人的责任,比如我们要坚决反对学业上的考试作弊、证书造假、虚报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恶意欠贷不还等。第二是要掌握诚信行为的“权”。权即权变,变化,灵活处理。只要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义的,意在达到美好愿望的,即使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表面上是不诚信的,做了也无妨。比如生活中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主动的配合等。“诚信权变观”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应变策略,其主旨是教育学生掌握诚信行为的时、效、度,权衡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义。
二、现状明析。
现状简介。部分高校“人品塑造工程”实施以来,从制度层面体现了系统论思想,入课程,计学分,出教材;从活动开展来看体现出常态化趋势,勤俭自律,校园清洁、人品银行存折登记;从工程实施效果来看,经问卷调查、学生干部访谈、“人品塑造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访谈,得出较为客观的评判是:大而化之,浮于表层。
现状分析。主观原因在于教育者认识不到位,人品塑造工程虽然有系统论支持但没有体现当今社会转型期所急需的人才培养核心主题,缺少核心和灵魂。该核心和灵魂就是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为主题的时代精神,教育者应吸取对于中学生的那种单纯灌输和填鸭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训,对大学生应施行符合时代特点的、令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统一起来开展德育活动。社会转型期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浮于表层的人品塑造工程没有适应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特点的素质塑造路径,缺少理性提升和实践体验;没有切合大学生身心成长所需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养成特点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是立体的,“我们不能从教育而谈教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的,因此,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我们也应该增加多元化的视角,力求研究的全面性。”[5] 三、提出创立“诚信干校塑人品”的“人品塑造工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路径策略。
(一)创校缘起。“诚信干校”即以培养塑造“诚信”品质为教育目标的学生干部学校。创立“诚信干校”是基于社会转型期对高校人才的时代需要,大学生身心成长关键期的成才需要,人品塑造工程深入持续开展推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升的客观需要。
(二)干校章程。干校章程是干校的灵魂和组织法。章程的制定和发布应有严格的程序,一般应包含如下内容:诚信干校的组织领导隶属宜隶属于院校党委组织部,在高校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诚信干校可与校内业余党校、团校或分设或合立。干校生源结构方面,以学生干部为主,且学员需经自荐、党团组织推荐、公示等程序方可入学。师资基础应以本校骨干教师、党校团校教师和优秀学干组成的师资队伍为主,外请师资为辅。章程还应明确培养目标、组织体系及管理架构、设立与解散等。
(三)干校教务。干校教务是体现干校章程的具体工作。如干校分期,可与入学年级同期,一学年为一期。课程分期问题,同一期干校可分上下学期开设课程。课程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论坛、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形式。课程内容问题,上学期开设认识类课程和论坛,如马列主义哲学讲座、包含道德、心理、生理、名人青年时代等各类文史哲知识的知识讲座,国际国内时事热點讲座及论坛,干部素质养成讲座与论坛等;下学期侧重能力养成和社会实践,如论坛和讲座的组织策划训练,团体或分组直面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干校学习成长经历的毕业设计等。学员作业内容形式之一是搜集、研讨古今中外与诚信品行有关的史实史料,形式之二是自我剖析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诚信品行塑造的心路历程等。毕业事项问题,可将毕业典礼日设为学校“诚信节”;毕业考核形式以基于诚信干校校训精神内容为主题的讲座实战为主,以提交诚信权变观实践报告、古今诚信品行调研报告为辅;通过毕业考核则发给“诚信干校”毕业奖状;毕业典礼以毕业奖状颁发及“诚信节”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此外,还可以有机会地进行干校校友会组织建设及相应的交流活动等。
四、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诚信干校”可行性。
“诚信干校”优势:在于突出了“人品塑造工程”的载体、抓手、路径,在于干校生源的选拔机制和培养内容,更在于适应了大学生走入社会直面社会竞争的时代需要。
不足之处: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脱胎于传统培养教育思维框架的“诚信干校”其不足之处在于培养教育形式老套,在于课程内容深度与学员知识储备之间的契合程度难以把握,在于师资队伍本身的人品素养和学识水平以及持久的工作热情,这些都将难以对学员产生长久的吸引力,易于产生像业余党校那样的高大上和假大空之类的不良影响。
从机会层面来看,“人品塑造工程”的公式化、形式化、浅层次逐渐凸显,内容和形式以及机制都需要推陈出新。既如此,“诚信干校”的创立如同春潮春讯,带来新的气息,新的内容,新的机制,将“人品塑造工程”推向新层次、新阶段、新水平,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
从威胁层面来看,除了干校章程的制度落地、生源和师资的选拔落实、组织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序建立,最大的创校威胁在于观念体认。首先是广大师生员工对创新“诚信干校”是否有必要性的认可和支持;其次是学校领导层对此项目是否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支持;再就是在各方认可和支持的主观条件具备后,相关的人、财、物的制度性安排。
当然,本研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塑造大学生一生的诚信品质,我们仅从教育者的立德育人的责任出发,以“诚信干校”的培养模式呼应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诚信人品塑造的热切期盼,尝试将“诚信干校”作为“人品塑造工程”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之一作探索性尝试。
参考文献
[1] 朱敏达.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思考.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2] 周文宇、周先进.儒家诚信思想研究综述.山东青年,2016年第2期.
[3] 邓绪兰.儒家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12期.
[4] 叶国建,张德扬.人品塑造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探讨——兼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人品塑造工程”实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5] 邱昆.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综述——基于CNKI10年的文献检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