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采用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在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产生差错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验结果的差错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3%、93.6%,对照组分别为19.1%、78.7%,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检验设备、沟通缺乏、素质不足等,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有利于减少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醫学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对策
医学检验是医疗卫生机构预防、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临床疾病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提升医学检验准确率,控制检验差错的必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因素,探讨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94例医学检验患者纳入样本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进行研究,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9±2.6)岁;平均发病时间(5.2±0.7)d。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2±2.4)岁;平均发病时间(5.6±0.5)d。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除了常规质量管理之外,针对性地加强质量检验过程中各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1)加强对检验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定期对医学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对于老旧设备应当及时更换,并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提升设备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仪器设备造成的检验差错。(2)提升检验人员的素质:从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素养等层面出发,进行全方位地素质培训,使得检验人员能够从容面对检验工作,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3)建立医疗平台:医学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非常关键,通过医疗平台的构建,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相互交流的机会。(4)定期进行相应的考核:完善考核制度的同时,将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奖金、绩效等挂钩,促使检验人员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下标本检验的差错情况,计算标本检验的差错率,并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对医学检验工作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和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验结构差错率的对比
观察组检验结果差错率为4.3%(2/47),对照组检验结果差错率为19.1%(9/47),观察组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9%(44/4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8.7%(37/47),观察组要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学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且可靠的数据支撑,帮助医疗结构更好地对疾病作出相应的应对准备。从当前医学检验的发展来看,在检验的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检验的质量受到严峻的挑战,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不够理想。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检验设备的不足,尤其是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陈旧设备无法满足检验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2)检验人员沟通的缺乏,相互之间缺少及时沟通的平台。(3)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有待提升。第四名,技术考核的缺乏,相关检验人员对检验误差存在忽视现象。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就必须要从问题出发,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标本检验结果的差错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从检验设备、检验人员、考核机制等方面重复啊,实施全面的质量管控,能够更好地保证医学检验的质量。综上所述,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因素威胁着检验的质量。重视对质量控制因素的处理,加强对检验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参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锋.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0(b12):172-173.
[2]孙院红.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探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4,12(s1):118.
[3]王有法.有关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89-1190.
[4]钟杰,张国坤,陈增会.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757-758.
[5]杨正萼,王雪.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3,24(11):89-91.
关键词:醫学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对策
医学检验是医疗卫生机构预防、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临床疾病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提升医学检验准确率,控制检验差错的必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因素,探讨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94例医学检验患者纳入样本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进行研究,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9±2.6)岁;平均发病时间(5.2±0.7)d。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2±2.4)岁;平均发病时间(5.6±0.5)d。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除了常规质量管理之外,针对性地加强质量检验过程中各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1)加强对检验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定期对医学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对于老旧设备应当及时更换,并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提升设备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仪器设备造成的检验差错。(2)提升检验人员的素质:从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素养等层面出发,进行全方位地素质培训,使得检验人员能够从容面对检验工作,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3)建立医疗平台:医学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非常关键,通过医疗平台的构建,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相互交流的机会。(4)定期进行相应的考核:完善考核制度的同时,将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奖金、绩效等挂钩,促使检验人员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下标本检验的差错情况,计算标本检验的差错率,并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对医学检验工作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和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验结构差错率的对比
观察组检验结果差错率为4.3%(2/47),对照组检验结果差错率为19.1%(9/47),观察组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9%(44/4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8.7%(37/47),观察组要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学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且可靠的数据支撑,帮助医疗结构更好地对疾病作出相应的应对准备。从当前医学检验的发展来看,在检验的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检验的质量受到严峻的挑战,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不够理想。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检验设备的不足,尤其是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陈旧设备无法满足检验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2)检验人员沟通的缺乏,相互之间缺少及时沟通的平台。(3)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有待提升。第四名,技术考核的缺乏,相关检验人员对检验误差存在忽视现象。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就必须要从问题出发,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标本检验结果的差错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从检验设备、检验人员、考核机制等方面重复啊,实施全面的质量管控,能够更好地保证医学检验的质量。综上所述,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因素威胁着检验的质量。重视对质量控制因素的处理,加强对检验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参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锋.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0(b12):172-173.
[2]孙院红.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探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4,12(s1):118.
[3]王有法.有关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89-1190.
[4]钟杰,张国坤,陈增会.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757-758.
[5]杨正萼,王雪.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3,24(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