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高效性;教与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043—01
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高效,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坚决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七种关系。
一、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心中有目标,教学不“跑偏”。没有正确的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的开展将是无效的。通过整合协调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和全过程都应当一以贯之地为目标服务。但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对预设教学目标的机械执行,而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合理的调整。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要适时调整、灵活应对。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并非教师表演的平台。现代教师要变“我讲你会”为“我导你演”,由台前表演变幕后策划,课堂教学要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高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第三,教师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启蒙者、引领者和促进者,要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处理好生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课本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回归生活。构建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追求。高效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教材”,以生活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元的生活问题解决教学难题,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交融。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掌握课本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获取培养能力的钥匙。
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是使理论之树常青的动力,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部分与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在写作教学中新闻热点成为作文教学的“恒温点”。课堂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巧妙运用新鲜素材,创设学习的情境。情境问题要有探究性和深刻性,要让学生有思维的深度,有讨论的价值,有探究的空间。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共同探究,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课,要求把握现实性强的社会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理解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高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發展。用教材教要在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上下大功夫。因此,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要多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献和理论文章,“再造”教材。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对相关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驾轻就熟、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才能根据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合适的案例资料,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课件。
七、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及时、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疑释惑、激励教育的功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改变那种简单的肯定、简单的否定、简单的重复与概括的评价方式,多注重从学生认识、回答、发言、表演等对问题解决的意义和价值上去评价。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灵活运用自主性评价促反思,激励性评价注活力,互动性评价导异化,过程性评价促发展的评价策略,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步进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043—01
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高效,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坚决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七种关系。
一、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心中有目标,教学不“跑偏”。没有正确的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的开展将是无效的。通过整合协调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和全过程都应当一以贯之地为目标服务。但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对预设教学目标的机械执行,而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合理的调整。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要适时调整、灵活应对。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并非教师表演的平台。现代教师要变“我讲你会”为“我导你演”,由台前表演变幕后策划,课堂教学要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高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第三,教师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启蒙者、引领者和促进者,要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处理好生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课本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回归生活。构建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追求。高效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教材”,以生活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元的生活问题解决教学难题,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交融。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掌握课本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获取培养能力的钥匙。
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是使理论之树常青的动力,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部分与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在写作教学中新闻热点成为作文教学的“恒温点”。课堂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巧妙运用新鲜素材,创设学习的情境。情境问题要有探究性和深刻性,要让学生有思维的深度,有讨论的价值,有探究的空间。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共同探究,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课,要求把握现实性强的社会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理解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高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發展。用教材教要在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上下大功夫。因此,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要多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献和理论文章,“再造”教材。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对相关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驾轻就熟、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才能根据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合适的案例资料,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课件。
七、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及时、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疑释惑、激励教育的功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改变那种简单的肯定、简单的否定、简单的重复与概括的评价方式,多注重从学生认识、回答、发言、表演等对问题解决的意义和价值上去评价。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灵活运用自主性评价促反思,激励性评价注活力,互动性评价导异化,过程性评价促发展的评价策略,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步进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