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人际智能课程 学生 道德素养
长期以来,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远远多于其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研发人际智能课程,让学生历练各种生活境遇,并在境遇中培育自己的人际智能,提升道德水平,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对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人际智能课程的意义
课程因为学生而存在,人际智能课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存在。这种课程可以发生在教室,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这种课程主要与“发生”密切相连,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与学生建立“人缘”密不可分。加强对学生“人缘”的培育,对于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㈠通过开设人际智能课程,让道德教育成为可以触摸的实体教育
以课程为载体,让道德教育从空洞的说教转变成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可以通过设计活动得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这种课程可以将学生们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统一,精神需求与文化生活向着同一高度进步,那些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被不同的活动披露而被学生避开,为学生寻得道德评价标杆。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交往,让学生们有时间交流袒露心声,有什么小矛盾可以化解;用自己切实感受讲身边的道德故事,这些故事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扬善避恶,提升道德水平,从而营造“与人为善与己为善”、“方便他人也就方便自己”、“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
㈡通过开设人际智能课程,提升学生的道德商数
人际智能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道德商数,简称德商。而德商是学生个人行动的“道德罗盘”,它指引学生确定行为和目标的方向,使他们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资源获得成功。有德方能自律,能自律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自律方能他律,学生才能批判接受他自身以外的评价标准,形成道德自律,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㈢通过开设人际智能课程,纯正班风、学风、教风、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要形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管理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课程的设置都是奔着构建和谐校园的。人际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正确交往,这种交往是构成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活动示范,这种示范可以引导学生向着正能量方向发展。一切交往活动和谐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才能纯正,“四风”协调一致发展也就构成了和谐校园关系。
二、人际智能课程的特点
㈠实践性:人际智能课程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它以设置课程为载体,通过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操作、考察、设计、想象、实验、探究、创作、反思、体验等,尤其通过切身感受去发现和解决人际交往的方法,学会为人处世,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
㈡自主性:人际智能课程的课程设计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通过讨论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交往对象,自己决定活动生成的结果。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自主体验实践活动。
三、人际智能课程的内容
㈠认识自我:对于学生而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综合体,他们可能并非认真思索过,在人际智能课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情绪,管理情绪,建立自尊心。认识自我从心理学角度看,他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其内容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感觉、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态的反思与反省。㈡认识我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依照自己的心境处理事情。往往忽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忽略“换位思考”。人际智能课程要让学生认识“我”与他人的关系,了解人我差异,尊重他人,建立友谊。㈢认识我与社会的关系:学生的所有活动最终是归于社会活动,并被社会条件影响和制约。学生的生活、成长、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都要被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所影响,因此让学生认识社会,并处理好“我”与社会的关系,是人际智能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人际智能课程的实施
人际智能课程的实施,无论从内容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与学都提出了特殊要求。这种课程既陌生又熟悉,它交给学生完全符合社会公德的为人处世方法,将在学习过程中纠正学生认识的偏颇和扶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施的基本要求
(1).员参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觉性,将这种人际互动训练与每日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他们运用“有技术含量”的交往方法,并在运用中体会交往技巧,提升交往能力,提高道德水平。⒉任务驱动:不同年段分配不同任务,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引导人际智能课程有序开展。任务分配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那些方面活动内容、形成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水平,得到家长、同学的认同程度等。可以通过范例介绍亲身实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任务的意义,培育生存智慧。㈡实施的一般流程
(2).设环境:⑴组建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
加强校园的人文建设,配备必需的教辅资料和课题任务材料。
2.整合资源
把家庭、社会、学校等学生的活动空间均纳入课堂范畴,把人际智能课程融入到任何地域空间发生的事情中。⑵将人际智能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整合各科教育理念,加强课改教研的可容性,使人际智能课程无处不在无处不教。
长期以来,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远远多于其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研发人际智能课程,让学生历练各种生活境遇,并在境遇中培育自己的人际智能,提升道德水平,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对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人际智能课程的意义
课程因为学生而存在,人际智能课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存在。这种课程可以发生在教室,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这种课程主要与“发生”密切相连,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与学生建立“人缘”密不可分。加强对学生“人缘”的培育,对于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㈠通过开设人际智能课程,让道德教育成为可以触摸的实体教育
以课程为载体,让道德教育从空洞的说教转变成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可以通过设计活动得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这种课程可以将学生们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统一,精神需求与文化生活向着同一高度进步,那些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被不同的活动披露而被学生避开,为学生寻得道德评价标杆。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交往,让学生们有时间交流袒露心声,有什么小矛盾可以化解;用自己切实感受讲身边的道德故事,这些故事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扬善避恶,提升道德水平,从而营造“与人为善与己为善”、“方便他人也就方便自己”、“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
㈡通过开设人际智能课程,提升学生的道德商数
人际智能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道德商数,简称德商。而德商是学生个人行动的“道德罗盘”,它指引学生确定行为和目标的方向,使他们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资源获得成功。有德方能自律,能自律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自律方能他律,学生才能批判接受他自身以外的评价标准,形成道德自律,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㈢通过开设人际智能课程,纯正班风、学风、教风、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要形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管理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课程的设置都是奔着构建和谐校园的。人际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正确交往,这种交往是构成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活动示范,这种示范可以引导学生向着正能量方向发展。一切交往活动和谐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才能纯正,“四风”协调一致发展也就构成了和谐校园关系。
二、人际智能课程的特点
㈠实践性:人际智能课程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它以设置课程为载体,通过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操作、考察、设计、想象、实验、探究、创作、反思、体验等,尤其通过切身感受去发现和解决人际交往的方法,学会为人处世,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
㈡自主性:人际智能课程的课程设计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通过讨论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交往对象,自己决定活动生成的结果。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自主体验实践活动。
三、人际智能课程的内容
㈠认识自我:对于学生而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综合体,他们可能并非认真思索过,在人际智能课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情绪,管理情绪,建立自尊心。认识自我从心理学角度看,他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其内容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感觉、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态的反思与反省。㈡认识我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依照自己的心境处理事情。往往忽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忽略“换位思考”。人际智能课程要让学生认识“我”与他人的关系,了解人我差异,尊重他人,建立友谊。㈢认识我与社会的关系:学生的所有活动最终是归于社会活动,并被社会条件影响和制约。学生的生活、成长、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都要被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所影响,因此让学生认识社会,并处理好“我”与社会的关系,是人际智能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人际智能课程的实施
人际智能课程的实施,无论从内容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与学都提出了特殊要求。这种课程既陌生又熟悉,它交给学生完全符合社会公德的为人处世方法,将在学习过程中纠正学生认识的偏颇和扶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施的基本要求
(1).员参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觉性,将这种人际互动训练与每日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他们运用“有技术含量”的交往方法,并在运用中体会交往技巧,提升交往能力,提高道德水平。⒉任务驱动:不同年段分配不同任务,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引导人际智能课程有序开展。任务分配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那些方面活动内容、形成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水平,得到家长、同学的认同程度等。可以通过范例介绍亲身实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任务的意义,培育生存智慧。㈡实施的一般流程
(2).设环境:⑴组建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
加强校园的人文建设,配备必需的教辅资料和课题任务材料。
2.整合资源
把家庭、社会、学校等学生的活动空间均纳入课堂范畴,把人际智能课程融入到任何地域空间发生的事情中。⑵将人际智能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整合各科教育理念,加强课改教研的可容性,使人际智能课程无处不在无处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