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军校学员创新精神制约因素探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当前军校学员创新精神培育与改革强军新形势新要求尚有距离,面临着思想观念跟不上、教育模式僵化、政策法规滞后等诸多积弊与难题。深入分析其创新精神培育的制约因素,对于提高军校学员的创新素质,为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输送源头,在新起点上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军校学员; 创新精神;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21-01
  一、军事环境的影响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要求。
  军校学员的创新实践尤其是理论创新除了遵循科学性原则,还必须遵循党性原则以及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尽管从理论上讲党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是统一的,但是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容易让学员宁可退而求其次也不敢贸然行事①。另一方面,军队职业有绝对服从的特殊要求。这种严格的等级规范是以牺牲军人的部分主体性为代价的。对上级的指示不折不扣执行的同时,容易造成教条上而不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决策,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开拓精神的缺失和创新意识的泯灭。
  (二)相对封闭的管理环境。
  军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军校不管如何“开放”,也不可能完全融入社会中,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从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想和信息的流通。而且军校学员必须按照条令条例要求实施正规化管理,从军事管理的角度讲,这是科学的,但容易形成学员“谨小慎微”的思维定式,其思想容易日趋守旧僵化,创新精神难以张扬。
  二、军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教学手段缺乏启发性。
  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式引导,导致军校教育多认同性,少创造性,缺乏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有些教员甚至在科研探讨中采用“一言堂”的决断方式,造成学生缺乏敢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目前各院校正在在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上做一些探索尝试,但应用范围还不够广。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目前,军校学员的课程一般有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型,但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注重公共课、专业课而忽视选修课,这说明军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的共性而忽略学员的个性。创新精神的培育是建立在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大锅烩”而非因材施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生课程设置甚至和本科生相同,缺乏层级性,无法满足研究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需求,没有发挥其为提高学员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知识基础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
  现有教材内容更新相对较慢,学科前沿的内容反映不够。世界新军事革命持续推进和深入,军事理论创新和武器装备的更新速度很快,但是军校教育教材却远远落后于当前国内外新军事革命的进程。少数教员自身就没有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缺少必要的知识更新②。学员对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进展不能及时了解,导致学员学术视野狭窄、知识储备陈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开发和弘扬。
  三、军校评价机制的影响
  (一)学员考评机制。
  汰庸黜劣是军事人才培养的通则。但我军一些军校在落实学员淘汰机制方面不够坚决、执行不力。这对于部分学员就意味着,只要能混到毕业就可以拥有一份工作,在校期间学好学坏一个样,造成学员缺乏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常言道“刃不用则钝”,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其对知识往往浅尝辄止,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去钻研、思考,缺乏创新热情③。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往往思维活跃,不局限于传统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员评价体系,包括毕业分配、立功受奖,侧重于考试分数,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注重理论的逻辑推导,忽视了知识扩展和实际的运用,对创新能力素质的衡量不足,不能全面评价学员的综合素质。
  (二)教员考核机制。
  著名教育家梅贻倚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必然是充满创新活力的队伍,一潭死水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员,形成不了创新格局。要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员队伍。目前教员考评机制既缺乏量化的有形指标更忽视创新精神等无形指标;奖励与个人实际贡献、表现挂钩不紧,存在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现象;重个人科研轻学员教学,没有培养学员创新精神的进取动力和创造活力。
  四、军校氛围的影响
  (一)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硬件设施方面,有的缺乏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科学设备、实验场所和网络信息资源,无法为相关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有的一味追求设备多、更新快、种类全,跟风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对自身优势学科精准建设力度不足。在资金经费方面,由于其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科研经费使用不够透明有效,现有的绑定课题的经费管理模式使得绝大部分资金在经费下拨的“上游”就被“截流”,并不能对学员的创新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二)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
  受部队浮躁、功利、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院校学风不浓,教学质量相对较低,有的学员心思不在学业上,甚至存在重军事训练轻知识学习的情况,无法深入到学习科研中去,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影响学员的良性发展。而目前学术刊物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的学术风气,部分学员为顺利毕业、考评加分不惜花钱发表文章或让别人代做试验代写文章,这些不良的学术风气对学员创新精神的培育也极为不利④。
  注释:
  ①崔西平.论当代军人的创新精神[J].理论研讨,2015, (49):267-268.
  ②项军华,韩大鹏,张峰,刘昆.面向新型军队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6):18-20.
  ③邹宏新,孟梅,黄明球.军校研究生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0):21-23
  ④杨素敏,李雄伟,丁国良,齐剑锋.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关键要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14-15.
  作者简介:张碧坤,南京政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插图往往可以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我国初中语文插图的概况,然后介绍了插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最后就如何适用插图增加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插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8-01  一、我
中国历来都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并长期认为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美国人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钻研“快乐教育”的方法。当我看到《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时,我明白真正
摘要:身为一位普通小学语文教师,做不到治国平天下,却可做到齐家,做到独善其身,做到向上述那位让人景仰的乡村老人学习,做到认真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到让自己的学生多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的诗词、优美句段,一起领悟经典的丰富内涵,一起接受经典的神圣洗礼,共同进步,让每天单调乏味的教学增加一些新鲜的东西,内心倍感充实。  关键词:经典诵读;唐诗;宋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
园林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是集土方、绿化种植、铺装、水景布置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观工程。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施工单位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施工任
通过三线定向测量方法的介绍与精度分析,阐述了该方法的设计、计算要求与特殊性.新方法的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大了安全系数,拓宽了几何定向的应用范围,优化和改进了定向测
摘要:在新环境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本文就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不足及优化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23-01 
摘要:英语阅读理解作为初中英语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其解题策略需要引起初中生以及英语教师的注意。本文主要从教与学的角度对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进行分析,并从英语阅读理解的阅读、理解、推断以及总结四个方面提出详细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教与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20-01  一、引言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能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教育人、塑造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也就肩负一副重担。那么如何才能教好一堂语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绽
摘要:随着英语的不断普及与应用,对于英语的熟练掌握已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而英语阅读在高中生英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概括判断能力。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本文从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阅读方式的分类及阅读教学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高中生
中国古代文人尤喜以酒入词.而在众多嗜酒的词人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她的酒词柔中带刚,并在其词集中有着不小的份量.此外,其酒词意蕴及风格在南渡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