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隋唐的人办酒席,似乎都是家宴。而且一直到盛唐,似乎都有“宵禁”。元宵节偶尔开禁三晚,就称为“金吾不禁”。隋炀帝的大业年间曾有一次开禁了半个月之多,居然传为佳话。宵禁完全解除,那还是北宋初年的事。于是,餐饮业起了结构性变化。
两宋期间,掏得起腰包喝得起闲酒的,除了朝廷的行政人员、国家工厂的工人(从来没有人记载过开封皇宫正面是印钞厂吧?那里可以有几百号员工)、僧侣、生意人,还有一群小市民混迹其间。看看“清明上河图”,在熙熙攘攘中,总有一些人悠闲自得,驻足观看。他们就是城市的小市民,在观看自己的家门口又出了什么新鲜事儿。
每天五更时分,会有人敲铁牌或者木鱼——这是城市里早起的僧人在挨家挨户地唤醒沉睡的城市。他们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片区,所以很快城市就醒来了,烛和火炬替代了繁星。许多铺子开始营业,有早点档,供应灌肠炒肺、粥饭点心,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和煎茶汤的,当然,一天之中最后上场的还会有款款消夜。
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只吃两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时间。军人行军,也是在两顿饭之间的六七个小时内一口气进行,日落了就安排岗哨休息。但到了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间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于是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饭的习惯。注意:那个时候的三餐时间,和现今的并不一致。我们现在的“朝九晚五”,学的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定出的标准。
宋朝没了宵禁,老百姓晚上到外面吃完了酒饭,可以从容回家,不需要在外面过夜。于是夜间的餐饮业就蓬勃发展了起来。不过拿当时的酒楼与现在的对比,会发现好多地方不一致。没有“外菜莫入”这一说。实际上,大酒楼的老板可能只是这个酒楼的房东。有无数的酒保、茶博士、经纪人穿梭其间,兜售自己的点心、小菜。
樊楼就是非常贴近市井的一家,它出现在《水浒传》和《梦粱录》中。“三言二拍”也没有少了它的身影。有一则故事讲了男女二个普通市民间的一次自由恋爱,那个男公民就是樊楼中的一个酒保,和哥哥一起在樊楼中兜售酒类的。《梦粱录》记载:到了宋朝,城市的很多小市民们已经几乎不开伙了,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
酒楼是个奢华的地方,他们争相使用奢华的器具。一般坐下后先送上来筷碟,这些用具基本上都是银器。再点几道菜,也是银盆端来。要酒么?也是银壶暖了上的。要知道,宋朝还没有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宋人喜欢酒烫热了喝。上来的酒冷了怎么办?没事儿,有几个嫂嫂在那里用一个炭炉专管温酒。这个炭炉,就和马路上新疆人烤羊肉串的那个“烤箱”相仿佛。
喝的酒有了,下酒菜是啥呢?往往一次酒席一个人会有机会吃到四十几道菜。《梦粱录》等书中就录有几则,包括高宗和秦桧的宴席的菜单,《射雕英雄传》中“鸳鸯五珍脍”的大名也赫然在焉。看来金庸大概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没说清楚,只是让洪七公偷偷跑去南宋皇宫偷吃解馋。
最有名的据说是一家叫丰乐楼的酒家。进了丰乐楼,有人凑上来表示愿意听候使唤,并且主动帮忙引路开道、挑选包厢。这种人叫“闲汉”,他不是酒楼里的雇员,但是却熟悉酒楼里的各色人等,客人如果需要他都可以帮忙传唤。然后来了一位小弟,询问客官都来些什么。小弟记下后,到包厢门口唱菜名,报给厨房听。这个小弟,被叫做“行菜”,厨房里面接听的叫做“着案”。
这家百年老店开在马行街,到宣和年间更是修三层高,形成了酒店群,五幢楼互相相望,“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刚装修完重新开张那几天,先到的嘉宾送礼券,乃是一面金旗。只是因为太靠近皇宫,后来禁止西楼登临眺望。原来,他们的楼比宫墙还高,可以直接去看皇帝一家有什么举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它也说明了两宋期间餐饮业发展水平之高。
编辑/粱宇清
两宋期间,掏得起腰包喝得起闲酒的,除了朝廷的行政人员、国家工厂的工人(从来没有人记载过开封皇宫正面是印钞厂吧?那里可以有几百号员工)、僧侣、生意人,还有一群小市民混迹其间。看看“清明上河图”,在熙熙攘攘中,总有一些人悠闲自得,驻足观看。他们就是城市的小市民,在观看自己的家门口又出了什么新鲜事儿。
每天五更时分,会有人敲铁牌或者木鱼——这是城市里早起的僧人在挨家挨户地唤醒沉睡的城市。他们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片区,所以很快城市就醒来了,烛和火炬替代了繁星。许多铺子开始营业,有早点档,供应灌肠炒肺、粥饭点心,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和煎茶汤的,当然,一天之中最后上场的还会有款款消夜。
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只吃两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时间。军人行军,也是在两顿饭之间的六七个小时内一口气进行,日落了就安排岗哨休息。但到了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间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于是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饭的习惯。注意:那个时候的三餐时间,和现今的并不一致。我们现在的“朝九晚五”,学的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定出的标准。
宋朝没了宵禁,老百姓晚上到外面吃完了酒饭,可以从容回家,不需要在外面过夜。于是夜间的餐饮业就蓬勃发展了起来。不过拿当时的酒楼与现在的对比,会发现好多地方不一致。没有“外菜莫入”这一说。实际上,大酒楼的老板可能只是这个酒楼的房东。有无数的酒保、茶博士、经纪人穿梭其间,兜售自己的点心、小菜。
樊楼就是非常贴近市井的一家,它出现在《水浒传》和《梦粱录》中。“三言二拍”也没有少了它的身影。有一则故事讲了男女二个普通市民间的一次自由恋爱,那个男公民就是樊楼中的一个酒保,和哥哥一起在樊楼中兜售酒类的。《梦粱录》记载:到了宋朝,城市的很多小市民们已经几乎不开伙了,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
酒楼是个奢华的地方,他们争相使用奢华的器具。一般坐下后先送上来筷碟,这些用具基本上都是银器。再点几道菜,也是银盆端来。要酒么?也是银壶暖了上的。要知道,宋朝还没有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宋人喜欢酒烫热了喝。上来的酒冷了怎么办?没事儿,有几个嫂嫂在那里用一个炭炉专管温酒。这个炭炉,就和马路上新疆人烤羊肉串的那个“烤箱”相仿佛。
喝的酒有了,下酒菜是啥呢?往往一次酒席一个人会有机会吃到四十几道菜。《梦粱录》等书中就录有几则,包括高宗和秦桧的宴席的菜单,《射雕英雄传》中“鸳鸯五珍脍”的大名也赫然在焉。看来金庸大概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没说清楚,只是让洪七公偷偷跑去南宋皇宫偷吃解馋。
最有名的据说是一家叫丰乐楼的酒家。进了丰乐楼,有人凑上来表示愿意听候使唤,并且主动帮忙引路开道、挑选包厢。这种人叫“闲汉”,他不是酒楼里的雇员,但是却熟悉酒楼里的各色人等,客人如果需要他都可以帮忙传唤。然后来了一位小弟,询问客官都来些什么。小弟记下后,到包厢门口唱菜名,报给厨房听。这个小弟,被叫做“行菜”,厨房里面接听的叫做“着案”。
这家百年老店开在马行街,到宣和年间更是修三层高,形成了酒店群,五幢楼互相相望,“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刚装修完重新开张那几天,先到的嘉宾送礼券,乃是一面金旗。只是因为太靠近皇宫,后来禁止西楼登临眺望。原来,他们的楼比宫墙还高,可以直接去看皇帝一家有什么举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它也说明了两宋期间餐饮业发展水平之高。
编辑/粱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