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学导案”教学模式
“学导案”教学即“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学导案”教学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其核心在“学”,重在“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 “导”贯穿于“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上,老师引领、点拨、启发学生,促成知识生成和能力提升。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导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提倡“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它操作的基本流程是:
课前:教师编印学案→学生依案自学。
课中: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总结回顾→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课堂时间分配大致是:10分钟(合作探究) 30分钟(展示交流、点拨提升、问难释疑、总结回顾) 5分钟(当堂练习)。
二、“学导案”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学习环节,我把“学导案”的实施分为六个环节:依案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质疑问难、课堂小结、当堂测评。
1. 依案自学
没有预习的课堂是低效的。预习有助于扫除新课的知识障碍,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为下一个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知识储备,实现高效课堂。
“学导案”强调生本观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倡“先学后教”。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学案一般在上课前的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预习的重点是《自学导航》和《探究学习》两个板块。要求学生带着《自学导航》的问题阅读教材,勾画出知识要点,记录疑点。预习教材后动笔完成《探究学习》的情境探究题。要求学生随机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和障碍,记录在《质疑问难》的空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保证学生预习的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等。为了保证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进行检查、部分批阅。通过检查,督促学生预习到位 ;通过部分批阅,了解学生的模糊点和疑难点,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课堂效率。
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小组成员对预习中没能弄懂的问题,尤其是学案《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也可分配探究任务,指定各个小组讨论的主题。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能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互相启发,打破自学时的思维局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兵强兵,兵教兵”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要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一般以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一名能力较强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本组成员的意见和观点。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代表本小组展示交流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下一个环节“展示交流”上发言。
3.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学导案”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展示交流是指各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大家围绕主题进行发言,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汇报展示的内容一般是有深度、广度、难度的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不同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相互碰撞,引发出更多的意见、观点、方法,突破了个人和课本的思维局限,迸发创新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展示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和表扬其合理之处,对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不正确的言论要给予正确的指导,真正体现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当然,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发言,应鼓励学生放开经验,大胆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敢于逆向思维。例如,在教学粤教版七年级上册“2.2调控情绪”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回答如下问题:“‘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遭遇‘倒霉’的事,心情很郁闷的时候,你会采用哪些方法调节情绪?”。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至少说出一种方法,且不能跟其他组的方法重复,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些是课本上没有介绍的方法, 如 :大哭一场、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喊叫、写日记、向他人倾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散心、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奋发图强、转换角度看问题、心理换位等等。当有个学生小声地插了一句话,说“摔东西”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当我们情绪不佳时,能否以摔东西或打骂他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为什么?”这样,就适时地纠正了学生的不正确想法。最后,我把学生提供的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归为三类: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转换角度看问题、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4. 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表现。
新课内容讲完后,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对还不明白的知识点提出疑问,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可先由班内学生释疑,班内学生不能释疑的再由教师释疑。教师暂时回答不出的问题,要敢于承认,课后解决后再反馈给学生。
课堂小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体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结构脉络。一般是先由学生自己梳理、填写,进行一次知识的回顾,然后教师精讲点拨,由点入手,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合面成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5. 当堂测评
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师生、生生间当堂互评,尽量不留课外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教师要适时点拨,解疑释难,规范思路,完善要点,注意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审题和答题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组织答案的能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学导案”教学即“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学导案”教学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其核心在“学”,重在“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 “导”贯穿于“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上,老师引领、点拨、启发学生,促成知识生成和能力提升。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导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提倡“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它操作的基本流程是:
课前:教师编印学案→学生依案自学。
课中: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总结回顾→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课堂时间分配大致是:10分钟(合作探究) 30分钟(展示交流、点拨提升、问难释疑、总结回顾) 5分钟(当堂练习)。
二、“学导案”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学习环节,我把“学导案”的实施分为六个环节:依案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质疑问难、课堂小结、当堂测评。
1. 依案自学
没有预习的课堂是低效的。预习有助于扫除新课的知识障碍,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为下一个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知识储备,实现高效课堂。
“学导案”强调生本观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倡“先学后教”。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学案一般在上课前的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预习的重点是《自学导航》和《探究学习》两个板块。要求学生带着《自学导航》的问题阅读教材,勾画出知识要点,记录疑点。预习教材后动笔完成《探究学习》的情境探究题。要求学生随机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和障碍,记录在《质疑问难》的空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保证学生预习的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等。为了保证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进行检查、部分批阅。通过检查,督促学生预习到位 ;通过部分批阅,了解学生的模糊点和疑难点,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课堂效率。
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小组成员对预习中没能弄懂的问题,尤其是学案《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也可分配探究任务,指定各个小组讨论的主题。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能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互相启发,打破自学时的思维局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兵强兵,兵教兵”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要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一般以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一名能力较强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本组成员的意见和观点。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代表本小组展示交流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下一个环节“展示交流”上发言。
3.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学导案”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展示交流是指各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大家围绕主题进行发言,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汇报展示的内容一般是有深度、广度、难度的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不同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相互碰撞,引发出更多的意见、观点、方法,突破了个人和课本的思维局限,迸发创新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展示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和表扬其合理之处,对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不正确的言论要给予正确的指导,真正体现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当然,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发言,应鼓励学生放开经验,大胆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敢于逆向思维。例如,在教学粤教版七年级上册“2.2调控情绪”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回答如下问题:“‘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遭遇‘倒霉’的事,心情很郁闷的时候,你会采用哪些方法调节情绪?”。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至少说出一种方法,且不能跟其他组的方法重复,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些是课本上没有介绍的方法, 如 :大哭一场、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喊叫、写日记、向他人倾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散心、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奋发图强、转换角度看问题、心理换位等等。当有个学生小声地插了一句话,说“摔东西”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当我们情绪不佳时,能否以摔东西或打骂他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为什么?”这样,就适时地纠正了学生的不正确想法。最后,我把学生提供的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归为三类: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转换角度看问题、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4. 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表现。
新课内容讲完后,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对还不明白的知识点提出疑问,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可先由班内学生释疑,班内学生不能释疑的再由教师释疑。教师暂时回答不出的问题,要敢于承认,课后解决后再反馈给学生。
课堂小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体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结构脉络。一般是先由学生自己梳理、填写,进行一次知识的回顾,然后教师精讲点拨,由点入手,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合面成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5. 当堂测评
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师生、生生间当堂互评,尽量不留课外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教师要适时点拨,解疑释难,规范思路,完善要点,注意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审题和答题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组织答案的能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