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兄弟“诈尸”奇案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b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棺材里“死尸复活”
  子夜时分,黑黢黢的刑部大牢寂静如死,上百名囚犯关押在四间老监房里,再加上北京城六月的暑气蒸腾,到处都弥漫着难闻的怪味。
  傍晚时分,刚刚绞死了一个囚徒,尸体就存放在隔壁预先备好的棺材里,准备后半夜拉出去埋掉。几个狱卒和监绞官早已熟络,便邀请他喝酒,杀杀“晦气”。微醺之际,突然,隔壁屋里传来了声响,几个人不禁停住了杯盏,面面相觑。那屋子除了装有尸体的棺材,别无他物,难道是老鼠在作怪?
  他们提着油灯摸到了隔壁屋,灯光如豆,在四壁间照来照去,却哪里看到什么老鼠?正在这时,声音又起,竟是从停放在屋子正中的棺材里发出的—先是极其痛苦的几声呻吟,接着是一声长唤:“人去矣,我可出也!”油灯“啪啦”一声打落在地,黑暗中,能看到每个人惨白如纸的面孔……
  噶礼遭“刺儿头”张伯行弹劾
  这不是什么鬼怪故事,而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咏记录在《履园丛话》第一卷里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六月二十日的真实事件。事情还要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张伯行噶礼互参案”说起。
  康熙朝后期,文恬武嬉,贪污成风,噶礼便是其中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噶礼的母亲是康熙帝的乳母,如此说来噶礼和康熙可谓“同乳兄弟”,这份情谊使康熙帝势必会重用噶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噶礼被任命为户部侍郎,旋擢两江总督。正所谓小节不惩,必成大奸,贪污无度的噶礼竟然官运亨通,就必然会犯下更大的罪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时任江苏巡抚张伯行道劾噶礼于上年江南乡试中做手脚,“得银五十万两,徇私贿卖举人”,一时引起朝野震动。
  一来,科考上的舞弊最容易引起士子不满,引发大案;二来,张伯行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又秉性耿直,是个人见人怕的“刺儿头”,他与噶礼叫板,不能不使得天下人侧目。何况张伯行在奏疏中那句“督臣敢于欺皇上、负皇上,臣则断不敢顾念身家,畏避权势”,等于指着康熙的鼻子说“你管不好你的狗,我来管,而且我才不管他是不是你的狗”。此疏一出,“远近抄诵称快,一时洛阳纸贵”。
  下毒弑母天不容
  康熙刚开始还想维护噶礼,但是偏偏有个最该维护噶礼的人,此时却站出来支持张伯行了。这个人就是噶礼的母亲、康熙的乳母。
  在张伯行弹劾噶礼的时候,有一天,老太太正好去孝惠章皇后处问安,遇到康熙,康熙“询其子所为,何以与张(伯行)不合,其母乃言其子贪状,且为张(伯行)开脱”。噶礼得知此事,不但不思悔改,还犯下了一件骇人听闻的罪行:指使家人在饭菜里下毒,想毒死这个“多嘴多舌”的老娘!
  不料老太太命大,没死成,竟踉踉跄跄地跑到都察院告状去了。
  康熙得知此事,气得差点把龙案给掀了,立刻将噶礼打入刑部大牢,然后又查出噶礼贪腐之巨,合计“房产七十五处,地一百余顷,当铺十三所”。
  “诈尸”其实是未死
  都察院对噶礼下毒弑母一案“奉旨廷讯”,核实案情无误之后,“发部议凌迟处死”。康熙恨极了噶礼,“命挖其眼割其耳,籍没其家,妻子同谋,法皆斩首”。
  可行刑之前,康熙突然下旨“赐帛”,改斩首为绞刑,想让噶礼落个全尸。噶礼得知后立刻给监绞官行贿,让他在“帛系未绝时,即行棺殓”,也就是还没有被绞死、刚刚昏厥时就装入棺材。按照噶礼的计划,应该是等棺材被移出刑部后,监绞官再想办法将他救出,谁知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深更半夜,棺材里坐起一具“尸体”,眼睛和耳朵里还挂着血,这一幕吓坏了刑部的狱卒,更让监绞官肝胆俱裂—倘若被皇帝知道自己收了噶礼的钱,救他一命,岂不要人头落地?见状,监绞官急中生智,“惧事泄,一斧将其劈倒,连棺焚化,始行覆命”。这等于把噶礼当成僵尸给处置了。
  而康熙帝得知噶礼“诈尸”一事之后,颇为惊诧,苦笑着说了句“这奴才真烧坯也”,大意是这奴才的命还挺硬的啊!
  选自《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明嘉靖四十一年冬,这天早朝时,谏议大夫邱鼐献上了一条金鲫鱼,嘉靖皇帝当即命令膳食监精疱细蒸,今天的午膳,他要和邱鼐一起吃。  膳食监的总管太监张天成接到命令后,立刻吩咐手下的十大御厨为嘉靖皇帝准备午膳。  刘巧手是新进膳食监的御厨,他最擅长的手艺是烹饪鱼菜。他进膳食监的当天,张天成就送给他一套异常名贵的“裁云刀”。裁云刀共分大中小三把,大刀屠鱼除鳞,快比旋风;中刀去骨切肉,迅如惊电;最神奇的就是细
期刊
这天中午,张寅汉走在山间小路上,忽听得林中有响动。他壮着胆子,伏在草丛中向林间探望:原来远处有个人在树枝上结绳要上吊!他不由自主地大喊一声:“且慢!”  那人站在石头上本就有点晃晃悠悠站不稳,猛听得身后一声大喝,吓得滋溜一声,从石头上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他见张寅汉跑过来,疼得龇牙咧嘴、泪眼婆娑地说:“我的钱财已经被你们都抢光了,我没法再活了,只好上吊,难道你们连死也不准我死么!”经张寅汉一问,原来这
期刊
魏五在乾隆时期在淮南一带以技击闻名,尤其善于骑马和射箭,了解马语,和薛三、张饮源齐名,当时的人称他们为“魏马、张刀、薛硬弓”。  魏五最初不懂马语,少年时当过无赖,后来改过自新,到清河县做捕役,因为善于捉拿盗匪而号称名捕。  江苏布政使庄目旬,带着家眷到金山和焦山游览,正好碰到长江涨水,便抓来一些农民拉船,动作慢了就鞭打他们,那时正当农忙,农民们都苦不堪言。有一名壮士自动前来拉船。他推开众人,单独
期刊
口袋村有个林大妈,快六十岁了,有一年夏天,她陪着儿媳巧珍到离家十多里地的一家医院去看病。在儿媳妇去检查的这工夫,林大妈嫌医院里空气污浊,就自己一个人出去透透气儿。  这家医院坐落在郊区一座山脚下,原先是某驻军的医院,后来部队撤防,这地方被私人承包下来又开了家医院。这里地处郊区,占地开阔,还有一大片树林,浓荫蔽日,像个小型原始森林。  林大妈一走进树林里,原先闷热、烦躁的感觉顿时减轻了不少,她沿着林
期刊
木兰家是军户  如果你读过北朝民歌《木兰辞》,就会知道那是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北魏皇帝(可汗)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花木兰父亲年岁已大,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显然,可汗的这次大点兵,已经给木兰一家子带来了愁苦,所以《木兰辞》开篇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
期刊
洪山镇有个小木匠,活儿做得还不错,日子也过得去。  小木匠父母早逝,叔叔将其抚养成人。叔叔也是个木匠,将一身技艺传给小木匠后,就撒手西去了。从那以后,小木匠一个人住在老屋子里。因手艺不错,人又实诚,尽管日子不富裕,倒也衣食无忧。  这日,小木匠接了一桩活儿正要出门,却迎头碰上了王媒婆。在这一带,提起王媒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那个年代,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王媒婆就是这一带未婚男女的救星了
期刊
明朝时,有一个名叫李闻的帅小伙,20多岁的他不仅一表人才,而且还熟悉音律,擅长吹奏笛子,气度非常潇洒。舅舅家在苏州城里开了一家酒坊,李闻在那里帮忙看守仓库,晚上,他住在东厢房里。  七夕之夜,明月皎洁,吃过晚饭,李闻到仓库看了看,忙完了活计,就独自躺在被窝里,吹奏起了笛子,以此自娱。一直到了半夜时分,李闻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笛声里。  这时,忽然有一种异香在屋子里飘散开来,屋门也自动打开了。有一只黑色
期刊
从前有个皇帝,最宠信丞相姚开来,于是,姚开来总领朝政,卖官鬻爵,任人唯亲,一时间,朝廷上下,被姚氏一党整得乌烟瘴气。朝中有正义之士看不过去,组成“反姚党”,联名状告姚开来,可都被皇帝袒护过去。  不久前,边关士兵因为欠饷,发动兵变,虽然被镇压下去,可给反姚党抓住了把柄,就有官员联名上书,说姚开来和兵部尚书狼狈为奸,贪污挪用军饷。皇上也被兵变吓住了,就派“反姚党”的官员陈可贞去边关调查兵变的真相。这
期刊
唐太宗贞观年间,戒奢省费,崇尚节俭。据《贞观政要》记载,其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此言并不为过。  唐太宗崇尚节俭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出生在隋王朝的兴盛时期,又经历过它的动乱与灭亡。他亲眼看到,由于隋炀帝穷奢极欲,肆意挥霍,大造离宫别馆,广采美女珍玩,仅仅13年便使强大一时的隋王朝短命而亡。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唐太宗“深以自戒”,时刻提醒自己以“隋亡为鉴”。  唐
期刊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十一月十七日,宋真宗皇帝召宰相王旦到宫中饮酒。君臣之间把酒言欢、气氛融洽。宋真宗将一樽酒赏给王旦,嘱咐道“这种酒很好,拿回去与妻儿共尝吧。”王旦拜领,回家打开一看,天哪,哪是什么御酒,竟全是珍珠。  皇帝赏大臣,完全可以在朝堂上公开颁赐,以赐御酒的名义私赠珍宝,九五之尊的皇帝心里打的什么小九九?  宋真宗赵恒是宋代第三任皇帝。前两任皇帝征战十八年统一了中国,经真宗图治十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