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我认为他是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曹操不仅有奸诈狠毒的一面,也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他求才若渴,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心胸宽阔,以其智慧和才华,南征北战,完成了北方大半个中国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形象
一、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①是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为主要内容,而且它所概括的历史生活又超出特定的三国时期,因而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特征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各具特点。如:刘备的形象就是“仁”的化身,是一个道德形象。他的所有故事,无不具有道德特质,仁者风范具有很强的人格吸引力。而诸葛亮却是“智”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身上就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其人行事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关羽的形象则是一个“义”字概括了。张飞的形象则是“忠勇”。以上人物可以说是性格迥异,差别很大,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性格的构成因素是单一的,缺少现实中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因而分别用“仁”、“智”、“义”、“忠”、等一个字便概括了他们性格的全部内涵。他们的性格是单一的,形象是单调的,而小说里的曹操形象却是与众不同的,即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他既奸诈狡猾,又有雄才大略,既心胸宽广,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又心狠手辣,翻脸无情……
如果说其他人物只能是“扁平人物”,曹操则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复杂而独特的乱世英雄。
(一)奸诈狠毒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第一回,曹操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一片破败的景象。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听了这番话大喜,以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后封奏天子。”曹操成了实际上的“王上王”。
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阴谋。挑起袁术与刘备的战争,以使之相互削弱。随着曹操的不断壮大,曹操的行动从隐蔽转向放肆。“许田打围”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箭射死大鹿。群臣误以为是天子射中,都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及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在汉献帝的面前。曹操的奸诈狠毒由此可见。
(二)雄才大略
曹操不仅“奸”更有“雄”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曹操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上。小说中他最先引起读者注意的是讨卓事件。小说详尽描绘了讨卓的背景: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而就在满朝百官尽在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时。只有曹操知道:哭,是于事无益的。于是他便采取行动,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的过程却不由得让人赞叹他有勇有谋,其机智恐非凡人所及。其结果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
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官渡之战中,作者把曹操“以至弱当至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惟妙惟肖。在这一战争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优势为劣势,主动为被动,落得个兵败将亡,众叛亲离的下场,曹操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听从徐攸之计-----突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结果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指挥才能。
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的最惨的一次。这一次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但他并不是刘备那样的小本经营一至残败便元气大伤。曹操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又军威大振,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后并没有对吴、蜀进行大规模的讨伐,采取了似乎“被动”的防守,在这方面好象是懦弱的表现,其实善于运筹演谋,熟谙兵法的曹操知道,由于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防守既能给人民给军事以休养生息,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更好的进攻,因为这样,它能以逸待劳地有效抵挡来自蜀或吴的强大攻势。这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历史证明了其正确性,其结果使魏最终能恢复元气一样平蜀灭吴。由此可见曹操的雄才大略。
(三)任人唯才,心胸宽阔
历史上的曹操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光说他“识拨奇材,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对此罗贯中的赞赏笔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他在用人方面,早在会盟讨卓,以对待刘、关、张的器重上已初见端倪。此后,他不分贵贱,唯才是举。攀龙附凤的谋臣纷至沓来,呈现了“文有谋臣,武有勇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兴盛局面。“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这句名言,说明他深刻理解到人才、路线和事业的关系。史书上说他“拨子禁(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乐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拨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从小说中看,此论并非夸张。曹操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绝,较之蜀、吴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上,虽然也有刘备“泣送途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成为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相比也不过是差可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像周瑜之于孔明那样,曹操为了其霸业,真诚地招揽天下才士为其服务,即使是伤害过他的仇人,只要能与他共谋大业,也不计前嫌,真诚相待。即使在他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其胸怀更加广阔。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了。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刘备二次落难时投靠曹操都受到曹操的厚待,便可见曹操的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铲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个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操能与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操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即去,若再追,恐成怨矣。”除此以外,曹操更有一个可贵的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即使是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
(四)礼贤下士、广揽人才
曹操白手起家,他深谙人才对其成就宏图霸业的重要性。所以他对人才的招揽和使用十分到位。如当有人才来投奔他时,他是表现得喜出望外,恨不得五体投地的迎接。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因为在袁绍军中受到排挤,来投曹操时,曹操正在睡觉听到消息连鞋子都没有穿,赤着脚跑出来迎接,这样的效果要比到处去宣扬好得多了。
在采纳谋士的建议上,曹操也做的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采纳了谋士荀的建议。在与袁绍的战斗中,就是采纳了许攸之议,烧了袁绍的粮草才打败了袁绍,奠定了其北方霸主的地位。
三、作者的成功之笔
对于曹操这一形象,历来研究者们的异议很多。黄钧先生在其所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②第七编第二章中用了将近二千字来论曹操,简言之,即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能干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与此相反的则是聂绀驽在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国演义》的前言中对曹操的评论,它用了约全文三分之一的文字来为曹操翻案并用“曲高和寡”形容之,言语偏激又不失中肯。当然聂老在此有调侃的味道,但仍不失为对曹操评论的中肯之意,在聂老看来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的。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历史人物。鲁迅还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③中曾说到“说到乱臣贼子”大概认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者教的。
因此我们在看曹操这一形象时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论,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我们应辩证的去看待这一形象,既要看到他奸诈狡猾狠毒的一面,也要看到他雄才大略,心胸宽广,求才若渴的能力和特征。总之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形象,是历史上的一位个性鲜明的英雄,一个有别于其他人物难以归类独特的“这一个”。曹操形象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创作中的精彩之笔。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中国古代文学》黄钧编中国古籍出版社第七编第二章.
[3]《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形象
一、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①是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为主要内容,而且它所概括的历史生活又超出特定的三国时期,因而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特征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各具特点。如:刘备的形象就是“仁”的化身,是一个道德形象。他的所有故事,无不具有道德特质,仁者风范具有很强的人格吸引力。而诸葛亮却是“智”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身上就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其人行事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关羽的形象则是一个“义”字概括了。张飞的形象则是“忠勇”。以上人物可以说是性格迥异,差别很大,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性格的构成因素是单一的,缺少现实中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因而分别用“仁”、“智”、“义”、“忠”、等一个字便概括了他们性格的全部内涵。他们的性格是单一的,形象是单调的,而小说里的曹操形象却是与众不同的,即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他既奸诈狡猾,又有雄才大略,既心胸宽广,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又心狠手辣,翻脸无情……
如果说其他人物只能是“扁平人物”,曹操则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复杂而独特的乱世英雄。
(一)奸诈狠毒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第一回,曹操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一片破败的景象。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听了这番话大喜,以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后封奏天子。”曹操成了实际上的“王上王”。
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阴谋。挑起袁术与刘备的战争,以使之相互削弱。随着曹操的不断壮大,曹操的行动从隐蔽转向放肆。“许田打围”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箭射死大鹿。群臣误以为是天子射中,都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及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在汉献帝的面前。曹操的奸诈狠毒由此可见。
(二)雄才大略
曹操不仅“奸”更有“雄”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曹操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上。小说中他最先引起读者注意的是讨卓事件。小说详尽描绘了讨卓的背景: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而就在满朝百官尽在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时。只有曹操知道:哭,是于事无益的。于是他便采取行动,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的过程却不由得让人赞叹他有勇有谋,其机智恐非凡人所及。其结果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
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官渡之战中,作者把曹操“以至弱当至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惟妙惟肖。在这一战争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优势为劣势,主动为被动,落得个兵败将亡,众叛亲离的下场,曹操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听从徐攸之计-----突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结果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指挥才能。
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的最惨的一次。这一次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但他并不是刘备那样的小本经营一至残败便元气大伤。曹操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又军威大振,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后并没有对吴、蜀进行大规模的讨伐,采取了似乎“被动”的防守,在这方面好象是懦弱的表现,其实善于运筹演谋,熟谙兵法的曹操知道,由于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防守既能给人民给军事以休养生息,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更好的进攻,因为这样,它能以逸待劳地有效抵挡来自蜀或吴的强大攻势。这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历史证明了其正确性,其结果使魏最终能恢复元气一样平蜀灭吴。由此可见曹操的雄才大略。
(三)任人唯才,心胸宽阔
历史上的曹操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光说他“识拨奇材,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对此罗贯中的赞赏笔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他在用人方面,早在会盟讨卓,以对待刘、关、张的器重上已初见端倪。此后,他不分贵贱,唯才是举。攀龙附凤的谋臣纷至沓来,呈现了“文有谋臣,武有勇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兴盛局面。“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这句名言,说明他深刻理解到人才、路线和事业的关系。史书上说他“拨子禁(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乐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拨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从小说中看,此论并非夸张。曹操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绝,较之蜀、吴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上,虽然也有刘备“泣送途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成为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相比也不过是差可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像周瑜之于孔明那样,曹操为了其霸业,真诚地招揽天下才士为其服务,即使是伤害过他的仇人,只要能与他共谋大业,也不计前嫌,真诚相待。即使在他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其胸怀更加广阔。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了。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刘备二次落难时投靠曹操都受到曹操的厚待,便可见曹操的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铲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个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操能与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操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即去,若再追,恐成怨矣。”除此以外,曹操更有一个可贵的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即使是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
(四)礼贤下士、广揽人才
曹操白手起家,他深谙人才对其成就宏图霸业的重要性。所以他对人才的招揽和使用十分到位。如当有人才来投奔他时,他是表现得喜出望外,恨不得五体投地的迎接。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因为在袁绍军中受到排挤,来投曹操时,曹操正在睡觉听到消息连鞋子都没有穿,赤着脚跑出来迎接,这样的效果要比到处去宣扬好得多了。
在采纳谋士的建议上,曹操也做的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采纳了谋士荀的建议。在与袁绍的战斗中,就是采纳了许攸之议,烧了袁绍的粮草才打败了袁绍,奠定了其北方霸主的地位。
三、作者的成功之笔
对于曹操这一形象,历来研究者们的异议很多。黄钧先生在其所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②第七编第二章中用了将近二千字来论曹操,简言之,即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能干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与此相反的则是聂绀驽在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国演义》的前言中对曹操的评论,它用了约全文三分之一的文字来为曹操翻案并用“曲高和寡”形容之,言语偏激又不失中肯。当然聂老在此有调侃的味道,但仍不失为对曹操评论的中肯之意,在聂老看来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的。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历史人物。鲁迅还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③中曾说到“说到乱臣贼子”大概认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者教的。
因此我们在看曹操这一形象时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论,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我们应辩证的去看待这一形象,既要看到他奸诈狡猾狠毒的一面,也要看到他雄才大略,心胸宽广,求才若渴的能力和特征。总之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形象,是历史上的一位个性鲜明的英雄,一个有别于其他人物难以归类独特的“这一个”。曹操形象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创作中的精彩之笔。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中国古代文学》黄钧编中国古籍出版社第七编第二章.
[3]《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