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人们的观念总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必定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并对思想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使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种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了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和独立性等新特点。只有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才能在工作中注重创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从而切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政治热情高,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但主动性不强,在政治取向、选择和政治心态有趋于功利化的倾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均有较强的认同感。但由于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政治活动的主动性,信仰弱化,注重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政治取向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
第二,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在人生价值取向和定位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功利化和短期化的特点,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面对纷纭繁杂的信息,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等呈现易变性态势。特别是当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具有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但在与大学生的交往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这些特点使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往往对自我评价过高,过分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导致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相对薄弱,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至上,有时候甚至是目中无人,从而滋生了“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第四,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过去那种追求职业价值观的思想已被“经济价值观”所取代,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大都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
第五,个性强,承受力差。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喜欢独立,追求个性,最喜欢在各种活动中打破常规,不愿受约束,但由于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常常表现出和环境不相适应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通过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也要进行转换,以适应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变化。我们将更加关注以下几方面,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创新。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素养,还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格、较高的道德操守、思想品格和人生志趣。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中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意识的教育。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
2、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来源多元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使高校学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全面考察环境条件、自身的条件,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确定好人生的成才目标,并在人生的成长的历程里做出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
3、适应学生家庭条件分化的特点,加强以特困生为代表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条件分化加快,既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又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优裕的学生群体及其他各种计划经济条件下少有的学生群体,如父母离异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任务。
(三)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环境育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条件,它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优化教育环境,一要加强管理,二要扩大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综合态势。净化政治环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优化成才环境,注重对学生适应性、和谐性和持续性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保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酿造一个“儒、雅、序、活”的校園文化氛围。
(2)精心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
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网络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构建“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构建“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它主要是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基地建设的一体化。这种新机制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建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校党委领导,校党委和行政共同决策,校行政全面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作体系。
第二,建立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委、行政、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校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果。
第四,建立学校与大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人们的观念总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必定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并对思想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使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种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了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和独立性等新特点。只有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才能在工作中注重创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从而切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政治热情高,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但主动性不强,在政治取向、选择和政治心态有趋于功利化的倾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均有较强的认同感。但由于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政治活动的主动性,信仰弱化,注重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政治取向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
第二,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在人生价值取向和定位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功利化和短期化的特点,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面对纷纭繁杂的信息,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等呈现易变性态势。特别是当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具有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但在与大学生的交往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这些特点使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往往对自我评价过高,过分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导致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相对薄弱,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至上,有时候甚至是目中无人,从而滋生了“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第四,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过去那种追求职业价值观的思想已被“经济价值观”所取代,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大都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
第五,个性强,承受力差。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喜欢独立,追求个性,最喜欢在各种活动中打破常规,不愿受约束,但由于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常常表现出和环境不相适应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通过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也要进行转换,以适应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变化。我们将更加关注以下几方面,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创新。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素养,还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格、较高的道德操守、思想品格和人生志趣。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中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意识的教育。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
2、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来源多元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使高校学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全面考察环境条件、自身的条件,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确定好人生的成才目标,并在人生的成长的历程里做出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
3、适应学生家庭条件分化的特点,加强以特困生为代表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条件分化加快,既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又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优裕的学生群体及其他各种计划经济条件下少有的学生群体,如父母离异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任务。
(三)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环境育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条件,它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优化教育环境,一要加强管理,二要扩大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综合态势。净化政治环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优化成才环境,注重对学生适应性、和谐性和持续性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保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酿造一个“儒、雅、序、活”的校園文化氛围。
(2)精心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
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网络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构建“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构建“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它主要是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基地建设的一体化。这种新机制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建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校党委领导,校党委和行政共同决策,校行政全面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作体系。
第二,建立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委、行政、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校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果。
第四,建立学校与大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