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建城史4000多年,在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两岸,地处中原,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南北最大纵距16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70公里,辖区总面积15208.6平方公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走进洛阳,会让人太过激动,因为这座城市沉积了太多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感受到洛阳的内涵和盛大。走在这座城市中会让人体会到历史惊心动魄的震撼力。
Peony,Heaven’s Beauty Enjoyed
牡丹花,国色天香
在中国四月,最值得去的城市应该就数洛阳了,牡丹花成为最大的原因之一。因为四月是牡丹盛开的季节,这个时候的洛阳就是“一城秀色,半城牡丹”了,让人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慨:生活在洛阳,真的很幸福。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此句即道出了洛阳的“地脉”使牡丹得天独厚。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牡丹的栽培。早在隋代的皇家园林——西苑中就开始大量地种植牡丹。
牡丹虽然不像兰花那样超尘脱俗,也不如水仙丰姿绰约,但它的雍容大气却是其它花卉都比不了的,堪称花中之魁。春日牡丹竞芳菲。倘若你徜徉于花海之中,恐怕你除了惊叹花的娇艳,还欲知道它的芳名。如果携友赏花,你能说出花名一二,更能平添几多风雅和无限乐趣。其实,多数牡丹花是不难鉴别的,只要有心,便能结识它。
牡丹分三类十二型。即单瓣类、重瓣类、重台类、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菊花台阁型、蔷薇台阁型、皇冠台阁型、绣球台阁型,牡丹的类型和它的外观一样让人很形象地知道它的模样,每种类型的牡丹都有各自的特色,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品种。
Peony,NOt Mere Flower
牡丹,又不仅是花
洛阳牡丹始于隋、兴起唐、盛于宋,延续至今。洛阳牡丹,以品种繁多、花色奇丽而名扬天下,故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句,流传于世。
说到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已成为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
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种牡丹、赏牡丹、爱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另外还有宴花、雕花、结花、拜花,形成不同的牡丹文化习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绣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赶山”观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种寺院中的壁画牡丹,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阳的插花俗,甘肃省临夏回族的“花儿”唱牡丹,陇西浪山观牡丹(朝会)、牡丹命名、街头卖花俗,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菏泽、洛阳、北京、太原、彭县、上海、杭州、铜陵的牡丹花会和牡丹笔会。
牡丹以富丽端庄、浓艳华贵的形象包含了权贵之意,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广大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动力的,追求富裕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牡丹被赋予富贵的品格,恰恰是牡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本质内涵,成为牡丹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Longmen Grotto,
Classical Beauty Enioyed
龙门石窟,古色古香
走进龙门石窟,这里最能体现洛阳的古色古香,石窟的开凿曾经飞溅着簇新的石屑,叮叮当当的响声中,留下的是历史的年轮。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画,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 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Xiao Lang Di,Yellow Rivor Perfurues
黄河小浪底,万里韵香
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南距河南省洛阳市40公里,北距河南省济源市30公里。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太澳高速从景区边缘通过,陇海铁路、焦枝铁路、洛阳机场近在咫尺,交通便利。
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最后一道峡谷口,有83%的工程量集中在济源境内,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创下三项世界之最、六项中国之最。建成后将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港湾交错,山水交融,构成一幅山清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4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黄河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形成了“北方千岛湖”的壮观景象,是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是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风景区第一部分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区。有1667米处,体积达5185万方的亚洲第一土石大坝;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厂房、进水塔、消力塘。工程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和发电。在小浪底洞群调水调沙期间,六龙喷水,黄白两色交织,形成浪底云烟,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彩虹高悬,不是瀑布胜似瀑布。
景区第二部分是坝后生态保护区。该区水面众多、树木和草坪,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优雅。进入景区南门是不锈钢制作的五朵浪花构筑的“逐浪高”景点,站在“逐浪高”景点可以感觉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一路下行便到移民故居,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抗战窑洞和抗日碉堡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往事。来到黄河故道,左边是小浪底殉职者纪念碑,碑上刻着7位外方和137位中方为小浪底工程而献身者的姓名,右边曾是滚滚黄河的故道,现改造成272亩的湖面。一座九曲桥西连湖心岛,东连具有西方特色的浪花茶苑,南接纪念碑。工程文化区小浪底大坝剖面模型、巨型轮胎展示、65吨大型自卸车、14.5米高的钢模台布,让人们回想到当年小浪底鏖战情形。
第三部分是美丽的黄河三峡。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在三门峡至小浪底之间的峡谷中形成一个东西长128公里,平均宽度2.12公里,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成为我国北方第一高峡平湖。峡谷内青山环饶,沟壑纵横,烟波浩淼,群山延绵,天地与山水浑然一体,景色蔚为壮观。
黄河小浪底水库风景区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波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
黄河三峡是黄河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黄河小浪底水库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而且还有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
Water Banquet,Royal Dinner Enjoyed
洛阳水席,御宴飘香
在洛阳街头,享受脚步流浪在千年帝都的惬意,却不必为佳肴美酒而担心,飘香的御宴曾为皇帝及后妃所专享,就连王公大臣们也为能够品尝到御宴而深感荣幸。如今,它却在普通百姓中生根开花,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
洛阳水席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筵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水席”是河南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风味独特,选料讲究,烹制细腻,味道鲜美,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
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红白大事,宴请宾客,率先用之。所谓“水席”,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酸辣味,清爽利口。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遂形成特有的风味。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称官场席。
洛阳水席,有24件组成,简称“三八席”。先上8个冷盘下酒,冷盘为4荤4素。继上16个热菜,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个压桌菜。其它12个菜,每3个味道相近的为一组,每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叫“带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
洛阳水席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二是有汤有水,北方南方均为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城乡人民的普遍欢迎,长盛不衰。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族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走进洛阳,会让人太过激动,因为这座城市沉积了太多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感受到洛阳的内涵和盛大。走在这座城市中会让人体会到历史惊心动魄的震撼力。
Peony,Heaven’s Beauty Enjoyed
牡丹花,国色天香
在中国四月,最值得去的城市应该就数洛阳了,牡丹花成为最大的原因之一。因为四月是牡丹盛开的季节,这个时候的洛阳就是“一城秀色,半城牡丹”了,让人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慨:生活在洛阳,真的很幸福。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此句即道出了洛阳的“地脉”使牡丹得天独厚。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牡丹的栽培。早在隋代的皇家园林——西苑中就开始大量地种植牡丹。
牡丹虽然不像兰花那样超尘脱俗,也不如水仙丰姿绰约,但它的雍容大气却是其它花卉都比不了的,堪称花中之魁。春日牡丹竞芳菲。倘若你徜徉于花海之中,恐怕你除了惊叹花的娇艳,还欲知道它的芳名。如果携友赏花,你能说出花名一二,更能平添几多风雅和无限乐趣。其实,多数牡丹花是不难鉴别的,只要有心,便能结识它。
牡丹分三类十二型。即单瓣类、重瓣类、重台类、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菊花台阁型、蔷薇台阁型、皇冠台阁型、绣球台阁型,牡丹的类型和它的外观一样让人很形象地知道它的模样,每种类型的牡丹都有各自的特色,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品种。
Peony,NOt Mere Flower
牡丹,又不仅是花
洛阳牡丹始于隋、兴起唐、盛于宋,延续至今。洛阳牡丹,以品种繁多、花色奇丽而名扬天下,故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句,流传于世。
说到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已成为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
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种牡丹、赏牡丹、爱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另外还有宴花、雕花、结花、拜花,形成不同的牡丹文化习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绣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赶山”观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种寺院中的壁画牡丹,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阳的插花俗,甘肃省临夏回族的“花儿”唱牡丹,陇西浪山观牡丹(朝会)、牡丹命名、街头卖花俗,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菏泽、洛阳、北京、太原、彭县、上海、杭州、铜陵的牡丹花会和牡丹笔会。
牡丹以富丽端庄、浓艳华贵的形象包含了权贵之意,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广大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动力的,追求富裕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牡丹被赋予富贵的品格,恰恰是牡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本质内涵,成为牡丹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Longmen Grotto,
Classical Beauty Enioyed
龙门石窟,古色古香
走进龙门石窟,这里最能体现洛阳的古色古香,石窟的开凿曾经飞溅着簇新的石屑,叮叮当当的响声中,留下的是历史的年轮。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画,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 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Xiao Lang Di,Yellow Rivor Perfurues
黄河小浪底,万里韵香
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南距河南省洛阳市40公里,北距河南省济源市30公里。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太澳高速从景区边缘通过,陇海铁路、焦枝铁路、洛阳机场近在咫尺,交通便利。
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最后一道峡谷口,有83%的工程量集中在济源境内,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创下三项世界之最、六项中国之最。建成后将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港湾交错,山水交融,构成一幅山清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4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黄河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形成了“北方千岛湖”的壮观景象,是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是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风景区第一部分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区。有1667米处,体积达5185万方的亚洲第一土石大坝;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厂房、进水塔、消力塘。工程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和发电。在小浪底洞群调水调沙期间,六龙喷水,黄白两色交织,形成浪底云烟,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彩虹高悬,不是瀑布胜似瀑布。
景区第二部分是坝后生态保护区。该区水面众多、树木和草坪,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优雅。进入景区南门是不锈钢制作的五朵浪花构筑的“逐浪高”景点,站在“逐浪高”景点可以感觉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一路下行便到移民故居,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抗战窑洞和抗日碉堡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往事。来到黄河故道,左边是小浪底殉职者纪念碑,碑上刻着7位外方和137位中方为小浪底工程而献身者的姓名,右边曾是滚滚黄河的故道,现改造成272亩的湖面。一座九曲桥西连湖心岛,东连具有西方特色的浪花茶苑,南接纪念碑。工程文化区小浪底大坝剖面模型、巨型轮胎展示、65吨大型自卸车、14.5米高的钢模台布,让人们回想到当年小浪底鏖战情形。
第三部分是美丽的黄河三峡。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在三门峡至小浪底之间的峡谷中形成一个东西长128公里,平均宽度2.12公里,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成为我国北方第一高峡平湖。峡谷内青山环饶,沟壑纵横,烟波浩淼,群山延绵,天地与山水浑然一体,景色蔚为壮观。
黄河小浪底水库风景区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波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
黄河三峡是黄河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黄河小浪底水库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而且还有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
Water Banquet,Royal Dinner Enjoyed
洛阳水席,御宴飘香
在洛阳街头,享受脚步流浪在千年帝都的惬意,却不必为佳肴美酒而担心,飘香的御宴曾为皇帝及后妃所专享,就连王公大臣们也为能够品尝到御宴而深感荣幸。如今,它却在普通百姓中生根开花,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
洛阳水席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筵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水席”是河南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风味独特,选料讲究,烹制细腻,味道鲜美,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
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红白大事,宴请宾客,率先用之。所谓“水席”,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酸辣味,清爽利口。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遂形成特有的风味。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称官场席。
洛阳水席,有24件组成,简称“三八席”。先上8个冷盘下酒,冷盘为4荤4素。继上16个热菜,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个压桌菜。其它12个菜,每3个味道相近的为一组,每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叫“带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
洛阳水席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二是有汤有水,北方南方均为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城乡人民的普遍欢迎,长盛不衰。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族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