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发建设16年来,园区秉承“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功典范。
一、坚持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创“达标升级”工程
园区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关于乡镇中小学“达标升级”的实施意见》,决定用3年时间通过“达标升级”,将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纳入区级统一管理。文件明确了“达标升级”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指导乡镇学校开展全面升级改进工作,千方百计克服薄弱环节,想方设法完善设施设备,力争在校容校貌、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城乡教育同质化。2008年,园区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中小学“达标升级”评估的通知》,经过自查自评、申报审核、现场评估、管委会审批等程序,首批4所乡镇学校“升级”为区级管理;2009年又有7所乡镇学校“升级”为区级管理。达标升级后的学校成为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学校所需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其办学标准、薪酬待遇和管理模式均纳入区统一规划管理;园区所有乡镇中小学在2010年底都将升级为管委会直属学校,使得园区在苏州市内率先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这一创举为园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撑。
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倡导“联动、合作”
2003年,园区出台了《关于组织直属中小学优秀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任教的实施意见》,明确区镇联动、校际合作、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合并共建式、分校辅导式等校际合作交流模式,实现校际间以强带弱、集团发展。目前,园区已有15%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跨校牵手”、“校长交流”、“教师流动”,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乡镇辐射和拓展;2005年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方案》,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视导、工作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促进学校全面进步;2009年,我们又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学校、服务外包学院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运作。园区学校呈现了“公用经费一样多、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学校管理一样精、师资队伍一样优”的均衡格局。
3.促进群体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全纳”
园区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外来人口”的教育问题,消除了“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实施“全纳教育”。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三道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设立帮困助学基金、进行结对扶持等方式,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园区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巩固率连续多年均达100%;保障残障儿童接受免费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少年,在免收杂费、讲义费、信息技术费、课本费的同时,还免收作业本费。园区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高达99.95%,保障外来打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目前,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园区就读外来打工子女17968人,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园区教育积极提供全民学习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园区5个社区教育中心均创建成市级以上社区教育中心,园区创建成为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真正做到人人有学习之处,处处有学习之所。
二、坚持国际化发展,彰显教育国际化特色
1.追求全面常态发展,构建覆盖全球的交流网络
园区内每一所学校都有国际交流项目,园区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丹麦、英国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覆盖。每年一届的“金鸡湖国际教育论坛”成为园区教育局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教育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局共享的国际交流平台,师生互访、游学进修则更加频繁;校际定期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国际教学交流与研讨,也已成为园区教育国际交流的一种新的形式,对外交流已呈常态。
2.追求交流深度效度,吸纳创新教育理念
园区教育注重通过文化渗透、理念融合和资源共享,来实现交流的效度与合作的深度。“瑞吉欧”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指导幼教改革走向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纳教育”促进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概念图、“魔灯”平台的使用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工厂”的引进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国际课程成为国际教育本土化的中国范式。园区教育国际化水平已走到了省市前列。
3.满足教育国际需求,创新国际合作办学
为满足外籍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新加坡国际学校、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应运而生。目前,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已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获得国际三项权威认证的国际学校,不仅解决了本区外籍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吸引了大量区外、市外的外籍员工子女,优化了园区及苏州市的投资环境。星海实验中学的A-LEVEL课程班、苏大附中中加班、西安交大附中美国直通车合作项目等的实施为园区增添了“洋苏州”的独特风景,优化了投资环境。同时,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招校引研成效显著,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迅速壮大,港大思培职业学院的成功举办使科教创新区成为了区域高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三、坚持特色化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1.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一校一品”工程
多年来,园区加大特色办学的引领力度,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特色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2005年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特色建设评估办法》,鼓励各学校将教育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与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自办学理念,特别是引导乡镇学校结合各自区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体现各自办学特色,打造各自办学品牌。在文件指导下,我们定期举办学校特色建设现场交流会,精心构建“一校一品”的校园发展格局。目前,园区特色学校个性纷呈,涌现出一批以水乡文化、吴文化、书香校园、双语教学、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书法教学、科技活动为品牌的特色学校,一批业务特长兼备的教师快速成长,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贯彻“三会”活动精神,创新“体教结合”举措
2009年,园区提出了“体教结合”工作思路,将“体教结合”作为提升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水准、优化区域特色建设结构的突破口,作为推进素质教育,践行“三会”(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重要举措,选取了12个项目,确定了14所学校作为首批试点学校,重点发展一项体育训练项目,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目标。2010年,园区率先成为苏州市“体教结合创新实验区”,园区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3.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以科研课题为引领,积极孕育校园特色文化,吴文化、水乡文化、书香校园、艺体教育、科技活动等一大批教育特色精彩纷呈;《吴文化一百课》、《〈科技与生活〉系列丛书》等一大批特色校本课程走向成熟;校园双语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体育节等一系列节日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园区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进入更深、更高、更广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刘 颖)
一、坚持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创“达标升级”工程
园区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关于乡镇中小学“达标升级”的实施意见》,决定用3年时间通过“达标升级”,将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纳入区级统一管理。文件明确了“达标升级”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指导乡镇学校开展全面升级改进工作,千方百计克服薄弱环节,想方设法完善设施设备,力争在校容校貌、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城乡教育同质化。2008年,园区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中小学“达标升级”评估的通知》,经过自查自评、申报审核、现场评估、管委会审批等程序,首批4所乡镇学校“升级”为区级管理;2009年又有7所乡镇学校“升级”为区级管理。达标升级后的学校成为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学校所需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其办学标准、薪酬待遇和管理模式均纳入区统一规划管理;园区所有乡镇中小学在2010年底都将升级为管委会直属学校,使得园区在苏州市内率先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这一创举为园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撑。
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倡导“联动、合作”
2003年,园区出台了《关于组织直属中小学优秀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任教的实施意见》,明确区镇联动、校际合作、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合并共建式、分校辅导式等校际合作交流模式,实现校际间以强带弱、集团发展。目前,园区已有15%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跨校牵手”、“校长交流”、“教师流动”,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乡镇辐射和拓展;2005年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方案》,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视导、工作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促进学校全面进步;2009年,我们又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学校、服务外包学院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运作。园区学校呈现了“公用经费一样多、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学校管理一样精、师资队伍一样优”的均衡格局。
3.促进群体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全纳”
园区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外来人口”的教育问题,消除了“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实施“全纳教育”。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三道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设立帮困助学基金、进行结对扶持等方式,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园区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巩固率连续多年均达100%;保障残障儿童接受免费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少年,在免收杂费、讲义费、信息技术费、课本费的同时,还免收作业本费。园区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高达99.95%,保障外来打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目前,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园区就读外来打工子女17968人,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园区教育积极提供全民学习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园区5个社区教育中心均创建成市级以上社区教育中心,园区创建成为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真正做到人人有学习之处,处处有学习之所。
二、坚持国际化发展,彰显教育国际化特色
1.追求全面常态发展,构建覆盖全球的交流网络
园区内每一所学校都有国际交流项目,园区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丹麦、英国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覆盖。每年一届的“金鸡湖国际教育论坛”成为园区教育局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教育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局共享的国际交流平台,师生互访、游学进修则更加频繁;校际定期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国际教学交流与研讨,也已成为园区教育国际交流的一种新的形式,对外交流已呈常态。
2.追求交流深度效度,吸纳创新教育理念
园区教育注重通过文化渗透、理念融合和资源共享,来实现交流的效度与合作的深度。“瑞吉欧”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指导幼教改革走向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纳教育”促进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概念图、“魔灯”平台的使用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工厂”的引进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国际课程成为国际教育本土化的中国范式。园区教育国际化水平已走到了省市前列。
3.满足教育国际需求,创新国际合作办学
为满足外籍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新加坡国际学校、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应运而生。目前,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已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获得国际三项权威认证的国际学校,不仅解决了本区外籍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吸引了大量区外、市外的外籍员工子女,优化了园区及苏州市的投资环境。星海实验中学的A-LEVEL课程班、苏大附中中加班、西安交大附中美国直通车合作项目等的实施为园区增添了“洋苏州”的独特风景,优化了投资环境。同时,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招校引研成效显著,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迅速壮大,港大思培职业学院的成功举办使科教创新区成为了区域高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三、坚持特色化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1.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一校一品”工程
多年来,园区加大特色办学的引领力度,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特色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2005年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特色建设评估办法》,鼓励各学校将教育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与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自办学理念,特别是引导乡镇学校结合各自区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体现各自办学特色,打造各自办学品牌。在文件指导下,我们定期举办学校特色建设现场交流会,精心构建“一校一品”的校园发展格局。目前,园区特色学校个性纷呈,涌现出一批以水乡文化、吴文化、书香校园、双语教学、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书法教学、科技活动为品牌的特色学校,一批业务特长兼备的教师快速成长,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贯彻“三会”活动精神,创新“体教结合”举措
2009年,园区提出了“体教结合”工作思路,将“体教结合”作为提升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水准、优化区域特色建设结构的突破口,作为推进素质教育,践行“三会”(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重要举措,选取了12个项目,确定了14所学校作为首批试点学校,重点发展一项体育训练项目,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目标。2010年,园区率先成为苏州市“体教结合创新实验区”,园区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3.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以科研课题为引领,积极孕育校园特色文化,吴文化、水乡文化、书香校园、艺体教育、科技活动等一大批教育特色精彩纷呈;《吴文化一百课》、《〈科技与生活〉系列丛书》等一大批特色校本课程走向成熟;校园双语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体育节等一系列节日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园区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进入更深、更高、更广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