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非物质社会的基本概念开始,论述了非物质社会的源起、内涵及其特征,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产品的非物质性特征,并着重阐述了由于产品设计在非物质社会的转变而给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契机。
关键词:非物质社会;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契机
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到: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1]。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化、数字化成为了时代的标志,非物质社会也随之凸显,人类生活的基础正由物质属性向虚拟属性转变。
1非物质社会
当代著名的未来学家之一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生活曾经是原子的世界,但事实上比特(bit)逐渐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2]。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服务型的社会。非物质社會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并且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相对于物质社会而言,它主要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3]。非物质社会中人们的注意力已经由物质的层面向非物质的层面转移,即知识、信息、知识、体验、美感、智慧等因素,随着大众传媒、电子服务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的普及,非物质性的影响已经波及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
2非物质社会的特征
(1)技术特征。非物质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由技术所驱动的,可以说“非物质社会”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这类技术的主体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由于计算机芯片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产品被数字化产品所取代。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非物质化的形成,局域网、无线网技术的产生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之中,这种物理环境的改变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2)文化特征。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越来越分散,例如,车友、棋友等社交群体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组织相对分散但交流更加频繁的社交圈。同时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由于网络化进程的加快,“SNS”类型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多,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这样使得交流更为开放,言论更为自由。再有文化将越来越具有大众化的特质,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的速度,快餐式的消费理念随之孕育而生,进而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相交融,二者之间的关系亦越来越模糊。最后交互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物质社会中人们的交往不需要面对面,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时刻保持通畅。(3)经济特征。非物质社会中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虚拟性、体验性以及个性化的趋势。当今网络与商业的结合催生出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买卖双方的摩擦也相对减小,使得交易更为顺畅,“虚拟化、自由化、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成为其特点[4] 。体验性主要是指一种可以让用户体验产品的营销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互动经济形成。而个性化是指由于技术的发展,当今的产品目标用户可以精确到以个人为对象,这样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这也是非物质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3产品的非物质性
产品本身就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属性。由于当今计算机以及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体积逐渐减小,同时内在的结构也更为简单。产品的非物质性主要还体现在产品内在的软件功能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而产品的非物质性最重要的体现则是在产品的服务和信息层面上。这也是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用户购买的使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来自于产品本身,而是来自于产品后续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和信息价值。并且产品的服务已经或者将会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一个消费者-产品-商家之间的良性循环。
4产品设计可持续性的契机
随着非物质社会的深化,设计必然也带有了非物质特性。产品设计将从有形(tangible)的设计向无形(intangible)的设计转变;从物(material)的设计向非物(immaterial)的设计转变;从产品(product)的设计向服务(service)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product)的设计向虚拟产品(less Product)的设计转变[4]。也就是说非物质社会中的设计相对于传统设计将会在多方面产生很大的变化。(1)设计方式改变的契机。传统的产品设计模式大多是,笔、尺、纸、实体模型,并且在设计的推敲和修改过程中较为麻烦,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兼容也存在着众多不确定性。而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到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不久前刚推出的Catia V6软件,它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手绘操作,并且所绘制的空间线条可以转换为三维的模型的结构线,进而可以迅速生成模型。类似这样的功能,在众多CAID软件中已经越来越普及,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缩短整个产品开发的周期,扩大设计师能力运用的范围。同时在产品设计的协同模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网络技术的普及,设计师的协作范围越来越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均可以实现共同工作的目的,进而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工作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设计模式,非物质设计方式将大大减少设计成本,降低产品设计过程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2)设计观念改变的契机。非物质社会使得设计师对于产品设计的策略和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由于非物质的影响,设计的对象已经超越了产品的物质层面,凡是与人有关的都可能需要设计,在这里技术是基础,但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心理、生理层面所产生的精神性、体验性、审美性的需求才是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同时在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转变也反映了一种设计价值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在这些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设计推广模式改变的契机。网络化是非物质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时代带来了传播的革命。多渠道、网络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广告式的单一传播模式,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使得产品的推广更为真实和有效,例如虚拟的展示技术的实现可以让消费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具有个性化的用户定制设计也已成为可能。数字化、网络化的设计推广将更为便捷和广泛,这也大大降低了设计的传播成本以及营销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
5结语
非物质社会的发展是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作为科技、文化载体的产品将直接受其影响,非物质性的产品设计强调的是产品的服务系统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将会使人类能够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而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和交叉性的课题,产品中的非物质性与可持续性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非物质社会设计[M].非物质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30.
[2] 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
[4] 虞昉頔.非物质社会的产品设计语言[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周飞(1987—),男,江苏南通人,主要研究方向:产品交互设计,用户研究。
孙超(1988—),男,山东烟台人,主要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
关键词:非物质社会;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契机
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到: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1]。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化、数字化成为了时代的标志,非物质社会也随之凸显,人类生活的基础正由物质属性向虚拟属性转变。
1非物质社会
当代著名的未来学家之一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生活曾经是原子的世界,但事实上比特(bit)逐渐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2]。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服务型的社会。非物质社會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并且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相对于物质社会而言,它主要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3]。非物质社会中人们的注意力已经由物质的层面向非物质的层面转移,即知识、信息、知识、体验、美感、智慧等因素,随着大众传媒、电子服务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的普及,非物质性的影响已经波及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
2非物质社会的特征
(1)技术特征。非物质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由技术所驱动的,可以说“非物质社会”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这类技术的主体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由于计算机芯片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产品被数字化产品所取代。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非物质化的形成,局域网、无线网技术的产生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之中,这种物理环境的改变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2)文化特征。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越来越分散,例如,车友、棋友等社交群体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组织相对分散但交流更加频繁的社交圈。同时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由于网络化进程的加快,“SNS”类型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多,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这样使得交流更为开放,言论更为自由。再有文化将越来越具有大众化的特质,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的速度,快餐式的消费理念随之孕育而生,进而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相交融,二者之间的关系亦越来越模糊。最后交互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物质社会中人们的交往不需要面对面,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时刻保持通畅。(3)经济特征。非物质社会中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虚拟性、体验性以及个性化的趋势。当今网络与商业的结合催生出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买卖双方的摩擦也相对减小,使得交易更为顺畅,“虚拟化、自由化、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成为其特点[4] 。体验性主要是指一种可以让用户体验产品的营销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互动经济形成。而个性化是指由于技术的发展,当今的产品目标用户可以精确到以个人为对象,这样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这也是非物质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3产品的非物质性
产品本身就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属性。由于当今计算机以及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体积逐渐减小,同时内在的结构也更为简单。产品的非物质性主要还体现在产品内在的软件功能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而产品的非物质性最重要的体现则是在产品的服务和信息层面上。这也是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用户购买的使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来自于产品本身,而是来自于产品后续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和信息价值。并且产品的服务已经或者将会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一个消费者-产品-商家之间的良性循环。
4产品设计可持续性的契机
随着非物质社会的深化,设计必然也带有了非物质特性。产品设计将从有形(tangible)的设计向无形(intangible)的设计转变;从物(material)的设计向非物(immaterial)的设计转变;从产品(product)的设计向服务(service)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product)的设计向虚拟产品(less Product)的设计转变[4]。也就是说非物质社会中的设计相对于传统设计将会在多方面产生很大的变化。(1)设计方式改变的契机。传统的产品设计模式大多是,笔、尺、纸、实体模型,并且在设计的推敲和修改过程中较为麻烦,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兼容也存在着众多不确定性。而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到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不久前刚推出的Catia V6软件,它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手绘操作,并且所绘制的空间线条可以转换为三维的模型的结构线,进而可以迅速生成模型。类似这样的功能,在众多CAID软件中已经越来越普及,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缩短整个产品开发的周期,扩大设计师能力运用的范围。同时在产品设计的协同模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网络技术的普及,设计师的协作范围越来越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均可以实现共同工作的目的,进而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工作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设计模式,非物质设计方式将大大减少设计成本,降低产品设计过程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2)设计观念改变的契机。非物质社会使得设计师对于产品设计的策略和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由于非物质的影响,设计的对象已经超越了产品的物质层面,凡是与人有关的都可能需要设计,在这里技术是基础,但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心理、生理层面所产生的精神性、体验性、审美性的需求才是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同时在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转变也反映了一种设计价值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在这些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设计推广模式改变的契机。网络化是非物质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时代带来了传播的革命。多渠道、网络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广告式的单一传播模式,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使得产品的推广更为真实和有效,例如虚拟的展示技术的实现可以让消费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具有个性化的用户定制设计也已成为可能。数字化、网络化的设计推广将更为便捷和广泛,这也大大降低了设计的传播成本以及营销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
5结语
非物质社会的发展是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作为科技、文化载体的产品将直接受其影响,非物质性的产品设计强调的是产品的服务系统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将会使人类能够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而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和交叉性的课题,产品中的非物质性与可持续性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非物质社会设计[M].非物质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30.
[2] 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
[4] 虞昉頔.非物质社会的产品设计语言[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周飞(1987—),男,江苏南通人,主要研究方向:产品交互设计,用户研究。
孙超(1988—),男,山东烟台人,主要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