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普遍缺失,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结合高职学生和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探求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质教育
一、当代高职学生的现状——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核心和最高境界,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塑造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当代高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导致许多高职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首先,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意识增强,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关爱之心减弱,整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淡化。比如:许多学生由于精神空虚,一有空就钻入网吧,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大学生心灵沟通的“精神家园”,以此来缓解学生生活压抑的情绪,使内心获得平衡,从而减少了与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及对社会的关爱,无形中也加剧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其次,对生命的疑虑和漠视。一个成长着的人,如果缺少人文思想素质,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就不会有高尚和高雅的审美追求,不可能摆脱狭隘、告别浅薄,不可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不会形成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更不可能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当他们在发生冲突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倾向于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导致人间悲剧的产生。
再次,部分学生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良莠不分,是非不辨,沉溺于偏执、悲观、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甚至有的学生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满足于感官刺激和及时行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理想信念的淡薄,同居、堕胎、赌博、暴力、盲目追求时尚等现象在高职学生中可以经常看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急剧下降说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面积缺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一席话发人深省: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历史之鉴,不可不察。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未来生产建设一线人才的质量规格,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将使我们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何谓人文素质?即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文史哲学科长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培养人文精神。由于教育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促使人类的目标越来越趋向功利性、实用性和世俗化,使现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和矛盾。
其一,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现在它却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社会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降低,许多大学生只囿于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特别是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更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我们传统的“德、智、体、美、劳”浓缩为两个字“成绩”或是“技能证书”。因为只有成绩可以量化,技能证书能够看到,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分数或证书判定孩子的学习状况。
其二,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能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用人单位看重的也是证件及专业技能成绩,而道德品质及个人修养却无从考察,在教育追求量化数字过程中,为迎合市场需要和谋求学校长远发展,“人”的教育逐渐被忽略,“就业准备”、“智力灌输”和“生产工人”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三部曲。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严格说不成其为教育,长此以往,我们所培养的“只能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是“工匠”,是一种“人力”培训,而不是“人”的教育。
爱因斯坦说:“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1]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知识、技能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这恰恰是教育的舍本逐末。我们不应当把教育仅仅理解为专业教育,而应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也很难成功。
其三,高职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高职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大学本科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经历了高考的失败,“迫不得己”才选择了高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时成绩一般,不愿意再继续升学,只想“混混日子”。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素质和学习激励响应程度大大降低,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认知和情感失衡的“单面人”,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造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工作量的加大。学生在校内闹事、在社会上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不断出现,于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同志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看管”学生上面,只要学生在校不出事、不给学校添麻烦,他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社会竞争的激烈、专业选择的导向性也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也迎合人们求职的迫切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距离、冷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可学可不学,无碍于他们将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从而提升和改善教育的内在品质,恢复教育的人文性,使当代大学生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济天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精神的舒展,成为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就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结合学生的整体状况,积极探索总结,逐渐形成适合各自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第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两课”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两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人文社会科学能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视野的扩展和精神生活品位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现在学生感到政治理论课枯燥、难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只做到“晓之以理”,而缺乏“动之以情”;而人文教育则是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方法,在这方面二者恰好起到了补充作用。
第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生活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既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生产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教育和生产劳动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教育者应充分利用高职教育这一特点,注重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比如:在专业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综合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利用实训之机,通过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去体验知识的真谛,在这种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真正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熟悉和重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一是大多具有鲜明的行业、职业背景,入学时专业选择取向要求高;二是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三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专业培养目标过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论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3(1):42-43.
[2]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3]孙殿明.高校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J].中国大学教学,2004(8).
[4]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5]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5(1).
作者简介:曹青(1968—),女,河南新郑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质教育
一、当代高职学生的现状——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核心和最高境界,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塑造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当代高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导致许多高职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首先,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意识增强,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关爱之心减弱,整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淡化。比如:许多学生由于精神空虚,一有空就钻入网吧,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大学生心灵沟通的“精神家园”,以此来缓解学生生活压抑的情绪,使内心获得平衡,从而减少了与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及对社会的关爱,无形中也加剧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其次,对生命的疑虑和漠视。一个成长着的人,如果缺少人文思想素质,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就不会有高尚和高雅的审美追求,不可能摆脱狭隘、告别浅薄,不可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不会形成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更不可能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当他们在发生冲突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倾向于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导致人间悲剧的产生。
再次,部分学生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良莠不分,是非不辨,沉溺于偏执、悲观、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甚至有的学生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满足于感官刺激和及时行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理想信念的淡薄,同居、堕胎、赌博、暴力、盲目追求时尚等现象在高职学生中可以经常看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急剧下降说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面积缺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一席话发人深省: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历史之鉴,不可不察。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未来生产建设一线人才的质量规格,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将使我们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何谓人文素质?即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文史哲学科长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培养人文精神。由于教育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促使人类的目标越来越趋向功利性、实用性和世俗化,使现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和矛盾。
其一,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现在它却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社会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降低,许多大学生只囿于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特别是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更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我们传统的“德、智、体、美、劳”浓缩为两个字“成绩”或是“技能证书”。因为只有成绩可以量化,技能证书能够看到,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分数或证书判定孩子的学习状况。
其二,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能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用人单位看重的也是证件及专业技能成绩,而道德品质及个人修养却无从考察,在教育追求量化数字过程中,为迎合市场需要和谋求学校长远发展,“人”的教育逐渐被忽略,“就业准备”、“智力灌输”和“生产工人”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三部曲。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严格说不成其为教育,长此以往,我们所培养的“只能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是“工匠”,是一种“人力”培训,而不是“人”的教育。
爱因斯坦说:“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1]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知识、技能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这恰恰是教育的舍本逐末。我们不应当把教育仅仅理解为专业教育,而应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也很难成功。
其三,高职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高职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大学本科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经历了高考的失败,“迫不得己”才选择了高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时成绩一般,不愿意再继续升学,只想“混混日子”。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素质和学习激励响应程度大大降低,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认知和情感失衡的“单面人”,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造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工作量的加大。学生在校内闹事、在社会上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不断出现,于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同志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看管”学生上面,只要学生在校不出事、不给学校添麻烦,他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社会竞争的激烈、专业选择的导向性也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也迎合人们求职的迫切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距离、冷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可学可不学,无碍于他们将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从而提升和改善教育的内在品质,恢复教育的人文性,使当代大学生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济天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精神的舒展,成为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就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结合学生的整体状况,积极探索总结,逐渐形成适合各自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第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两课”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两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人文社会科学能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视野的扩展和精神生活品位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现在学生感到政治理论课枯燥、难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只做到“晓之以理”,而缺乏“动之以情”;而人文教育则是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方法,在这方面二者恰好起到了补充作用。
第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探索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生活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既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生产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教育和生产劳动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教育者应充分利用高职教育这一特点,注重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比如:在专业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综合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利用实训之机,通过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去体验知识的真谛,在这种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真正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熟悉和重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一是大多具有鲜明的行业、职业背景,入学时专业选择取向要求高;二是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三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专业培养目标过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论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3(1):42-43.
[2]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3]孙殿明.高校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J].中国大学教学,2004(8).
[4]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5]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5(1).
作者简介:曹青(1968—),女,河南新郑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